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東尼·艾登

第一代亞芬伯爵羅伯特·安東尼·艾登KGMCPC英語:1897年6月12日—1977年1月14日),英國政治家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擔任外相,後來在1950年代出任英國首相。大眾普遍認為,他要對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負上絕大部分責任。在2004年,一所研究機構(MORI)舉行了一場選舉[1],讓139位學者對20世紀的英國首相進行評分,結果艾登得分最低。同樣地,英國BBC電台早前亦進行了類似調查[2],結果邱吉爾得票最多,而艾登則得票最少。


安東尼·艾登爵士閣下
聯合王國首相
任期
1955年4月7日—1957年1月9日
君主伊利沙伯二世
前任温斯顿·丘吉尔
继任哈罗德·麦克米伦
英國保守黨黨魁
任期
1955年4月6日—1957年1月10日
前任温斯顿·丘吉尔
继任哈罗德·麦克米伦
个人资料
出生(1897-06-12)1897年6月12日
 英國英格蘭達拉謨郡西奧克蘭
逝世1977年1月14日(1977歲—01—14)(79歲)
 英国英格蘭威爾特郡索爾斯伯里
墓地St. Mary's Churchyard, Alvediston
政党英國保守黨
配偶第一任
派翠斯·伯吉
()
第二任
克萊麗莎·史賓塞-邱吉爾
()

早年生涯

艾登出生於達拉謨郡西奧克蘭(West Auckland),一個非常保守的地主家庭,父親是從男爵,而母親(Sybil Grey)則來自諾森伯蘭郡有名的格雷家族(Grey family)。艾登早年入讀伊頓公學,大學則畢業於牛津大學牛津大学基督堂学院。他在大學主修外語,除了能說俄語阿拉伯语外,更精通法語德語波斯語。艾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加入英國陸軍,並獲頒贈軍功十字勳章。他於戰時的1918年5月26日至第198步兵旅擔任旅參謀長職務[3][4]:p52,以21歲之齡成為英國陸軍最年輕的旅參謀長[4]:p55

1919年6月13日,艾登自英國陸軍復員[3],最終階級為上尉[5][6]。在1923年,他獲選為保守黨下議院議員,代表沃里克和萊明頓選區,從此投身於政治事業。同年,他迎娶了派翠斯·伯吉,並生了兩名兒子,可惜這段婚姻並不美滿,最後以離婚收場,成為他政治生涯上的一個污點。

1926年,艾登在外務部成為國會私人秘書(Parliamentary Private Secretary),後於1931年獲擢升為外務次官(Under-Secretary for Foreign Affairs)。1934年,他加入了鮑德溫內閣,除了獲委任為掌璽大臣,又被指派為國際聯盟代表。他與其他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政客一樣,極力主張反戰,並努力以國際聯盟來維持歐洲和平。可是,他很快發現,對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推行綏靖政策,無助於推動歐洲和平。結果,於1935年,正當外相塞繆爾·霍爾爵士(Sir Samuel Hoare)企圖向意大利行綏靖政策,以平息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一事,艾登便私底下提出反對。最後,塞繆爾·霍爾爵士因簽署《霍爾-賴伐爾協定》失敗而辭職,艾登遂接任為外相。

在那時,艾登曾被認為是領導潮流的人物。當時的绅士階級一般愛戴圓頂硬禮帽,但艾登卻戴杭堡帽[lower-alpha 1],結果,在英國成為了新風尚。

艾登有一位哥哥和一位弟弟,分別叫提摩泰和尼古拉。但兩人不幸地在1916年的日德蘭海戰中陣亡。

外務大臣

1943年的魁北克會議,圖中艾登與美國總統羅斯福握手。

艾登上任外相之時,英國正值外交政策方針的調整期,以對應日益增長的法西斯力量。故此,他支持了對西班牙內戰採取不干預政策。後來內維爾·張伯倫上任首相後,艾登亦支持他對納粹德國作合理讓步,以換取和平。在1936年,當英國法國阻止納粹德國進佔萊茵蘭失敗後,艾登也同樣沒有提出抗議。但到了1938年2月,艾登終於因為不能再接受張伯倫與意大利展開協商而辭職。辭職以後,他變成邱吉爾的盟友,成為了與保守黨的綏靖政策大唱反調的後坐議員。當時有很多意見,認為艾登將會帶領其他意見一致的議員,起來反對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艾登雖然的確反對過《慕尼黑協定》的簽訂,但他實際上卻保持低調作風,以避免黨內出現分裂。結果,艾登雖然在國內仍是受歡迎的人物,但在政壇上的影響力卻大大下降。

