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接義塚大墓公
擺接義塚大墓公,又名土城大墓公、大安寮大墓公、埤塘義塚,是位於臺灣新北市土城區埤塘的墓場與大墓公廟,與林爽文事件、漳泉械鬥有關,為土城、中和、板橋的閩南漳州人後裔的共同信仰中心,由三地官方負責輪流管理。
擺接義塚大墓公 | |
---|---|
基本 | |
位置 | 臺灣新北市土城區埤塘忠義路61號 |
主神 | 義塚公 |
建立时间 |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 |
地圖 | |
墳墓
土城過去與中和、板橋都屬於擺接堡,為林爽文事件的戰場之一。因戰亂屍橫遍野,連溝圳都有土虱躲在頭顱內,遂流傳下俗諺:「土虱都藏在溝渠中死人之頭顱內。」、「土虱好吃,死人骨頭沒那麼多。」[1][2]
相傳當時林爽文事件平定後,清廷諭令當地屍體不得安葬。數年後才由地方士紳上奏朝廷,指多有無辜民眾與支持清軍的士兵也在其中,清廷才諭令准予收屍。鄉民始將骸骨擇地集中合葬,清廷稱之為「義塚」,並賜名為「萬善同歸墓」,故墓碑銘文「奉恩憲札諭埋葬,難民萬善同歸墓」。[3]
多數的文獻以及土城地方的耆老,大多認為大眾墓所葬的是林爽文事件中被天地會殺害、或被官兵誤認為會黨而遭殺害的難民,如臺灣日治時期的《臺北廳志》、廟方的《祭祀公業埤塘大墓公沿革》,以及臺灣戰時期後的《臺北縣志》、林衡道與郭喜雄的《臺灣古蹟集‧第一輯》等[1]。新北市議員林銘仁[4]、時任廟方管理人主席的盧嘉辰[5]、廟務人員[6]等也持此說。
《土城祀義塚·擺接慶中元—土城大墓公沿革與2012年中元祭典》的作者謝宗榮,在參考閩浙總督常青於乾隆五十一年十二月二十四的奏摺與《淡水廳志》卷十四〈祥異考〉記載天地會與清軍、支援清軍的民軍在擺接地區有過激烈戰鬥、天地會於柑林埤(今土城學府路一帶)溺死殆盡,結論此墓死難者應多為林爽文事件之抗清人士。[1]
後來,臺北盆地的漳州移民常與泉州人發生分類械鬥,其遺骨也被收至義塚之中,終成為大墓公信仰的主要部分之一[1]。如咸豐三年(1853年),大墓公一帶因水源問題的漳泉械鬥,一些人將親友屍首就地埋葬在大墓公,改至宜蘭落地生根[7]。
2013年報導時,《台灣壹週刊》調查大墓公擁有一百多座清治至日治時的古墓[2]。最早的大眾墓立於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孟夏(陰曆五月),與林爽文事件平定時間相去僅一年多[1]。也有嘉慶十年(1805年)更立,款識為「清嘉慶拾年三月清明日再立」、「難民萬善遺體」的墓碑[1][5]。
另一說此地大墓公的建立由來,是乾隆時代在擺接堡就發生泉漳械鬥。在李添春1956年所編《臺灣省通志稿》卷二〈人民志宗教篇〉(1956年)記載:「臺北縣土城鄉埤頭大墓公-此是乾隆年間,泉漳分類械鬪時,奉祀漳人戰死者之靈骨。」之後1992年,瞿海源所編的《重修臺灣省通志》卷三〈宗教篇〉亦延續此說。但擺接地區在乾隆年間並無漳泉械鬥的史料記載。[1]
祭祀
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 | |
---|---|
新北市文化資產說明牌 | |
類型 | 登錄等級:民俗 登錄種類:儀式、祭典、節慶 |
詳細登錄資料 |
