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郡

安定郡中國名。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境。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固原)。

历史

周朝

東周時,緄夷領土位於至隴山以西[1]。西漢楊惲〈報會宗書〉記載,安定郡一帶部分的山谷曾經為昆夷的領土[2]

漢代安定郡

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分北地郡置。郡治在高平縣(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屬涼州刺史部漢成帝绥和元年(前8年),領二十一縣:高平、復累、安俾、撫夷、朝那、涇陽、臨涇、鹵、烏氏、陰密、安定、參欒、三水、陰槃、安武、袓厲、爰得、眴卷、彭陽、鶉陰、月氏道。其轄境大致相當於今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甘肅省平涼市白銀市北部和東部及鎮原縣一帶。境內有蕭關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有42725戶,143294人。

東漢時有羌亂,永初五年(111年)內徙右扶風美陽縣,永建四年(129年)復還;永和六年(141年)十月再次內徙右扶風,建和年間復還。初領高平、復累、安俾、撫夷、朝那、涇陽、臨涇、鹵、烏氏、陰密、安定、參欒、三水、陰槃、安武、袓厲、爰得、眴卷、彭陽、鶉陰、月氏道21縣,永和五年(140年)以前省併復累、安俾、撫夷、涇陽、鹵、陰密、安定、安武、爰得、眴卷、月氏道11縣;永初五年(111年)左右,鸇陰、租厲2縣移屬武威郡;永建四年(129年),參欒縣移屬北地郡,北地郡鶉觚縣來隸[3]漢順帝永和五年(140年),領臨涇、高平、朝那、烏枝、三水、陰盤、彭陽、鶉觚八縣,有6094戶,29060人。延熹四年(161年)左右復置涇陽縣[4];中平年間末,陰盤縣移寄治京兆尹新豐縣,故地遂廢[註 1];興平元年(194年)分鶉觚縣置新平郡。東漢末領臨涇、高平、朝那、烏枝、三水、彭陽6縣。北魏時治安定縣。

隋代安定郡

隋朝初年,改泾州为安定郡。户七万六千二百八十一,下辖七县:安定县鹑觚县阴盘县朝那县良原县临泾县华亭县唐朝时,又改为泾州,天宝时,改泾州为安定郡。户三万一千三百六十五,口十八万六千八百四十九。下辖五县:安定县、灵台县、临泾县、良原县、潘原县至德元年(756年),改安定县为保定县,安定郡为保定郡乾元元年(758年)改泾州。

行政区划

隋朝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
安定县带郡。
鹑觚县旧置赵平郡北周废郡。并以宜禄县入焉。大业初分置灵台县,二年废。
阴盘县北魏置平凉郡,开皇初郡废。有卢水。
朝那县西魏置安武郡,及析置安武县。开皇三年郡县并废入焉。
良原县大业初年置。
临泾县大业初年置,初曰湫谷,寻改焉。
华亭县大业初年置。有陇水、芮水。

唐朝

县名 现在地名 简介 备注
保定县上。本安定县,至德元载更名,广德元年没于吐蕃,大历三年复置。有折墌故城。
灵台县上。本鹑觚县,天宝元年更名。
临泾县中。
良原县上。兴元二年没吐蕃,贞元四年复置。
潘原县中。本阴盘县,天宝元年更名,后省为彰信堡,贞元十一年复置。

人物

注释

  1. 按,《漢書》武帝元年立陰盤縣,屬涼州。靈帝末徙于京兆尹界內,其縣遂廢。[5]

参考文献

引用

  1. 《史記》〈匈奴列傳〉:「當是之時,秦晉為彊國。晉文公攘戎翟,居于河西圁、洛之閒,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國服於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獂之戎,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燕北有東胡、山戎。各分散居谿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餘戎,然莫能相一。」
  2. 《漢書》卷66〈公孫劉田王楊蔡陳鄭傳〉:「忠弟惲,字子幼。……〈報會宗書〉曰:『……頃者,足下離舊土,臨安定,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子弟貪鄙,豈習俗之移人哉?於今乃睹子之志矣。方當盛漢之隆,願勉旃,毋多談。』」
  3. 鶉觚,故屬北地。 《續漢志 卷二十三 郡國五》
  4. 周振鶴《東漢政區地理》,頁153.
  5. 《太平寰宇記 卷三十四 邠州宜祿縣下》

来源

  •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 譚其驤 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
  •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 隋书·志二十四·地理上》
  • 新唐书·志第二十七·地理一》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