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柏氏载重标准
古柏氏载重标准(英語:),又称古柏载重标准、库珀载重标准、古珀式活载重[1],是美国铁路工程师西奥多·古柏创制的一系列广泛应用的铁路桥梁荷载标准。

古柏氏载重标准E-60级活荷重制力矩表,载于蔡方荫《普通结构学》(1946年)
沿革
1894年,西奥多·古柏建立了美国境内铁路桥梁的荷载标准和计算方法。他定义的基础荷载标准为E-10,即一对2-8-0型蒸汽机车拉着无数辆列车经过;其中,火车机车头的轴重分别为:驱动轴10,000磅(4,500)、引导车5,000英磅(2,300)和煤水车6,500英磅(2,900),而轨道上列车的轴重按每0.3米(1英尺)1000磅。1880年,铁路桥梁的设计荷载被规定为E-20。1894年,古柏发表了他的新荷载标准,并推荐E-40(即E-10的4倍)为规定标准[2]。1914年,美国的铁路桥梁荷载标准提高到E-60。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铁路工程师协会建议混凝土桥梁采用E-72标准(即E-10的7.2倍)、钢桥采用E-80(E-10的8倍)标准[3]。
采用
1917年,中华民国交通部成立全国铁路技术委员会,由詹天佑担任会长、沈琪担任副会长,以制定铁路规范标准。沈琪在詹天佑于1919年去世后接任会长,并在1922年公布国有铁路工程规范书,其中规定干线桥梁载重为古柏氏E-50、机车动轨轴重50000磅;支线轨道钢桥载重采用E-35级。1937年5月,铁道部召开铁路局工务、机务处长会议,重新制定线路、桥梁、机车标准[4],其中桥梁载重标准以中华20级(C-20)取代E-50级;中华16级(C-16)替代古柏氏E-30级[5][6]。
参考
- 凌鸿勋著. . 商务印书馆. 1947.03: 42.
- 戴公连,宋旭明编著.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9.06: 284. ISBN 978-7-113-10941-7.
- 戴公连,于向东编著. .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4.08: 162–163. ISBN 978-7-5487-1103-2.
- 中国铁路史编辑研究中心编.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6.08: 135. ISBN 7-113-02359-2.
- 王晓华,李占才著. .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07: 141. ISBN 7-215-02184-X.
- 金士宣,徐文述编著. .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1986.11: 290. ISBN 7-113-03987-1.
- 加利福尼亚州运输部. (PDF). 1989-04 [2019年4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年2月10日).
- Ketchum, Milo Smith. . .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Incorporated. 1920 (英语).
- (PDF). 2011 [2019年4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年4月1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