過去,土城大墓公南方山區為臺灣原住民蟠踞,時常出草攻擊,墾戶林清和乃設隘寮,並祈求義塚公庇護,後來原住民遠徙,大墓公之香火亦因此而日益興盛,遂成為擺接十三的漳州籍移民聚落信仰中心之[1]。此墓又名「大安寮大墓公」,與中和廣濟宮、及板橋接雲寺、板橋慈惠宮、枋橋街文昌廟合稱「擺接堡五大廟」[8]。其墓祭祀範圍廣及擺接堡的土城、板橋、中和三區,但土城區頂埔里的泉州安溪人、永和區溪洲地區與板橋區江子翠的泉州同安人,就因為屬於不同族群,故未參與祭典事務,有臺諺:「同安人祖,漳州人重普」[1]。貫通土城的中央路分成四段,一到三段多為漳州人後裔,四段則是信仰清水祖師的安溪人後裔居多[9]。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二的大墓公忌辰祭祀法會,過去逃至宜蘭礁溪鄉九位游姓先民後代會出席[7]。農曆七月十三過去會獻普搶孤[6]。《臺灣日日新報》1926年8月24日對土城埤塘(今埤塘一帶)報導,以「土城埤塘義塚」稱呼此墓,標題則寫〈搶孤蠻俗〉[1]。據傳以前普渡時,會打開大墓公龕的墓頂,但有日本人講會使靈氣散失,此後大墓公從此就沒再打開墓頂[3]。 1934年鈴木清一郎在所寫的《 台灣舊慣冠婚葬祭年中行事》,提及北臺灣搶孤出名,有三地方,為板橋接雲寺、土城、宜蘭頭城[10]。日治末期官方將搶孤風俗更改為中元節獻普,沿革至今改以超渡法會、放水燈祭祀水底冤魂[6]。中元祭祀時,里長們會以擲杯選定值年爐主、主會、主壇、主醮、主普這四大柱首[11]。因地方繁榮、人口激增,參加普渡信徒眾多,普度地點1979年改由三鄉鎮市1輪值辦理[12]:板橋輪值時在華江碼頭放水燈[13];由中和辦理時於秀朗橋下放水燈[14];土城輪值時則至城林大橋放水燈[12]。
2003年5月12日,用途為拜祭活動的醮壇落成,板橋市長林鴻池、中和市長呂芳煙、土城市長盧嘉辰、中國國民黨秘書長林豐正、縣黨部主委黃昭元等人參加[15]。
部分出身土城的企業家也都是大墓公的忠實信徒,包括曾代工蘋果手機觸控面板的宸鴻老闆江朝瑞、皇翔建設老闆廖年吉[2]。警方也會來此祭拜以求破案,一次燒香時剛好接獲線報,逮捕一名躲在此廟黑犬像旁涼亭的性侵犯[16]。推廣林爽文、天地會文化的台北縣林爽文文化推展協會也曾來此祭拜[17]。
2012年,新北市政府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委員會審議通過,將此廟的中元祭典以「土城大墓公中元祭典」之名登錄為新北市文化資產的民俗及有關文物[18]。
資產
早期大墓公管理者購買田產收租佃,並且由地方捐地出糧,累積大批土地[2]。如地方習稱「大墓公山」的土城永寧路海山煤礦後山大片土地[19],該山麓也作為立法委員林慎母親等人的墓地[20]。
大墓公山從1921年就開放佃農租賃造林,但在1971年收了最後一次租金後,隔年及1964年,共三筆土地被佃農擅自轉租、轉讓擅自濫墾濫蓋,開牧場、興建十多棟別墅和透天厝。1991年又違法興建兩棟占地共998坪、違建的大別墅。廟方1992年提告,一度勝訴又敗訴。隨著土地增值,一戶別墅以新台幣兩千兩百萬元轉手,2002年又繼續加蓋。2003年廟方年再度提告,在黏舜權律師協助下,掌握佃農昔日擅自轉租、轉讓的證據,在2007年打贏官司,2013年由法院執行強制拆屋還地給土城大墓公。[19]
2002年報導時,大墓公管理委員會公布的資產負債表,有現金存款新台幣五千六百多萬元、2001年公告現值十一億八千多萬元的土地、五千二百九十九萬元的房屋,台泥六萬多股股票、台紙六千多股股票、農林七千多股股票、工礦五千多股股票,每年土地租金收入二百六十九萬元、房屋租金收入一百卅二萬元、大樓租金收入二百萬元及香油錢約一百廿萬元[21]。
台北捷運土城線開通後,離永寧站不遠的大墓公,廟產土地價格翻倍飆漲。2013年報導時,《台灣壹週刊》調查大墓公擁有商業大樓、停車場,加上二十間透天厝民宅、及面積二十九甲的山坡地、工業區用地、水田等,土地還無償出借給社區當活動中心及公園,估土地房產土地房產新台幣四十億元,每月租金收入百萬餘元,為全國最有錢的陰廟。[2]
管理
大墓公由土城、中和、板橋三地首長輪流管理,這是早先日治時期政府就有的規定,但廟產則不屬於公家[2]。
2002年3月,盧嘉辰上任土城市長,本應繼前土城市長劉朝金管理大墓公,但管理委員會在同年4月17日以即將辦寺廟登記、草擬「義塚大墓公廟組織章程」,臨時取消首長接任,引爆紛爭[21]。盧嘉辰接任管理人主席後,近新臺幣6000萬元廟產驟減至2000多萬元[22]。2008年,大墓公無法繳付672萬地價稅,爆發管理人爭議[23]。
