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
丹,通稱吳丹[註 1](緬甸語:,1909年1月22日—1974年11月25日),是一名緬甸外交家,由1961年至1971年擔任聯合國第三任秘書長。
吳 丹 | |
---|---|
1963年 | |
第3任聯合國秘書長 | |
任期 1961年11月30日—1971年12月31日 | |
前任 | 道格·哈馬紹 |
继任 | 庫爾特·瓦爾德海姆 |
个人资料 | |
出生 | 1909年1月22日 英属印度下緬甸省班達諾 |
逝世 | 1974年11月25日 美國紐約州紐約 | (65歲)
墓地 | 緬甸仰光 |
国籍 | 缅甸 |
配偶 | Daw Thein Tin |
签名 |
早期生活
吳丹出生於下緬甸的班達諾。他是家中長子,他家因為擁有田地和賣米生意,所以生活寬裕。他的父親擁有回教和佛教背景。曾在仰光幫助建立太陽報(Thuriya)和創辦緬甸研究會(Burma Research Society)。
吳丹在班達諾中學接受教育,其後在仰光大學進修歷史。但是吳丹在十四歲那年,他的父親離世。其後的繼承爭執使得吳丹的家庭陷入財政困難,也讓吳丹被逼退學。
吳丹在大學畢業後返回班達諾,在班達諾中學擔任教師,其後在二十五歲擔任班達諾中學校長。這時,吳丹與當時的學校校監吳努(即後來的緬甸總理)成為好友。他們經常以“Thilawa”的筆名在當地幾家報紙和雜誌撰寫文章和翻譯了一些書,包括一本關於國際聯盟的書。
公務員生涯
1948年,緬甸獨立,吳努成為緬甸總理,而吳丹被委任為廣播處長。1949年被委任為資訊部秘書長。1951年至1957年被委任為總理秘書,負責安排總理的外國行程和接見外賓的時間表。在這段時間,吳丹也參與一些國際會議,還在1955年的萬隆會議出任秘書長。在那場會議,不結盟運動正式成立。
在這個時期,他是吳努最接近的密友和顧問。從1957年到1961年,吳丹被委任為緬甸駐聯合國代表,這段時間吳丹對阿爾及利亞獨立談判作出貢獻,緬甸政府也因這些貢獻,在1960年對吳丹頒發緬甸聯邦司令勛章(Pyidaungsu Sithu Thingaha)。
聯合國秘書長生涯
1961年,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哈馬紹墜機身亡,由吳丹代理聯合國秘書長,1962年11月30日真除,任期直到1966年11月3日,期間吳丹負責調解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和1965年印巴爭端和剛果內戰。
1966年12月2日,吳丹連任聯合國秘書長,任期直到1971年12月31日,在這段時間聯合國有許多新亞洲和非洲國家加入,此時吳丹極力反對南非的種族隔離制度,並建立了許多聯合國代理處和發展基金,包括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大學、聯合國貿易及發展委員會、聯合國培訓及研究院和聯合國環境署。
吳丹也帶領了許多成功但是已經被忘記的斡旋工作,例如在1962年的也門斡旋,和1968年的巴林調停。在各個案件,很多人認為如果斡旋失敗,戰爭會觸發一場地區性衝突,吳丹的斡旋工作被人認為防止了很多戰爭。
然而吳丹在六天戰爭的斡旋工作(在埃及總統納賽爾的要求下,吳丹同意撤軍)備受批評。與美國政府的良好關係也因為吳丹公開批評了美軍在越戰戰地的品行而變得惡化。
1971年1月23日,吳丹宣佈他「決不會再出任秘書長」,最後安理會同意委任庫爾特·瓦爾德海姆為下一任秘書長。吳丹在告別演講中說,他在放下秘書長的負擔後,感覺到一個「接近解脫的巨大安慰」。在1971年12月27日,《紐約時報》發表社論,名為「吳丹的解放」。社論內提到「在他退休以後,我們還是需要這個愛好和平的人的明智忠告。」[1]
逝世
1974年11月25日,吳丹因癌症并发的肺炎在美國紐約病逝。[2]
吳丹病逝時,緬甸已被軍政府統治。軍政府對吳丹在國際舞台和緬甸人民中得到的愛戴和尊敬有所嫉妒,而且吳丹與1962年被軍政府推翻的吳努政權有極大關係,曾和吳努於1969年在聯合國總部呼籲緬甸民眾推翻奈溫政權,繼而導致奈溫認為吳丹是這次事件的幕後黑手。[3]因為以上的種種原因,奈溫下令禁止任何官方儀式或者官方人士參加喪禮,好令吳丹被草草收殮。
當吳丹的遺體從紐約市到達仰光時,機場內沒有任何官員到場,但是在吳丹的喪禮當天,數以萬計的緬甸人民湧上街頭向吳丹致意。當吳丹的遺體被運送到一個普通墳場時,一班學生示威者到場把吳丹的遺體偷走,將其安葬於1962年被奈溫下令爆破拆毀的仰光大學學生會大樓遺址,并在該處興建一座廟宇,而學生亦在那裡發表反對軍政府的言論,直到1974年12月11日清晨時分,軍政府派人到仰光大學鎮壓學生,導致幾名學生死亡,然後軍人把吳丹的遺體運送到雪德宮大金寺安葬。軍政府亦因此受到人民的批評,導致學生帶領民眾示威,由此發生所謂「吳丹身后危機」,但這次示威被軍政府鎮壓告終。[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