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沙头

大沙頭是廣州老城區東南地方,過去是島嶼,又稱「大沙頭島」;現時已成為珠江北岸一部份,只餘下「二沙頭(即二沙島)」。

1942年“广州市全图”,当时广九鐵路「大沙頭站」与大沙头岛相对

大沙頭未成形前,著名的羊城三石(海印、海珠浮丘)之一的海印石,就位於廣九大馬路以南附近[1]。金光祖在康熙十三年(1674)所撰的《廣東通志》,描述海印石“兀立風濤之顛,自成一島”。可見這裡還是魚龍悲嘯,煙水蒼茫之處。

明萬曆年間,石上有海印閣,清嘉慶時改建為京觀樓。同治時又改建成炮臺(稱東定炮臺或東水炮臺),是廣州城東的江防重地。清代時歸屬廣州府番禺縣水師提標後營管轄,附近有停泊鹽船數十艘[2]

後來由於珠江江岸南移,從東濠沖下來的泥沙在海印石周圍淤積,慢慢形成陸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海印石與築橫沙終於連成一片,漸有民居,人稱“大沙頭”。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東濠口架設鐵橋,把東堤與築橫沙連起。


另見

参考

  1. 大沙头:一曲弦歌唱大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广州文史
  2. 廣東海圖說·大沙頭 張之洞 廣雅書局 188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