印度-澳洲板塊
印度-澳洲板塊(英語:,或印澳板塊)是兩塊板塊的合稱,其中包含了澳洲大陸及周圍海域,並向西北延伸,涵蓋印度次大陸與附近水域。此板塊可分成較大的澳洲板塊與較小的印度板塊,兩者之間為一道低度活動邊界。兩個板塊在5千5百萬到5千萬年前融合在一起,在此以前兩者為分離狀態。
於澳洲西南部群地層南緣的伊爾幹克拉通(克拉通是大陸內部古老且穩定的陸塊)所做的鋯石定年分析顯示,大約在1696±7百萬年前,皮爾巴拉-伊爾幹()與伊爾幹-高勒()兩個克拉通發生碰撞,聚集成為原始的澳洲大陸[1]。
印度、澳洲大陸(包括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塔斯馬尼亞、紐西蘭與新喀里多尼亞)原來皆是岡瓦那大陸的一部分,後來海底擴張使這些陸地分隔,但由於分隔邊界逐漸失去活動性,因此這些陸地可視為融合成單一板塊。於澳洲所做的全球定位系统的計算確認板塊的移動方向為北35度東,速度為每年67公厘。
參考文獻
- Galvin C. Dawson, , Bryan Krape, Ian R. Fletcher, Neal J. McNaughton and Birger Rasmussen. . Precambrian Research. November 2002, 118 (3-4): 195–220.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