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盟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国德語:匈牙利語土耳其語保加利亞語羅馬化:Tsentralni sili英語:[註 1],又稱中央國中央同盟,由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保加利亚王国這四個國家组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对敌並最終戰敗。

同盟国
1914年—1918年
*   协约国(及其殖民地)
*   同盟国(及其殖民地)
*   中立国
  •   协约国(及其殖民地)
  •   同盟国(及其殖民地)
  •   中立国
地位军事同盟
首都
历史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
1879年10月7日
 建立
1914年6月28日
1914年8月2日
  • 1915年9月6日(秘密)
  • 1915年10月14日(公开)
 解体
1918年11月11日

中文譯名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中一战的同盟国为Central Powers,這個詞中完全没有“同盟”的意思,只有“中央”的意思。

英文中兩次世界大戰中的“战胜国”陣營均是Allies,即“同盟”;而两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則寫法不同,為Central PowersAxis Powers,兩者均有“中間力量”的意思,一戰的戰敗國是“中央力量”,二戰的戰敗國是“中軸線力量”。

至於Central Powers一詞為何在中文裏要被翻译成同盟国已經难以考证。可能一,其漢字的參考来源或許是日本的和制汉语“”,因為中日共用同一套漢字系統,所以中文也沿習此用法;可能二,或許直接翻譯自一戰前,德奥意在1882年所建立的那個同盟,即“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這個同盟的名稱中明確有“同盟”二字。

目前的中文语境已经普遍将Central Powers译为“同盟国”,無論繁體簡體均是如此。

成員

战争开始阶段的同盟国包括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于1914年加入,而保加利亚王国则于1915年加入。同盟国亦称中央国,其由来为这四个国家(及除芬兰立陶宛之外其他与其同盟的政权和团体)均位于俄罗斯帝国以西,法国英国以东。芬兰、阿塞拜疆及立陶宛在1918年俄罗斯帝国崩溃及战争结束前夕加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包括如下国家[1]

国家参战时间
 奥匈帝国1914年7月28日
 德意志帝國1914年8月1日
 奥斯曼帝国1914年8月2日(秘密)
1914年10月29日(公开)
 保加利亞王國1915年10月14日
经济数据[註 2][2]
人口
(百万)
土地面积
(百万平方千米)
GDP
(十亿美元)
人均GDP
(美元)
 德意志帝國(1914年) 德国本土 67.0 0.5 244.3 3,646
殖民地 10.7 3.0 6.4 601
总计 77.7 3.5 250.7 3,227
 奥匈帝国(1914年) 50.6 0.6 100.5 1,986
 奥斯曼帝国(1914年) 23.0 1.8 25.3 1,100
 保加利亞王國(1915年) 4.8 0.1 7.4 1,527
总计 156.1 6.0 383.9 2,459
军事数据[3]
动员 阵亡 负伤 失踪 总伤亡 伤亡/动员
 德意志帝國13,250,0001,808,5464,247,1431,152,8007,208,48966%
 奥匈帝国7,800,000922,5003,620,0002,200,0006,742,50086%
 奥斯曼帝国2,998,321325,000400,000250,000975,00034%
 保加利亞王國1,200,00075,844153,39027,029255,26321%
总计25,257,3213,131,8908,419,5333,629,82915,181,25266%

其它势力与运动

停战及条约

在协约国于瓦尔达尔马其顿的成功推进后,保加利亚于1918年9月29日签订停战条约。受英国及其阿拉伯盟友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的胜势所迫,奥斯曼帝国亦于1918年10月30日签订停战条约。11月首周,在意大利于维托里奥·维内托取胜及奥匈帝国解体之后,奥地利匈牙利分别签订停战条约。百日攻势的持续推进迫使德国于1918年11月11日晨签订和约,战争结束。由于各同盟国各自签订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无统一的停战条约。[4]

停战日期
旗帜 国家日期
保加利亚保加利亚王国1918年9月29日
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1918年10月30日
奥匈帝国奥匈帝国1918年11月4日
德意志帝國德意志帝国1918年11月11日
条约
旗帜 国家条约
奥地利德意志-奧地利共和國聖日耳曼條約
保加利亞王國保加利亚王国纳伊条约
魏瑪共和國魏玛共和国凡尔赛条约
匈牙利匈牙利民主共和国特里亞農條約
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
奥斯曼帝国
土耳其
色佛尔条约
洛桑条约

参见

注释

  1. 除了土耳其語直譯為“聯盟國家”外,其他語言皆直譯為“中央力量
  2. 1913年数据

参考来源

  1. Meyer, G. J. . Bantam Dell. 2007 [2022-03-01]. ISBN 978-0-553-382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07) (英语).
  2. Broadberry, S. N.; Harrison, Ma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9 [2022-03-01]. ISBN 978-1-107-3861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2) (英语).
  3. Tucker, Professor and Holder of the John Biggs Chair in Military History Spencer C.; Tucker, Spencer; Wood, Laura Matysek; Murphy, Justin D. . Taylor & Francis. 1996: 173 [2022-03-01]. ISBN 978-0-8153-0399-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英语).
  4. Davis, Robert T. . ABC-CLIO. 2010: 49 [2016-09-20]. ISBN 978-0-313-3838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英语).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