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籠中元祭
雞籠中元祭,或者稱為「基隆中元祭」,是每年農曆七月於台灣北部的基隆地區舉辦的中元法會,為台灣重要民俗祭典,並名列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台灣十二大地方慶節」之一,與虎尾中元文化祭並列為「北基隆、南虎尾」,為全台灣中元祭最熱鬧盛大的兩個地區。其以中元節為核心,涵蓋相關民間宗教儀式與官方、民間的週邊藝文活動。大體上從農曆七月一日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始,歷經十二日主普壇開燈放彩,十三日迎斗燈遶境祈福,十四日放水燈遊行、海濱放水燈頭以及十五日公私普渡、跳鍾馗,八月一日的關龕門等,祭典活動與主普壇開燈時間長達一個。於2008年1月29日由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為「國家文化資產」之第一號重要民俗。
雞籠中元祭 | |
---|---|
位置 | 基隆市 |
類型 | 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民俗 |
评定时间 | 2007年10月8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雞籠中元祭 | |
---|---|
2007丁亥年雞籠中元祭的主普壇 | |
位置 | 基隆市 |
官方名称 | 基隆主普壇管理委員會 |
類型 | 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重要民俗 |
评定时间 | 2008年1月29日 |
詳細登錄資料 |
信仰背景
中元節為中國傳統民俗節日,其宗教祭典卻涵蓋整個農曆七月。其發源本來自道教地官大帝誕辰,於農曆七月釋放地獄鬼魂的傳說。又結合佛教目連救母故事而衍生的「盂蘭盆會」。長期以來係已揉合佛教、道教的各種儀式,為超度無主孤魂,台灣俗稱「拜好兄弟」的節日。
而台灣本為移民社會,開拓過程中,許多人死於船難、瘟疫、械鬥等,凡死於非命而又無妥善安葬者,常被認為將化身「厲鬼」。因漢人社會特別重視血緣傳承、宗族延續,沒有後嗣的「羅漢腳」,死後無人祭拜則被視為無主孤魂。為安撫這些厲鬼與孤魂,台灣隨處可見有應公、萬應公、大眾爺、金斗公、百姓公、萬善爺、大塚公、水流媽等陰廟信仰。
歷史沿革
基隆中元祭起源於清代,福建漳州人先入墾基隆,主要分布在基隆港口附近,獅球嶺以北之地。泉州安溪人則分布於獅球嶺以南,暖暖一帶的河谷與山地。雙方因籍貫各異,常因商業、 土地、耕種、習俗、信仰等事摩擦,衍生漳泉械鬥,死傷慘烈,對立情勢緊張,甚至遷怒彼此所信仰的鄉土神,有「尪公不過獅球嶺」、「尪公沒頭殼,聖公沒手骨」的俗諺。
除了祖籍之外,由宜蘭傳入的北管音樂團體也因分為西皮及福祿,西皮以堂為稱號供奉田都元帥,福祿以社為號供奉西秦王爺,除一般拼陣外也發生集體械鬥情形,以致今日兩者以旭川河為其分界處。
1851年(咸豐元年)八月,漳泉衝突不斷發生,至1853年,雙方在魴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雙方死傷百餘人;因挑釁而將再次械鬥時[註 1],有漳籍、泉籍雙方大老、頭人出面調解,藉以平息械鬥,將雙方死難骸骨稱為「老大公」,合葬祭祀,廟名「老大公廟」。協商以字姓輪值主普,以宗親血緣取代祖籍地域觀念,融合漳泉,輪流舉辦中元超渡、普施孤魂幽靈。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打破頭,以求達到社會和諧,共存共榮的大同世界。1855年(咸豐五年),基隆中元祭開始舉辦,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年。
輪值字姓
自咸豐年間開始,即由基隆十一姓氏宗親輪流主普,稱為「十一字姓」。傳說經由抽籤決定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的順序,稱為「張頭許尾」。
1947年(民國36年)起,基隆李字姓宗親會正式加入基隆市「聯姓會」。 1952年(民國41年),基隆市聯姓會第一次參加鷄籠中元祭活動。
1954年(民國43年),基隆市聯姓會首次輪值主普(當時由 李、黃、郭、王、楊、柯蔡姓主辦)。
然而基隆 李、郭、黃、王、曾、楊、柯蔡、邱丘、蘇周連、鍾蕭葉、白、余徐涂、董童等字姓宗親組成的「聯姓會」,於1954年(民國43年)要求加入輪流主普,共十二單位輪值。
1981年(民國70年),李姓、郭姓、黃姓脫離基隆市聯姓會組織,單獨參加每年的鷄籠中元祭活動。
因臺灣人以「黃尾」之稱覺得不吉,經協調後,改成今日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林、江、鄭、何藍韓、賴、許、聯姓會、李、黃、郭等「十五字姓」主普。
◎ 1991年(民國80年) 基隆李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1992年(民國81年) 基隆黃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1993年(民國82年) 基隆郭姓為(從聯姓會)獨立後的第一次主普。
