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闽人
古闽人,也稱為閩族、古閩族、先秦閩族,為百越之一,考古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是在约从夏商时代到战国中期这段时期内,即约公元前1000年—前2000年至公元前4世纪之中,生活于今天中国福建省及週邊地区,為福建最早的的土著之一,可能就是《周礼》中的七闽,后与越国南下的於越人融合成闽越人。
![]()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 | ||||||||
---|---|---|---|---|---|---|---|---|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閩 · 古閩人 · 閩越人 | ||||||||
閩越 前306 – 前110 秦 閩中郡 前222 – 前209 | ||||||||
兩漢 揚州刺史部 會稽郡 南海 前195 – 前174前 | ||||||||
孫吳 扬州 會稽郡 會稽東部都尉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 ||||||||
两晋、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 564 闽州 557 – 565 丰州 建安郡 建安国 晋安郡 晋安国 晋平郡 晋平国 梁安郡 南安郡 南安国 | ||||||||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丰州都督府 泉州都督府 闽州都督府 福州都督府 福建经略使 长乐经略使 福建道 758 – 896 丰州 泉州 (711年前) 建州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威武军(王氏政权) 896 – 909 | ||||||||
闽 909 – 945 福州大都督府 909 – 932 长乐府 933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 943 镛州 镡州 殷 943 –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 945 – 947 福州 清源軍 949 – 964 平海军 964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 956 忠义军 956 –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 951、977 – 978 彰武军 951 – 977 | ||||||||
兩宋 两浙西南路 978 – 985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建宁军 泉州 漳州 汀州 剑州 南劍州 太平军 興化軍 邵武軍 建寧府 福安府 兴安州 范汝为政权 1130 – 1132 | ||||||||
元 泉州行宣慰司 1277 – 1278 泉州行中书省 1278 – 1280、1281 – 1282、1284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280 – 1285、1286、 1288 – 1291、1292 – 1297、1356 – 1366 泉州分省 1284 – 1285、1358 – 1368 建宁分省 1358 – 1368 兴化分省 1359 – 1366 延平分省 1364 – 1368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1285 – 1286、1286 – 1288、 1291 – 1292、1299 –1356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1297 – 1299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1366 – 1368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 1366 | ||||||||
明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1369 – 137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5 邓氏政权 1448 – 1449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 1646 福京 1645 – 1646 明郑政权 1646 – 1680 鲁监国政权 1646 – 1649 | ||||||||
清 浙闽总督 1645 – 1658 福建总督 1658 – 1687 閩浙總督 1687 – 1911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权1674 –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 1930 黄德美政权 1853 李世贤政权 1864 – 1865 福州日租界 1899 – 1943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 1943 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府 1911 – 1912 | ||||||||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福建省 1912 – 1933、1934 –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 1920 建国军政制置府 1922 联军办事处 1923 – 192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特区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闽浙赣省 1932 – 1935 闽赣省 1933 – 1935 中華共和國 1933 – 1934 福州特别市 1933 – 1934 厦门市 1933 厦门特别市 1933 – 1934 闽海省 1933 – 1934 泉海省 1933 兴泉省 1933 – 1934 龙漳省 1933 龙汀省 1933 – 1934 闽上省 1933 延建省 1933 – 1934 厦门特别市(日占) 1938 – 1945 福州治安維持會(日占) 1941 福州市政委员会(日占) 1944 – 1945 | ||||||||
现状 1949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东大行政区 1950 – 1954 福建省 中華民國 福建省(金马地区) |
分布与早期情况
![](../I/Uong-tu-lung_pottery.jpg.webp)
闽的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周礼·职方氏》中有七闽的稱呼[1],是“蛮”的一种[2]。
在考古記錄上,閩族最早可追溯到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曇石山文化和黄土仑文化[3]。大约在距今3000年前的夏商时代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从事渔猎、原始农业,还拥有一定的陶瓷、纺织和造船技术,蛇则是他们崇拜的图腾。[4][5]。活動區域分布于今日的中国东南沿海以福建为中心的区域,除了福建外,其分布区尚包括广东东部的潮州、梅州一带,浙江南部的温州、处州、台州一带[4][6]。部份學者認為古閩人亦分佈在臺灣[7] ,甚至認為台灣原住民是其後裔[8],唯此說未在學界形成主流觀點。
文化习俗
闽族服饰有别于越人,可能为“顶髻徒跣”,但沿海的闽人可能也像越人一样“断发文身”。[5]他们崇拜的图腾为蛇,这种崇拜被记录在从上古流传下来的神话传说中,甚至在今天福建的一些地方还有残留。[5]在山区的古闽人还有崖葬、悬棺葬(即船棺葬)的丧葬习俗。古闽人有着比较发达的锄耕农业,但并没有发展到犁耕农业,畜牧业也不发达,社会发展较为缓慢。船只是他们重要的交通工具。而他们的居住场所经历了由半地穴式建筑到干栏式建筑的不同阶段特点。[6][5]
与其他族群的关系
和古闽人联系比较紧密的人群是于越人,由于地理上的邻近关系,在越国的越侯允常在位的时代就有于越人到古闽人的居住地定居。传说春秋末年的越国欧冶子也到属于古闽地域的湛卢山(在今福建松溪县)和冶山(今福州市鼓楼区)铸造宝剑,福州现在仍有欧冶池的遗迹。[6]古闽人还曾向中原的周朝进贡,进贡路线往往选择江海行船运输,其贡品既包括特产的水果,也包括沿海的水产品,但由于相距太远,周朝对闽越人并无管辖或控制的能力。[5]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古闽人和楚人也有一定的交流,曾有楚国人进入古闽人的地界生活,在闽侯庄边山还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楚墓。[5]唐代贾公彦甚至认为楚人和古闽人还有源流关系。[9]
与越人融合为闽越人
古闽人和于越人有着长期的交流乃至一定的融合,[10]到了公元前334年(周显王三十五年、楚威王六年),無彊统治的越国被楚国所灭,越国王室贵族南逃,其中的一支进入古闽人所生活的闽地,并占据该地,大幅加速于越人和古闽人的融合,最後融合为闽越人,而入闽的越国王室第七代的无诸也于战国末年自立为闽越王。[11]
參見
- 閩越人
參考文獻
- 《周礼·夏官·职方氏》: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 汉代郑玄注《周礼》:“闽,蛮之别也。”
-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2022-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0-01).
- 徐晓望,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 卢美松,论闽族和闽方国,《南方文物》·2001年第2期
-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 北京: 方志出版社. 2002.
- 蒙文通,《越史丛考》
- 《閩臺緣》專題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中國中央電視臺
- 。贾公彦于《国语·郑语》“叔熊逃难于濮而蛮”的注疏中写道:“叔熊避难于濮,随其俗为蛮人也,故曰蛮”及“叔熊居濮如蛮,后子从分为七种,故谓七闽也”。
- 汪毅夫,《闽台缘与闽南风—闽台关系、闽台社会与闽南文化研究》,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 福州市志,方志出版社,1998.12,ISBN 7-80122-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