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造船

台灣國際造船,簡稱台船,是台灣船舶產業的旗艦企業之一,也是臺灣規模最大的造船廠

台灣國際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曾用名台灣造船公司、中國造船公司
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臺證所2208
(2008年12月22日上市)
ISINTW0002208006在维基数据编辑
成立1973年11月17日
代表人物董事長:鄭文隆
總經理:魏正賜
總部高雄市小港區中鋼路3號
产业造船
產品船舶之設計、製造、安裝、修理、銷售及代理業務
營業額新臺幣214.76億元(2023年)
新臺幣-40.33億元(2023年)
新臺幣-40.50億元(2023年)
資產新臺幣276.71億元(2016年)
員工人數3,000
實收資本額新臺幣127.45億元(2024年1月)
市值新臺幣96.66億元
結算期每年12月(月制會計年度)
主要股東經濟部(22.21%)
行政院國家發展基金(7.62%)
耀華玻璃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員會(7.62%)
网站www.csbcnet.com.tw

總公司設於高雄市,在高雄港基隆港兩座港口設有工廠。其英文名「CSBC Corporation Taiwan」中的「CSBC」是舊名「中國造船公司」的英文名縮寫傳承而來(China Ship Building Corporation, CSBC),簡稱「中船」,更為當年十大建設的重要項目之一。

沿革

臺灣船渠株式會社與戰後事業

  • 1937年6月:台灣日治時期,由日本三菱重工業株式會社為首,結合台灣銀行、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日本郵船大阪商船以及基隆顏欽賢等團體資本,收購虧損甚鉅的基隆船渠,成立「台灣船渠株式會社」,設廠於基隆社寮島,為台灣第一家現代化造船廠。台灣船渠造船業雖在初期曾建造小型鋼殼船舶,但因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業務主力反而轉為修理船隻為主,不過當年的基隆造船廠也是台灣乃至後來華人地區最早與最大的造船廠之一[1]
  • 1945年11月:中華民國接收台灣後,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台灣船渠,後由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及經濟部台灣區特派員辦公處共同監理。
  • 1946年7月:行政院資源委員會介入重整日本在台工業;原日企「台灣船渠株式會社」、「株式會社台灣鐵工所」合併成立「台灣機械造船公司」。下轄基隆造船廠、高雄機器廠,為資源委員會與台灣省政府合資之省營事業機構。
  • 1946年8月:以生產氧氣為經營主力的「東光興業株式會社」合併入台灣機械造船高雄機器廠。
  • 1948年:台灣機械造船公司機器廠、造船廠分家,兩家公司,依營業性質分別改組,分為「台灣機械公司」(簡稱台機,位於高雄市[2][3]及「台灣造船公司」(簡稱台船,位於基隆市和平島),個別獨立經營。
  • 1951年:台灣造船公司建造75噸級鋼木構造鮪釣漁船,為戰後重新恢復造船業務之始。
  • 1953年:台灣造船公司建造100噸級鋼構漁船。
  • 1954年2月:與石川島造船所簽訂技術合作契約,後因與美國殷格斯造船廠合作而停止。
  • 1955年:得到45萬元美金美援額度增添生產設備,開始生產500噸級船隻。
  • 1957年:台灣造船公司之造船廠用地租給美商殷格斯造船公司成立的「美國殷格斯台灣造船及船塢公司」(;簡稱「殷台公司」)經營。
  • 1962年:「台灣造船公司」之造船廠用地收回自營。
  • 1962年:台灣造船公司與石川島造船所再度簽訂技術合作契約,日廠提供技術支援改善船廠管理營運。

十大建設:中國造船廠整合時期

  • 1972年:高雄造船廠籌備處成立,指派台灣造船公司董事長王先登兼任籌備處主任。
  • 1973年:高雄的「中國造船廠」(China Ship Building CorporationCSBC,簡稱中船)成立,設廠於高雄港第二港口。
  • 1977年:中國造船廠改為國營。政府推動中國造船廠與基隆的臺灣造船公司整併。
  • 1978年1月3日:統合為「中國造船公司」品牌,與基隆的台船廠合併後,旗下設臺北總公司、高雄總廠及基隆總廠[4]:872
  • 1996年:中國造船公司總公司南遷高雄,與高雄總廠合署辦公
  • 2000年:中船累積虧損超過110.78億新台幣。[5]
  • 2001年:因中國造船公司面臨巨額虧損,行政院介入營運,執行「再生計畫」,推進國營事業民營化,進行組織再造及重新塑造經營模式。再生計畫自行政院提撥90億新台幣作為退撫預算[6],最初將中船雇用人力裁減47%,最終砍半,將公司人事營運成本自42%降至15%(5,490人降為2,721人,裁減2,769人),續留人力亦減薪35%。

