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与琉球关系史

台湾与琉球關係是自古以來臺灣與琉球之間的關係,包括雙方在歷史上的不同時期。目前為中華民國與日本關係的一部分。

位在左下的台灣以及一路往右上延伸的琉球群島

史前至二戰

明鄭與琉球國關係

明鄭

琉球國
清代台灣與琉球國關係

清代台灣

琉球國
日據台灣與日本沖繩縣關係

日據台灣

沖繩縣

琉球台灣在地理上相當接近,但情感上始終無法做出連結[1]。在約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从中國渡海到琉球居住[2]。分析人骨化石和DNA後認為,當時住在琉球的很可能是台灣過去的人[3]

1874年(清同治十三年,日本明治七年),琉球國船難者因誤闖台灣原住民領地而遭到出草遇害,史稱八瑤灣事件;日本因而出兵攻打台灣南部原住民各部落的軍事行動,引发中日兩國的外交折衝,史称牡丹社事件

1895年大清帝國割让台湾予大日本帝國後,台灣與琉球均成為日本領土,雙方往來益加密切頻繁。當時有大量琉球人在台工作、求學。琉球漁民也經常停泊於基隆港休息或販售魚貨。[4][5]。 1937年由台灣人設置的「大同拓殖株式會社」,招募台灣移民前來石垣島[6]。二次大戰日本沖繩戰役,有4.5萬多名台灣戰士為日本戰死及失蹤[7]

戰後時期

中華民國與琉球政府關係

中華民國

琉球政府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与日本沖繩縣關係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

沖繩縣
代表機構
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那霸分處
代表
處長 王瑞豐[註 1][9]

1947年,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部分台灣人逃到美國管理下的琉球避難;亦有部分在台琉球人遭到殺害。社寮外嶋集善堂收容有被害的琉球(沖繩)漁民遺骨。

八重山群島的許多住民是台灣移民[10]。二戰結束後,在八重山的台灣人既失去了日本國籍,又不享有中華民國國籍的同等待遇,長期處於無國籍狀態[11]。1973至1975年間,共有178位八重山的台灣人取得了日本國籍[12]

1949年,中華民國退守台灣後,中华民国政府對琉球的基本政策為 :(一)盡力防阻琉球陷於共產勢力範圍;(二)願見琉球人民自治獨立的願望得以逐漸實現。

1957年,中琉文化經濟協會成立。1962年3月20日,中華民國政府不滿美國總統甘迺迪宣布琉球為日本領土,重申對琉球問題立場。[13]:6781963年8月1日,琉球政府行政主席大田政作訪臺[13]:691。1966年5月,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首次組成正式代表團訪問琉球[14]

2006年5月30日,中華民國外交部將「中琉文化經濟協會駐琉球辦事處」改名為「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駐琉球辦事處」;2007年2月又改為現名「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那霸分處」。

2016年,中華民國前總統李登輝訪問日本沖繩石垣島时表示,「台灣和石垣的關係密切,台灣人對石垣的鳳梨產業貢獻很大,我要對他們的辛勞表示敬意。」[15]

2016年、2018年,在沖繩戰跡國定平和祈念公園設立為紀念沖繩戰役的台灣戰亡者的「台灣之塔」和「為國作見證」紀念碑。[16][17]

参见

注釋

  1. 中華民國外交部為統一駐外人員內部職稱,明定大使館、代表處設大使、公使,代表處對外仍稱代表、副代表;辦事處設總領事、副總領事,對外仍稱處長、副處長。[8]

参考文献

  1. 野島剛. . 新頭殼newtalk. 2015-05-15 [2016-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2. . [2016-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03).
  3. . [2016-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21).
  4. .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2).
  5. . [2017-06-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8).
  6. .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2-14).
  7. . [2016-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8. 陳培煌. . Yahoo!奇摩引用中央通訊社. 2012年8月31日 [2020年7月3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11月30日).
  9. . 中華民國外交部. [2021-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7).
  10. . [2016-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3).
  11. . [2016-1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13).
  12. 在琉球的台灣人
  13. 呂芳上總策畫,朱文原、周美華、葉惠芬、高素蘭、陳曼華、歐素瑛編輯撰稿. .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14. 許育銘. (PDF). 査読論文. 『社会システム研究. 2014年9月 [2016-1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11-04).
  15. . [2016-1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8).
  16. .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06).
  17. . [2020-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6).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