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閣

媽閣(粵語:maa5 gok3,「媽」變調為「馬」;葡萄牙文Barra),位於澳門半島西南部、位於西望洋山和媽閣山的西面,常指媽閣廟的附近一帶。葡文名称Barra意为“港口的狹窄入口處”[1]。媽閣有數百年歷史,1993年被評為「澳門八景」-媽閣紫煙。當時廟的附近是媽閣漁村,直到19世紀後期才有所發展。媽閣廟前面是澳門海事博物館和原媽閣政府船塢

以媽閣一詞命名的地方有很多,包括媽閣廟媽閣廟前地媽閣交通樞紐媽閣上街媽閣斜巷媽閣斜坡媽閣街媽閣里媽閣台媽閣巷媽閣第二巷媽閣第三巷

媽閣廟

遊人眾多的媽閣廟
刻有中式帆船圖案之大石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是位於澳門半島西南方的標誌性建築物之一,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內。

媽閣廟原稱媽祖閣,是澳門三大古剎之中最古老的,建於1488年,時值明朝

當時媽閣廟門前已為澳門之海岸線,成為當地及附近居住之漁民作業之上岸補給、歇息和祈福之處。廟宇背山面海,沿崖建築,古木參天,風光優美。整座廟宇包括大殿、弘仁殿、觀音閣等4座主要建築。石獅鎮門、飛檐凌空,是一座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古建築。經過廟門及花崗石牌坊,便是庭院,循着山麓的石階小徑,拾級而上,即可抵達建於巉岩巨石間、就石窟鑿成的弘仁殿。殿内四壁,雕刻着海魔神將,色彩斑斕,中央供奉天后。自弘仁殿至觀音閣,沿着山崖有不少石刻,或為名流政要詠題,或為騷人墨客遣興,楷草篆隸,諸體俱備。觀音閣位於廟之最高處,供奉觀音菩薩。不少西洋畫家亦曾描繪了廟前繁華景象,而媽閣廟亦出現在最早一批在中國拍攝的照片

以媽閣一詞命名的街道/馬路

媽閣斜巷路牌

以媽閣一詞命名的公共交通設施

鄰近建築

外部連結

澳門歷史城區
建築
媽閣廟 | 港務局大樓 | 鄭家大屋 | 聖老楞佐教堂 | 聖若瑟修院大樓及聖堂 | 崗頂劇院 | 何東圖書館大樓 | 聖奧斯定教堂 | 市政署大樓 | 三街會館(關帝廟) | 仁慈堂大樓仁慈堂博物館 | 大堂(主教座堂) | 大堂巷七號住宅(盧家大屋) | 玫瑰聖母堂 | 大三巴牌坊 | 哪吒廟 | 舊城牆遺址 | 大炮台 | 聖安多尼教堂(花王堂) | 東方基金會會址 | 基督教墳場(包括馬禮遜小教堂 | 東望洋炮台(包括聖母雪地殿教堂燈塔)(保育危機
前地
媽閣廟前地 | 亞婆井前地 | 崗頂前地 | 議事亭前地 | 板樟堂前地 | 大堂前地 | 耶穌會紀念廣場 | 賈梅士前地
区内其他地点及街道
海事博物館 | 妈阁斜巷 | 妈阁街 | 高楼街 | 政府總部事務局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二、三校 | 龙嵩正街 | 亞美打利庇盧大馬路 | 聖若瑟教區中學第四校 | 澳門郵政局大樓 | 聖物寶庫 | 大三巴街 | 天主教藝術博物館與墓室 | 澳門博物館 | 大炮台山 | 花王堂街 | 白鸽巢总站 | 东望洋山
  1. 金國平. . 1999 [2023-1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8) 澳門虛擬圖書館.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