台灣國際造船公司時期

  • 2007年:配合陳水扁政府的「正名政策」,董事會通過「中國造船公司」更名為「台灣國際造船公司」,公司英文更為「CSBC Corporation, Taiwan」。
  • 2009年:偉利船務代理公司向台北市政府申請設立「中國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獲准,與台船發生「中國造船」商標爭議,雙方為此對簿公堂。
  • 2010年:與永記造漆合資成立台船防蝕科技,其中台船持有70%股權,該公司主要業務為船舶塗裝、大型鋼構防蝕、表面處理、海洋工程防蝕處理等[10]
  • 2013年:拓展非造船業務,跨足離岸風機產業,並與永傳能源合資成立台灣離岸風電運轉維護公司。
  • 2016年7月:「中國造船」名稱案最高法院判決台船勝訴定讞。偉利船務不得使用與「中國造船」相同或近似的名稱,並應登報道歉。[11]
  • 2017年3月:蔡英文南下高雄左營,出席「海軍106年敦睦支隊啟航歡送暨潛艦國造設計啟動及和合作備忘簽署儀式」,見證國防部、中科院、台船等單位簽署潛艦國造備忘錄,正式啟動「潛艦國造」計畫[13]
  • 2017年12月:台船累積虧損超過58億新台幣,台船董事會決議減資43.06億元彌補虧損。
  • 2019年5月:與比利時DEME公司合資成立台船環海公司,提供離岸風電的工作船建造及維修。

主要廠區

台灣國際造船高雄廠
台灣國際造船基隆廠

高雄廠

位於小港區,包含船體廠、艤裝廠設施及廠房船塢等,是個擁有一貫作業造船生產線的廠區,該廠具備承造百萬載重噸級船舶的設備能力,最大年產出為十艘百萬載重噸的船隻。

基隆廠

主要的造船設施及廠房,位於和平島,適合承造三十萬載重噸級以下的船舶,最大年產出在六艘左右。

主要客戶

主要業務

  • 船舶建造:主要為商船,如油輪、礦砂輪、化學品輪、散裝貨船、貨櫃船、氣體運輸船及其他特種船舶等,而拖船、挖泥船、浮塢等工作船亦有建造。
  • 艦艇建造:主要為中華民國海軍海巡署軍用艦艇建造,如飛彈快艇、運輸艦、登陸艇、巡防艦、港巡艇、緝私艦等。
  • 船艦維修:為各型船舶、艦艇的保養、歲修、改裝及海損修理等。

貨櫃輪實績表

Feeder Reference Lists

YearShip typeShip No.OwnerRemarksPicture
19951,100 TEU C/V15CMT/CNC
19981,092 TEU C/V10APM
19982,200 TEU C/V38Rickmer/CHMRINA 1998 Significant ship
20051,500 TEU C/V4YM
20061,800 TEU C/V (1st Gen)16YM/DOUNRINA 2006 Significant ship

2007 Ship of Taiwan

20071,700 TEU C/V13CIDO/MaerskRINA 2009 Significant ship
20111,800 TEU C/V (2nd Gen)4WHL
20121,000 TEU C/V4WHL
20121,800 TEU C/V (3nd Gen)2Ofer
20141,800 TEU C/V (4th Gen)16SITC/Kotoku
20151,800 TEU C/V (5th Gen)2TSL
20152,800 TEU C/V10EMC
20161,800 TEU C/V (5th Gen)2TSL
201614,000 TEU C/V5YM/Seaspan

著名成果

参考資料

  1. . [2023-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6-08).
  2. 1990年起,鋼鐵廠售予統一集團、船舶廠售予東南水泥、合金鋼廠售予隆成發鐵工廠;2001年11月19日,台機公司製造廠及總公司售予中國鋼鐵,民營化終於劃上句點。《鏗鏘已遠:台機公司獨特的一百年》,陳政宏,行政院文建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今中華民國文化部),216頁,2007年4月,ISBN 978-986-009-388-9
  3. . [2013-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 天下雜誌86期,作者:楊瑪利,1988-07-01
  4. 呂芳上總策畫,朱文原、周美華、葉惠芬、高素蘭、陳曼華、歐素瑛編輯撰稿. . 台北: 國史館. 2012. ISBN 978-986-03-3586-6.
  5. .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7).
  6. . [2019-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7).
  7. 潛艦國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王志鵬(海軍備役上校),自由時報,2008年8月17日 (星期日)
  8. 潛艦國造 軍方能拖就拖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ya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許紹軒,自由時報,2009年4月15日(星期三)
  9. 中船前主管︰潛艦國造才是長久之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歐祥義,自由時報,2004年6月24日(星期四)
  10. . [2015-06-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14).
  11. 誰是正港「中國造船」?法官這樣判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蘋果日報,2016-7-19
  12. 力推「國艦國造、潛艦國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陳維鈞 2016-8-1 聯合報
  13. 顏振凱,國際政治要「先自助而人助」蔡英文:潛艦國造正式啟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風傳媒,2017-03-21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