字姓輪值列表
↓ (主普字姓輪值列表)
字姓輪值列表 (西元 1994年 ~ 2008年)
西元年 | 民國紀年 | 輪值次第 | 農曆歲次 | 主普字姓 |
字姓輪值列表 (西元 2009年 ~ 2023年)
西元年 | 民國紀年 | 輪值次第 | 農曆歲次 | 主普字姓 |
2023 | 112年 | 169 | 癸卯 | 郭 |
參與單位
清代以迄日治時期,基隆中元祭典共有主會、主醮、主壇、主普合稱為「四大柱」共同辦理。
在道教祭祀儀式裡,舉辦醮儀,除在廟內設立道壇,稱為「內壇」外,在祭典區域內,還另外設立四個外壇,一般是天師壇、北帝壇、觀音壇、福德壇,分別由主會、主醮、主壇、主普出資捐獻。當時除由「十一字姓」輪值主普外,主會、主壇、主醮則由地方行號分區承擔。其分區大致如下:
- 草店尾、石牌街、灰窯仔
- 福德街、崁仔頂
- 新店街、蚵殼港、仙洞
主會、主壇、主醮等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時已停辦,如今僅剩主普。然而全部祭典,最初由基隆港碼頭「元發號」苦勞間(碼頭工會)承接,後改由慶安宮辦理。
目前除輪值主普字姓宗親會、慶安宮之外,整個鷄籠中元祭係受中央與基隆市政府輔導、補助。其架構如下:
- 指導單位:交通部、文化部(前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 輔辦單位:交通部觀光局
- 主辦單位:基隆市政府、基隆市議會
- 承辦單位:基隆市文化局
- 協辦單位:臺灣港務公司基隆港務分公司(前 基隆港務局)、基隆市政府觀光及城市行銷處(前 基隆市政府交通旅遊處)、基隆市觀光協會
祭典儀式
目前的鷄籠中元祭的「祭典儀式」有
(01)起燈腳、(02)開龕門、(03)異國靈情、(04)送燈獻敬、(05)豎燈篙、
(06)開燈放彩、(07)迎斗燈、(08)發表放榜、(09)水燈頭繞境、(10)放水燈、
(11)中元普度、(12)送大士爺、(13)跳鍾馗、(14)關龕門、(15)交接手爐
相關藝文活動
周邊藝文活動
每年除各輪值宗親會舉辦傳統宗教儀式外,基隆市政府、基隆市文化中心、基隆社區大學,以及地方文藝團體也經常舉辦相關的藝文活動。近年來,也邀請國外藝文團體參與活動,增加鷄籠中元祭的國際視野。
註釋
- 咸豐年間基隆漳泉械鬥共有三次,分別為咸豐三年(1853年)、九年及咸豐十年(1860年),基隆小刀會動亂有兩次,發生於咸豐四年與八年。[1]
參考文獻
引用
- (PDF). [2016-09-3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3-06).
- 法國公墓普渡 氣氛很西洋 《聯合報》 的存檔,存档日期2014-10-06.
- . 2013-08-13.
中國時報
- . 2013-08-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5).
中國時報
- 基隆中元祭 依例農曆7月14日舉行 《人間福報》2006.3.15
- 放水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
来源
- 《重修基隆市志─歲俗篇》,基隆市政府 編,2001年
- 《重修基隆市志─宗教篇》,基隆市政府 編,2001年
- 吳蕙芳《地緣衝突的血緣化解? 基隆中元祭與姓氏輪值主普制》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2009年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吳蕙芳《許梓桑與日治時期的基隆中元祭》國立政治大學 歷史學系2010年
- 《雞籠中元祭祭典儀式專輯》,基隆市政府
- 《悲天憫人─中元祭民俗採風展專輯》,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編
- 《第一百四十八屆─雞籠中元祭 壬午年何藍韓姓宗親會主普紀念專輯》,基隆市何藍韓姓宗親會 編印,2004年
- 《雞籠中元祭輪值主普姓氏源流》,基隆市何藍韓姓宗親會 彙編,2005年
- 《乙酉年基隆市柯蔡姓宗親會中元祭紀念專輯》,基隆市柯蔡姓宗親會 發行,2006年
- 黃丁盛. . 台北縣: 木馬文化. 2003-01-05 [2003]. ISBN 986-789-752-8 (中文(臺灣)).
- 黃丁盛. . 台灣: 遠足文化. 2013-06-27. ISBN 978-986-596-793-2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雞籠中元祭 |
- 水接水,燈傳燈-雞籠的光與魅影(基隆中元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雞籠中元祭 一百六十一年祭祀不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雞籠中元祭——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