盧嘉辰2008年3月當選立法委員後,在該年中元普度拒絕辦理移交,除引發板橋市長江惠貞、中和市長邱垂益寄存證信函,也引起台北縣長周錫瑋、中國國民黨縣黨部主委蔡家福在8月協調[22]。次年1月,盧嘉辰到大墓公更換辦公室門鎖,被江惠貞、邱垂益兩人控告濫用立委權勢、霸佔大墓公辦公室、恐嚇及驅離女會計等[24]。盧嘉辰與多位土城里長解釋只願將管理權交給土城人,絕不能讓外人來接管理人主席[25]。兩方對簿公堂,最後法院判決盧嘉辰不具管理權[23][26]。至於,盧嘉辰擔任大墓公主任管理帳目遭質疑不清楚,法院查無不法而不起訴[27]。喧騰許久的神明會大墓公管理人之爭,直到2010年才接給原先不願意接任的土城市代理市長王澤民[23][28]。該年,廟方坦言近年大墓公管理權之爭,讓信眾減少[29]。
臺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新北市,土城亦改制為土城區,王澤民在土城區長任內病故,續任區長邱武全卻未在大墓公擔任職務,讓擁有超過卅億元資產的大墓公管委會主委與基金會董事長,成為覬覦對象[27]。大墓公的神明會想計畫成立財團法人,脫離官方控制,但被新北市政府以「必須將現任區長納入為董事」為由拒絕,導致曾任土城市長及國代、時任大墓公董事長的盧國雄不滿朱立倫市長[2]。2014年2月25日,新北市土城、三峽等地區被發送大量的夾報,呼籲新北市長朱立倫、新北市議員林銘仁與黃永昌莫阻礙大墓公的發展[30]。
黑犬
堪輿師認為此廟地是「狗穴」,廟前噴水池為狗喝水的盆子,廟旁公園兩座小丘是糯米糰[3][31]。住持陳財寶表示,昔日械鬥時有一條大黑狗守屍不肯離去,墓建好後牠仍然守在墓邊直至老死,人將牠埋在墓穴內[32]。1994年,管委會花費近新台幣百萬,在廟旁公園入口建立一樓高的黑色公犬雕像[31]。犬身材質為水泥、犬眼以鮑魚殼製成、生殖器材料為銅質[32]。
進入公園的旅客需彎腰通過黑犬像腹下,多人會「扶」著生殖器通過。有不孕婦因此認為摸過銅狗生殖器後才受孕產子,還拿油飯酬謝。「銅狗送子」的說法吸引更多信徒前來求子。台灣俚語有「查埔人摸狗卵賺千萬,查某人摸狗卵生卵芭。」、「摸狗卵大富大貴,摸狗卵趕緊做阿爸。」[31]
因彩迷認為黑犬像有靈,可透露中獎資訊,廟遂被彩迷稱為「神犬宮」、明牌稱為「神犬牌」或「神犬宮牌」[33][34][35][36][37][38][39][40][41][42][43][44]。之前大家樂風行時,就有不少人彩迷常前往此廟看香灰猜中獎數字[38]。2002年1月22日樂透彩首期,在開出前當日下午就有《聯合晚報》報導此廟的明牌[37]。恰巧,該些數字出現在第一期樂透彩的四組號碼,許多樂透彩迷趨之若鶩[38]。第二期也剛好中獎,讓彩迷為之瘋狂[39]。因多次中獎,該廟聲名大噪[33]。有彩迷聞訊後想來求明牌,卻不知此廟真正名稱,以「神犬宮」之名找路,因此迷路[34]。廟方管理委員會表示不主動提供明牌讓信眾簽注,若彩迷自行臆測摸索,也只有祝福[38]。
彩迷將得來的香灰數字亦附會與時事有關:如331大地震次日,彩迷觀察香爐後形似「351」,因此聯想在一起[41];兩岸三通不積極,香灰出現「0」,代表神犬預言「一切歸零」,暗示數字「10」[34];911事件不久,開出 「1」、「9」 、「0」 ,彩迷稱奇[35];2002年中華民國直轄市市長暨市議員選舉結束時香灰出現「9」,配合台北市長馬英九連任[42];出現「8」,彩迷們猜想是2004年冬颱「遇水則發」[43];香爐牌示有「3」,逢端午節來臨,彩迷推測該數字與划龍舟有關[44]。求出的牌若不準,也有彩迷解釋神明故意懲罰取巧求明牌的人[36]。
参考文献
- 謝宗榮. . 《自由時報》.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中文(臺灣)).
