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府

太原府唐朝时设置的,在今山西省境内。唐(河东道)、晋(李克用父子)、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北宋金朝,以及均有设置,辖区范围现属于太原市忻州市吕梁市晋中市阳泉市地级市

太原府在山西省的位置(1820年)

历史

武周天授元年(690年),以并州为北都。神龙元年(705年),废。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并州改为太原府,辖境相当于今山西省太原市天宝元年(742年),天下改,并州称“北京”,上元二年罢,九月之后,又复为北都[1]。太原府城,与太原县晋阳县两县县城均在晋阳城

五代时,后唐后晋后汉都是从太原府兴起。北宋初年,北宋灭建都太原府的北汉,毁晋阳城,又改太原府为并州,迁治所榆次县。太原县、晋阳县并废为平晋县。后迁并州治所于阳曲县,建太原城。旋即升为太原府。元太祖十三年(1218年),改为太原路总管府。大德九年(1305年)以地震改太原路为冀宁路明朝初年,改冀宁路为太原府。清朝沿袭。民国初年,全国废府,遂废太原府。

行政区划

唐朝

唐朝太原尹
  • 王晙(722年—723年)
  • 韦凑(723年—724年)
  • 崔隐甫(724年)
  • 张孝嵩(724年—726年)
  • 李琰(727年—742年,遥领)
  • 李暠(727年—729年)
  • 李休光(729年—730年)
  • 宋之悌(730年—731年)
  • 杜暹(731年—732年)
  • 崔隐甫(733年—734年)
  • 元某(735年)
  • 韦虚心(736年)
  • 王昱(737年)
  • 牛仙客(738年—740年,遥领)
  • 沈从道(开元年间)
  • 王冰(739年之前)
  • 裴伷先(739年—741年)
  • 裴宽(741年—742年)
  • 李琮(742年—752年,遥领)
  • 王忠嗣(744年—746年)
  • 韦济(747年—748年)
  • 严损之(天宝年间)
  • 韩休珉(750年—751年)
  • 李慎名(天宝年间)
  • 王翼(天宝年间)
  • 杨光翙(755年)
  • 王承业(755年—756年)
  • 高秀岩(757年)
  • 李光弼(756年—759年)
  • 王思礼(759年—761年)
  • 管崇嗣(761年)
  • 邓景山(761年—762年)
  • 辛云京(762年—768年)
  • 王缙(768年—770年)
  • 薛兼训(770年—776年)
  • 段秀实(776年)
  • 唐某
  • 李仲升
  • 薛伯连
  • 李璋
  • 崔酆
  • 鲍防(777年—779年)
  • 马燧(779年—787年)
  • 李自良(787年—795年)
  • 李谌(795年,遥领)
  • 李说(795年—800年)
  • 郑儋(800年—801年)
  • 严绶(801年—809年)
  • 李纮(805年,遥领)
  • 李鄘(809年)
  • 范希朝(809年—810年)
  • 王锷(810年—815年)
  • 张弘靖(816年—819年)
  • 裴度(819年—822年)
  • 李听(822年—825年)
  • 李光颜(825年—826年)
  • 李程(826年—830年)
  • 柳公绰(830年—832年)
  • 令狐楚(832年—833年)
  • 李载义(833年—835年)
  • 王璠(835年)
  • 李载义(835年—837年)
  • 裴度(837年—838年)
  • 狄兼谟(838年—840年)
  • 符澈((840年—842年)
  • 刘沔(842年—843年)
  • 李石(843年—844年)
  • 崔元式(844年)
  • 刘沔(844年)
  • 王宰(844年—850年)
  • 李拭(850年—851年)
  • 李业(851年—852年)
  • 卢钧(852年—855年)
  • 郑涓(855年—856年)
  • 刘瑑(856年—857年)
  • 毕諴(857年—859年)
  • 裴休(859年—860年)
  • 卢简求(860年—863年)
  • 刘潼(863年—866年)
  • 郑从谠(866年—869年)
  • 康承训(869年—870年)
  • 崔彦昭(870年—873年)
  • 萧邺(873年—874年)
  • 窦浣(874年—878年)
  • 曹翔(878年)
  • 崔季康(878年—879年)
  • 李侃(879年)
  • 李蔚(879年)
  • 康传圭(879年—880年)
  • 郑从谠(880年—883年)
  • 李克用(883年—890年)
  • 张濬(890年—891年)
  • 李克用(891年—907年)[3]

北宋

  • 崇宁时,户一十五万五千二百六十三,口一百二十四万一千七百六十八。领十县、二:大通监、永利监[4]
  • 阳曲县
  • 太谷县
  • 榆次县
  • 寿阳县
  • 盂县
  • 交城县
  • 文水县
  • 祁县
  • 清源县
  • 平晋县

金朝

  • 户一十六万五千八百六十二。下领十一县、八镇:
  • 阳曲县,府治,下领五镇:阳曲、百井、赤塘关、天门关、陵井驿
  • 太谷县
  • 平晋县,下领二镇:晋宁、晋祠
  • 清源县
  • 徐沟县
  • 榆次县
  • 祁县,下领一镇:团柏
  • 文水县
  • 交城县
  • 盂县
  • 寿阳县

明朝

洪武元年底(1368年)將元朝冀寧路改置為太原府,二年(1369年)太原府屬山西行省。府治陽曲縣。九年(1376年)撤行省改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下轄十三、五、州轄縣七:

  • 陽曲縣,府治。
  • 太原縣
  • 榆次縣
  • 太谷縣
  • 祁縣
  • 徐溝縣
  • 清源縣
  • 交城縣
  • 文水縣
  • 壽陽縣
  • 盂縣
  • 靜樂縣
  • 河曲縣
  • 平定州,轄樂平縣
  • 忻州,轄秀容縣定襄縣。洪武元年(1368年)秀容縣裁併入州。
  • 代州,轄五台縣繁峙縣崞縣。洪武二年(1369年)降為代縣,八年(1375年)復被升為代州。
  • 岢嵐州,轄嵐縣興縣。洪武七年(1374年)降為岢嵐縣,八年(1375年)復被升為岢嵐州。
  • 保德州,洪武七年(1374年)降為保德縣,八年(1375年)改屬岢嵐州,九年(1376年)復升為保德州,屬太原府。

清朝

清朝太原府隸屬於冀寧道,為山西巡撫布政使學政(清末提學使)、按察使(清末提法使)、以及清末巡警道勸業道駐地。

清初沿襲明制,下轄五州、二十縣,但州不轄縣。雍正中期將平定州、忻州、代州、保德州改為直隸州,割出十縣隸屬此四直隸州,隨即將興縣改回太原府轄下。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清源縣併入徐溝縣。下轄一州、十縣[5]

參考文獻

  1. 新唐书·志第二十九·地理三》
  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唐代卷》
  3. 《唐刺史考全编》
  4. 宋史·卷八十六·志第三十九》◎地理二
  5. 清史稿》卷六十.志三十五.地理七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太原府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