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
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现今学者对这些方国的认识主要来源于商朝晚期的殷墟遗址出土的甲骨卜辞,卜文中多以“某方”的形式称呼这些部落国家,所以称作“方国”。
“方国”一词最初由孙诒让在《契文举例》中提出。《周易·既济》篇载,“方,国也”。“方”便是“所有的国”,甲骨文中称为“多方”。在甲骨卜辞中,有称为“某方”的国,又有不称“某方”的国。狭义的方国仅包含那些称为“某方”的国,而广义包括所有的与商王朝对称的国[參 1]:270。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如土方、羌方、周方等大的方国甚至达到了能与当时中原共主王朝商朝平等抗衡的规模。目前可辨别的方国有150余个。使用的名称是商部落给这些方国附上的他称,其中与商部落敌对的方国的名称多为贬称,而与商部落友好的方国的名称多为中性名称[參 2]。
判断甲骨卜辞中的国名是否属于广义的方国主要根据以下8种标准:[參 1]:270—271
- 甲骨文中称方的,“某方”、“方某”;
- 甲骨文中称爵的,“某侯”、“侯某”、“某白[註 1]”、“白某[註 2]”、“某子”、“子某”;
- 甲骨文中称子的[註 3],“某子”、“子某”;
- 甲骨文中记载与殷商发生过大规模战争的;
- 甲骨文中称王的,“某王”;
- 甲骨文中记载的国名与考古材料对证的;
- 甲骨文中记载的国名与西周金文等早期传世文献对证的;
- 另外增加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容成氏》中记载叛商后被周文王平服的九国。
图库
方国列表
方国名称 | 大概兴亡时代 | 大概地理位置 | 与殷商的敌友关系 |
---|---|---|---|
商方 | 夏朝、商朝 | 殷墟“大邑商”(今河南安阳) | |
子方 | 夏朝、商朝 | 殷之近郊(今河南商丘) | 时敌时友 |
土方 | 商朝早中期,被武丁征服 | 殷之西北,𢀛方之东(今山西汾河流域) | 敌 |
𢀛方 | 商朝,至祖庚时期 | 殷之西北,土方之西(今陕西北部,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鬼方 | 商朝 | 殷之西北(今山西中部、陕西北部,晋陕高原) | 友 |
羌方 | 商朝 | 殷之西北(今陕西、甘肃一带,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北羌 | 商朝 | 殷之西北,羌方之北 | 时敌时友 |
人方 | 商朝 | 殷之东南,东海之滨(今淮河流域以及山东半岛黄海之滨,安徽北部、山东南部) | 时敌时友 |
周方1(姬周) | 商朝中晚期,帝辛时灭商朝,成立周朝 | 殷之西,周原(今陕西宝鸡岐山) | 时敌时友 |
周方2(妘周) | 商朝 | 时敌时友 | |
唐方 | 商朝 | 殷之西北 | |
井方 | 商朝 | 殷之西北(今河北省邢台市,周时为邢国) | 友 |
林方 | 商朝 | 殷之东(淮河以南) | 时敌时友 |
兴方 | 商朝 | 不详 | 时敌时友 |
马方 | 商朝 | 殷之西(今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 | 敌 |
豕方 | 商朝 | ||
危方 | 商朝 | 时敌时友 | |
盂方1 | 商朝 | 殷之东 | |
东盂方 | 商朝 | 时敌时友 | |
西盂方 | 商朝 | 时敌时友 | |
沚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旁方 | 商朝 | 殷之东(今山东省曲阜市) | 时敌时友 |
戈方 | 商朝 | 殷之西(今山西省南部) | 友 |
木方 | 商朝 | ||
巴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敌 |
亘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龙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基方 | 商朝 | 殷之西(今山西省临汾市蒲县) | 敌 |
湔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敌 |
亞方 | 商朝 | 殷之西(今河南省济源市) | 友 |
祭方 | 商朝 | 殷之西,位于商周之间 | 时敌时友 |
示方 | 商朝 | ||
髳方 | 商朝 | 敌 | |
召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印方 | 商朝 | ||
虎方 | 商朝 | 友 | |
微方 | 商朝 | ||
息方 | 商朝 | 殷之南(河南省信阳市罗山县) | 友 |
眣方 | 商朝 | ||
止方 | 商朝 | ||
尹方 | 商朝 | ||
步方 | 商朝 | ||
歸方 | 商朝 | 殷之南(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 | 敌 |
曾方 | 商朝 | ||
祝方 | 商朝 | ||
弄方 | 商朝 | ||
吹方 | 商朝 | ||
屮方(艸方?) | 商朝 | ||
(月丮)方 | 商朝 | ||
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敌 |
