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若瑟主教座堂 (天津)
天津圣若瑟主教座堂始称圣味增爵堂和法国教堂,后因其所处地区又称为天主教西开总堂、西开教堂和老西开教堂,建于1913年,坐落在原天津法租界的教堂前街(今和平区西宁道11号),该建筑目前是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和特殊保护等级历史风貌建筑[2]。天津圣若瑟主教座堂是目前天津市乃至华北最大的罗马式建筑,也是天主教天津教区的主教座堂。[3]
西开天主教堂 | |
---|---|
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天津市和平区 |
分类 | 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
时代 | 1916年 |
编号 | 2-18 |
登录 | 1991年8月2日 |
历史
1912年,罗马教廷颁发诏书,宣布从直隶北境代牧区分设直隶海滨代牧区,主教府设在天津三岔河口的望海楼教堂。首任主教杜保禄(法国遣使会会士)认为望海楼教堂地处天津旧市区,不便于今后扩展,于是准备在紧邻天津法租界西南面福煦将军路(今滨江道)南端的老西开兴建新的主教座堂。1913年8月,西开教堂开工建设,天津法租界派巡捕进驻该地区。当时在建设过程中建造教堂的每一块砖都是从法国运来的。由于在华法国商人损失惨重,而法国正全力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力干预东方事务,1916年底,法国政府电令驻华公使尽快结束老西开事件。1916年6月,教堂整体建筑竣工,天主教天津教区的主教座堂也搬迁到这里。此后,主教杜保禄在西开教堂附近陆续开办了西开小学、若瑟小学、圣功小学、若瑟会修女院法汉学校(今天津市第二十一中学)和天主教医院(今天津妇产科医院),形成一大片教会建筑群。1916年10月20日,发生法租界巡捕将驻守张庄大桥的中国警察缴械拘禁的事件,引起天津市民大规模抗议活动。后来,这一地区长期维持中法共管局面。1923年,文贵宾接任杜保禄任天津教区主教,1951年离开中国。[4]于是法国公使向中国政府提出暂时维持原状的要求,并且请英国驻华公使朱迩典爵士出面调停。中国政府没有正式加以接受,双方也未达成任何协议,老西开问题继续成为中法两国之间的悬案。老西开地区在事实上仍长期维持中法共管局面。
1931年日本人在天津发动便衣队暴动后,天津法租界基本上控制了老西开地区,但是并未正式并入法租界,而是属于法租界的非法界外侵占区。
文革期间,教会活动被迫停止。1966年8月23日,圣若瑟主教座堂受到红卫兵冲击,三座塔楼上的十字架被砸毁,二十世纪80年代恢复。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两座前塔楼圆顶的底座严重震损。1979年开始落实宗教政策,归还教产,同年,底座动工修缮,1980年8月15日西开教堂竣工,正式对外开放,恢复宗教活动。1991年8月,西开天主教堂被列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命名为“国家级优秀近代工程”。直至今日,该教堂仍然是天津最大的天主教堂,是天津天主教会的中心。
建筑
西开教堂 | |
---|---|
位置 | 天津市和平区 |
建成时间 | 1916年 |
评定时间 | 2005年8月31日 |
參考編碼 | 0110039 |
等级 | 特殊保护 |
西开教堂是华北地区最大的罗曼式教堂建筑,建筑面积1891.95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500人。建筑平面呈拉丁“十”字形构图,三个高达45米的巨型圆顶错落排列成“品”字形,三座穹窿顶均略向上拉长,表面以绿色铜板覆盖,巨型圆顶为木结构支撑,每座圆顶上有一个青铜十字架。由于当时主教拒绝在圆顶安装避雷针,20世纪50年代一个十字架被雷劈下,以后补装了避雷针。[5]20世纪80年代以后,周围高楼叠起,教堂已经不是最高建筑,因此避雷针没有必要了。西开教堂的建筑外墙面主体是用红黄色花砖相间清水砌筑的,檐口下采用扶壁连列柱券做装饰带。建筑外立面以圆形窗和列柱券形窗组成的半圆形叠砌拱窗为要素,教堂内有许多壁画和大管风琴,前面院中有圣水坛,有左右两道大门,信徒分男女从不同的门入内,入口左右筑有塔楼。教堂建筑内部采用法国罗曼式建筑造型。正厅从正门两侧到底部的祭台,建筑内部共设有14根立柱支撑,分为两排,每排7根,形成三通廊式。中殿设有叠式复合方柱廊,支撑半圆形券顶。中央高大的穹窿顶,通过八角形鼓座与支撑拱架券廊柱相连。室内八角形的穹窿顶及侧窗均以彩色玻璃嵌作画。内墙彩绘壁画,装饰华丽,充满宗教神秘气息。
宗教活动
西开教堂内平日早晨6:00、7:30有弥撒,逢星期日及天主教會节日,全天会有多场祭礼。另有英文圣事服务在津外籍人士。
教堂开放时间平日为5:00-16:30,周日5:00-20:00[6]。
在天主教會四大节庆期间常有大规模的瞻礼活动,尤其是圣诞节期间周边地区会采取临时性交通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