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猶太主義的三D

反猶太主義三D英語:)或三D測試()是一組由以色列政治家納坦·夏蘭斯基提出的準則。「三D」是指三個英文單詞的開頭字母:

  • Delegitimization:否定以色列的合法政權
  • Demonization:妖魔化以色列
  • Double standards:對以色列以雙重標準進行批判
發表三D基準的納坦·夏蘭斯基

只要符合以上任何一條準則都能被判斷為反猶太主義[1][2],它們用以區別對以色列的理性批評和反猶太主義[3]。三D準則是為了用來反駁「任何批評以色列的聲音都會被理解為反猶太主義,籍此來忽視或抵消所有對以色列的理性批評」[4]美國國務院在2010年曾採用了三D準則,直至2017年以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聯盟制定的《反猶太主義的現行定義》取代[5]

作者和歷史

三D準則由以色列政治家納坦·夏蘭斯基於2003年起構思[6],當時他的職務是以色列政府中的不管部長,準則最初於2004年刊登在由耶路撒冷公共事務中心發行的期刊《猶太政治研究評論》上[7]

定義

夏蘭斯基認為三D基準能幫助揭露借批評以色列之名而進行的反猶太主義。

否定以色列的合法政權

夏蘭斯基指「否定以色列的合法政權」是否定了猶太人民族自決權,例如聲稱「以色列政權的存在是通過種族主義的努力而獲得」[8],這言論否定了國際法賦予猶太人實踐民族自決的基本權利。由於任何針對特定民族、信仰、種族或國家的歧視都能被定義為種族主義,因此否定猶太人行使民族自決權而建立的政權也就符合反猶太主義。

聲援猶太人的前瑞典副首相珀而·阿瑪克於2011年曾寫道:「相比起大部分其他早期的反猶太主義言論,否定以色列政權的言論雖然表面上不是針對猶太人個體,而轉為攻擊猶太集體至以色列政權,但其攻擊目標往往很快就會落到猶太人個人身上及其社群。(中略)過去最危險的反猶太主義是希望『將猶太人從這個世界清洗乾淨』;當今最危險的反猶太主義是希望『將猶太人的國家從這個世界清洗乾淨』[9]。」加拿大國會議員歐文·科特勒將否定以色列政權形容為「新反猶太主義」和「政治上反猶太主義」[10]

妖魔化以色列

將以色列描述成壞蛋、惡魔或撒旦是第二個反猶太主義的基準。根據《反猶太主義的現行定義》,反猶太主義「經常指控猶太人策劃威脅全人類的陰謀,並經常將『不好的事情』都怪罪於猶太人。發洩的媒介可以是言語、寫作、視覺媒體或行為表演,並對猶太人套用上負面的刻板印象[8] 。」如果評論以比喻、圖像或修辭來描述以色列人和猶太人是惡魔,那麼這無異於映射反猶太主義的血祭誹謗[9]

雙重標準

如果一個人在批評以色列時只將該標準套用在以色列上,而非其他理應受到同樣批評的國家,那麼他就是運用雙重標準實踐反猶太主義[8]。猶太裔美國記者湯馬斯·佛里曼發表了類似觀點,並批評參與抵制以色列運動的人故意忽視敘利亞沙地阿拉伯伊朗的暴行都是反猶太主義和偽善的[11]

評價

猶太歷史學者喬納森·朱達肯認為三D基準能在評論剛開始步入恐猶太時發揮劃界的作用,但整體而言還是頗為空洞的基準[2]

曾出任美國民權辦公室助理秘書的肯尼斯·L·馬庫斯認為三D基準便於大眾記憶,但在學術與政府應用上則有欠嚴謹,除非是經過修改[12]

參考來源

  1. Rosenthal, Hannah. .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1-12-05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02). Our State Department uses Natan Sharansky’s "Three Ds" test for identifying when someone or a government crosses the line from criticizing Israeli policies into antisemitism: when Israel is demonized, when Israel is held to different standards than the rest of the countries, and when Israel is delegitimized.
  2. Judaken, Jonathan. (PDF). Patterns of Prejudice. 2008, 42 (4–5): 531–560 [2021-06-04]. doi:10.1080/0031322080237745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0-06-18).
  3. Cohen, Florette. . September 2011: 12 [2021-06-04]. ISBN 978124356139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1).
  4. Kenneth L. Marcus.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60–62.
  5. ,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7-01-20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10)
  6. Cardaun, Sarah K. . BRILL. 2015-06-19: 79– [2021-06-04]. ISBN 978-90-04-3008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4).
  7. 夏蘭斯基, 納坦. . Jewish Political Studies Review. Fall 2004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8).
  8. (PDF). EUMC. [2012-07-2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1-25).
  9. Cotler, Irwin. . 2011-10-13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10. Dershowitz, Alan. . New Jersey, USA: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3: 208–216. ISBN 0415281164.
  11. Friedman, Thomas. . 紐約時報.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09).
  12. Marcus, Kenneth. . Journal for the Study of Antisemitism. SSRN 1813192可免费查阅.

伸延閱讀

  • 夏蘭斯基, 納坦, , 前進, 2005-01-21 [2021-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