方 | 商朝 | 友 | |
㠱方 | 商朝 | 殷之北(今北京市、河北省东北部至辽宁省西部一带) | 友 |
方 | 商朝 | ||
方 | 商朝 | ||
方(古方?) | 商朝 | ||
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方 | 商朝 | ||
下危 | 商朝 | 殷之北 | 敌 |
雇 | 商朝 | 殷之南(今河南省原阳县西南、原武镇西北) | 友 |
暴 | 商朝 | 殷之南(今河南省原阳县) | 友 |
卢 | 商朝 | 殷之南(今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与陕西省安康市之间) | |
雀方 | 商朝 | 殷之南(今江西省鄱阳湖地区) | 友 |
矢方 | 商朝 | 不详 | 敌 |
奠 | 商朝 | 不详 | 友 |
黍 | 商朝 | 不详 | 友 |
竹方 | 商朝 | 殷之北(以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为中心地区,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西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角) | 友 |
攸 | 商朝 | 殷之东(今河南省永城市南部、安徽省宿州市西北) | 友 |
元 | 商朝 | 殷之东(今河南省永城市) | 友 |
及 | 商朝 | 殷之东(今河南省永城市) | 友 |
侁(姺) | 商朝 | 殷之东(今山东省菏泽市曹县) | |
告 | 商朝 | 殷之东(今山东省菏泽市成武县) | 友 |
盾 | 商朝 | 殷之东 | 友 |
魋 | 商朝 | 殷之东 | 敌 |
醜 | 商朝 | 殷之东(今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 | 友 |
纪 | 商朝 | 殷之东(今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 | |
薛 | 商朝 | 殷之东(今山东省滕州市) | |
兒 | 商朝 | 殷之东(今山东省滕州市) | 时敌时友 |
豐1 | 商朝 | 殷之东 | 时敌时友 |
逢 | 商朝 | 殷之东 | 友 |
薄姑 | 商朝 | 殷之东 | 友 |
鬱方 | 商朝 | 不详 | 友 |
宣方 | 商朝 | 不详 | 友 |
羞方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杞 | 商朝 | 殷之东(今河南省开封市杞县) | 友 |
宋 | 商朝 | 殷之北(今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 | 友 |
贝 | 商朝 | 殷之南 | |
倉 | 商朝 | 殷之西(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 | 友 |
犬 | 商朝 | 殷之西 | 时敌时友 |
昜 | 商朝 | 殷之西(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 | |
缶 | 商朝 | 殷之西 | |
彭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丹 | 商朝 |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 | 友 |
去 | 商朝 | 殷之西 | 友 |
上丝 | 商朝 | 殷之西 | 友 |
商朝 | 殷之西 | ||
禾 | 商朝 | 殷之西 | |
商朝 | 殷之西 | ||
商朝 | 殷之西 | ||
商朝 | 殷之西 | ||
光 | 商朝 | 殷之西 | 友 |
商朝 | 殷之西 | ||
可 | 商朝 |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 友 |
商朝 | 殷之西 | ||
商朝 | 殷之西 | ||
耳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吕 | 商朝 | 殷之西(晋陕高原) | 时敌时友 |
商朝 | 殷之西 | ||
丙 | 商朝 | 殷之西(今山西省晋中市灵石县) | |
先 | 商朝 | 殷之西(今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 | |
商朝 | 殷之西 | ||
豐2 | 商朝 | 殷之西(今陕西省沣河以西) | 友 |
镐 | 商朝 | 殷之西(今陕西省沣河以东) | 时敌时友 |
郍 | 商朝 | 殷之西(今河南省新郑市) | |
盂方2 | 商朝 | 殷之西(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西北) | |
鹿 | 商朝 | 殷之西(今河南省洛阳市嵩县) | 时敌时友 |
耆 | 商朝 | 殷之西(今山西省长治市黎城县) | 时敌时友 |
崇 | 商朝 | 殷之西(今陕西省西安市) | 时敌时友 |
密须 | 商朝 | 殷之西(今甘肃省平凉市灵台县) | 时敌时友 |
戔 | 商朝 | 不详 | 友 |
注释
[註 4]
- 即“某伯”。
- 即“伯某”。
- 可指“王子”、“族长”或“子爵”。
参考资料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