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

吏部中國古代官署之一。

吏部
名稱
諺文
汉字

历史

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長官稱為吏部尚書。「」指文職官員,多是「官吏」齊稱,相等於現代的文職公務員

吏部下设吏部司司封司司勋司考功司,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唐朝前期主持科举考试,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将主试权转礼部管辖。唐朝中期,尚书省职权为诸使职侵夺,本部对于官员的任免权力也日渐削弱。长官称吏部尚书,置吏部侍郎二人。一度曾改称司列、天官、文部,旋复旧。后代相沿不改。唯宋代使职盛行,吏部职务为审官院、东西铨所掌,吏部尚书亦不治本部事。

明代吏部

  • 吏部尚書一人正二品
  • 左、右侍郎各一人,正三品
  • 司務廳司務二人,從九品
  • 文選、驗封、稽勳、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員外郎一人,從五品,主事一人,正六品。
  • 洪武三十一年增設文選司主事一人。正統十一年增設考功司主事一人

清代吏部

  • 吏部尚書,初制,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各部同。
  • 左、右侍郎,初制,滿洲、漢軍二品,漢員三品。順治十六年改滿侍郎三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仍改正三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二品。各部同。俱滿、漢一人。

其屬:

  • 堂主事,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六品。康熙六年陞五品,九年定正六品。各部同。清檔房滿洲二人,漢本房滿洲二人,漢軍一人。
  • 司務廳司務,初制從九品。乾隆三十年定正八品。各部同。滿、漢各一人。繕本筆帖式,十有二人。
  • 文選、考功、驗封、稽勳四清吏司:郎中,初制三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尋陞四品。康熙六年仍改三品,九年定正五品。各部同。滿洲九人,文選四人,考功三人,驗封、稽勳司各一人。蒙古一人,文選司置。漢五人。文選二人,餘各一人。員外郎,初制四品。順治十六年改五品。康熙六年復故,九年定從五品。各部同。宗室一人,稽勳司置。滿洲八人,文選三人,考功、驗封各二人,稽勳一人。蒙古一人,考功司置。漢六人。文選三人,餘各一人。主事,宗室一人,稽勳司置。滿洲四人,司各一人。蒙古一人,驗封司置。漢七人。文選三人,考功二人,餘各一人。筆帖式,宗室一人,滿洲五十有七人,蒙古四人,漢軍十有二人。學習行走者,有額外司員、七品小京官。各部同。

民國之後

在孫中山的五權憲法中改為考試院,後來一部份權力又歸入行政院人事行政總處

其他地区

受中國文化影響,朝鮮半島高麗王朝也設有吏部,其首長為吏部尚書。至朝鮮王朝時期,改稱吏曹,首長改稱吏曹判書。越南古代亦設有吏部的機構。

朝鮮半岛

高麗王朝的吏部屬尚書省,設吏部尚書一名,次官為吏部侍郎忠烈王時改制,與禮部合併為典理司,長官稱判書

朝鮮王朝時期,吏曹的本曹設置官員九名,分別為判書一名(正二品)、參判一名(從二品)、參議一名(正三品)、正郎三名(正五品)、銓郎三名(正六品)。吏曹之下設有文選司考勳司考功司

日本

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日本古代相应采取了二官八省制,设立式部省主管文官之人事、朝仪、学校等事务。758年至764年间改名为文部省,其后相沿至近现代。

参见

参考文献

    • 晋书·职官志》:“后汉光武改常侍曹为吏部曹,主选举祠祀事……灵帝以侍中梁鹄为选部尚书,于此始见曹名。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
    • 新唐书·百官志一》:“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入,为之注拟……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官常典·吏部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