- 梁鴻彬. . 《台灣壹週刊》 (壹傳媒). 2013-08-29, (第640期) [201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8) (中文(臺灣)).
- 吳正童. . Nownews. 2012-09-03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中文(臺灣)).
- 賈寶楠. . 《聯合報》. 2014-07-19 (中文(臺灣)).
- 吳文良. . 《聯合報》. 2007-06-12 (中文(臺灣)).
- 吳仁捷. . 《自由時報》. 2008-1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30) (中文(臺灣)).
- 謝幸恩. . 《中國時報》. 2015-11-04 [2018-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臺灣)).
- 曾慶忠. . 《中華日報》. 2016-02-26 [2019-08-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9) (中文(臺灣)).
- 李文輝. . 《中國時報》. 2006-07-01 (中文(臺灣)).
- 吳敏顯. . 《聯合晚報》. 1991-09-05 (中文(臺灣)).
- 陳俊雄. . 《中國時報》. 2014-07-09 (中文(臺灣)).
- . 《中國時報》. 1997-08-17 (中文(臺灣)).
- 胡瑞玲. . 《聯合報》. 2019-08-12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 吳仁捷. . 《自由時報》. 2014-08-05 [2019-09-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4)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2003-05-13 (中文(臺灣)).
- 吳仁捷、王定傳. . 《自由時報》. 2011-07-18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2010-09-19 (中文(臺灣)).
- 王問鼎. . 《聯合報》. 2012-02-14 (中文(臺灣)).
- 謝佳君. . 《自由時報》. 2013-05-15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11) (中文(臺灣)).
- . 《聯合報》. 1960-05-22 (中文(臺灣)).
- 陳燕模. . 《聯合報》. 2002-04-18 (中文(臺灣)).
- 吳文良、王長鼎. . 《聯合報》. 2008-08-28 (中文(臺灣)).
- 曾佳俊. . 《蘋果日報》. 2010-01-16 [2017-05-11] (中文(臺灣)).
- 饒磐安. . 《聯合報》. 2009-01-16 (中文(臺灣)).
- 吉台生. . 《臺灣時報》. 2009-01-20 [2017-05-11] (中文(臺灣)).
- 何玉華. . 《自由時報》. 2014-04-27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8) (中文(臺灣)).
- 陳俊雄、葉德正. . 《中國時報》. 2013-04-16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9) (中文(臺灣)).
- 陳志仁. . 《臺灣時報》. 2010-01-16 (中文(臺灣)).
- 潘杏惠、吳仁捷、蔡偉祺. . 《自由時報》. 2010-08-24 [2017-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1-29) (中文(臺灣)).
- 陳志仁. . 《臺灣時報》. 2014-02-26 [2017-05-11] (中文(臺灣)).
- 吳文良. . 《聯合報》. 2006-08-03 (中文(臺灣)).
- 楊貢金. . 《聯合報》. 2000-04-27 (中文(臺灣)).
- 賴品伃. . 《蘋果日報》. 2003-06-01 [2017-05-11] (中文(臺灣)).
- 陶煥昌、林全洲. . 《聯合晚報》. 2002-05-27 (中文(臺灣)).
- 陶煥昌. . 《聯合晚報》. 2002-09-12 (中文(臺灣)).
- 陶煥昌、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2-01-31 (中文(臺灣)).
- 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2-01-22 (中文(臺灣)).
- 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2-01-25 (中文(臺灣)).
- 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2-01-28 (中文(臺灣)).
- 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2-02-07 (中文(臺灣)).
- 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2-04-01 (中文(臺灣)).
- 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2-12-09 (中文(臺灣)).
- 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4-12-05 (中文(臺灣)).
- 吳家詮. . 《聯合晚報》. 2005-06-09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