在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艾登重新被邀請加入張伯倫的政府,成為自治領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Dominion Affairs),但由於這並非「戰時內閣」的職位,故此,到了1940年5月,即納粹德國入侵法國張伯倫請辭以後,艾登沒有被考慮為接任首相的人選,結果,首相一職由邱吉爾接任。邱吉爾上任後,任命艾登為陸軍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後在1940年尾獲重任為外相,並於1941年成為政治戰爭行政部(Political Warfare Executive)內,行政委員會的委員。雖然艾登甚得邱吉爾的信任,但艾登的權限卻受到了限制。因為很多重要的談判,例如和羅斯福史達林的會談,都是由邱吉爾本人所主持。然而,艾登依然忠誠地為邱吉爾擔當副手。到了在戰爭末期,艾登則主要被指派處理英國戴高樂的關係。在1942年,艾登又兼任下議院領袖

英國工黨於1945年的大選勝出以後,艾登的保守黨成為了反對黨,他本人則出任副黨魁。在那時很多人認為邱吉爾應該退休,讓艾登繼任為黨魁。但一方面邱吉爾不願考慮這個問題,而另一方面艾登仍十分效忠於邱吉爾,所以他沒有為此催迫邱吉爾。反而,在這段時候,大戰雖然已近尾聲,但艾登卻因為第一段婚姻的破裂和兒子的死訊而大受打擊。

1951年,英國保守黨重新掌政,艾登第三次被聘任為外務大臣。今次邱吉爾只是為名義上的首相,而同時在冷戰氣氛日漸濃厚下,艾登則終於首次可以不受干預下,掌理英國的外交事務。縱然英國的力量在戰後已經今非昔比,但他仍能在一系列的外交危機中作出有效的應對。早於1950年,艾登已經和第一任妻子離婚,因此在1952年迎娶了邱吉爾的姪女,克萊麗莎·史賓塞-邱吉爾─一位天主教教徒。結果,儘管艾登的這段婚姻比第一段要美滿得多,卻仍然遭到信奉天主教的作家伊芙琳·沃所猛烈抨擊。1953年,艾登因為膽囊出現輕微疾病,入院進行了一連串手術。但不幸地,他的健康卻未能完全恢復,並阻礙了他日後的工作。後在1954年,他出席了日内瓦会议,并与中国总理外长周恩来达成了两国之间互派代办的协议,使英国成为了第一个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也是在同一年,在从日内瓦回国后,他受勳為嘉德勳爵士

首相

1955年4月,时年81岁的邱吉爾終於宣佈退休,艾登遂接替他出任英國首相。艾登憑藉著俊朗的外表、魅力和他在大戰的政績,使他在國內成為受歡迎的人物。因此當他一上任首相,便立即舉行了1955年大選,並為保守黨下議院帶來更大的多數優勢。可是,艾登從未出任過有關本土事務的職位,故缺乏處理經濟事務的經驗。為此,艾登把這些事務一概交給他的副手們,如拉博·巴特勒等,至於自己則專注在外交事務,並和美國總統艾森豪結成緊密的同盟。而艾登的名言:「要永遠以和平為大前提。」(Peace comes first, always)更使他的受歡迎程度有增無減。

但是,這個英、美同盟在日後被證明是徒具虛名的。在1956年,艾登聯合法國,企圖阻止埃及總統納賽爾蘇伊士運河國有化,因為蘇伊士運河自十九世紀以來,都是蘇伊士運河公司的資產,而該公司則由英國和法國的股東所擁有。面對著蘇伊士運河國有化,艾登根據他在1930年代的外交經驗,視納賽爾為墨索里尼的翻版,認為兩人皆如出一轍,都是急激的民族社會主義者,並會入侵其他國家。然而其他意見卻認為,納賽爾的舉動是愛國主義的表現,合情合理。

結果在1956年10月,經過了幾個月的談判和嘗試斡旋後,最終勸阻納賽爾失敗。於是英國和法國,聯同以色列出兵埃及,並佔領了蘇伊士運河地區。不過在出兵以後,艾森豪立即表示了強烈的反對,譴責這是殖民主義的死灰復燃。同時,這位美國總統是非殖民地化的支持者,認為這樣除了可使殖民地得到自由以外,又有利於美國的對外貿易,而且更有助和阿拉伯非洲地區的領導人建立良好關係。至於艾登則忽略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政府的財政狀況都要依賴美國,以致艾登最後不得不向美國的壓力屈服,進行撤兵。是次事件稱為「蘇伊士運河危機」,標誌著大英帝國法兰西殖民帝國的正式衰落,脫離列強行列。

在蘇伊士的徹底失敗,使他的聲望受挫之餘,健康亦因而惡化。但他的財相麥美倫,儘管是蘇伊士運河危機的其中一位策劃人,在此時卻乘機巧妙地操縱艾登,使他終於在1957年1月辭去了首相一職。艾登辭職後,成功挽留了自己的聲望,並於1961年被冊封為亞芬伯爵

退休

離開政壇以後,艾登與第二任妻子在維特郡過著平靜的生活,期間又寫了一本受好評的個人傳記,名為《Another World》,除此之外,他亦寫了幾本政治回憶錄。在1977年,艾登在美國外遊時,身體狀況突然急劇惡化,在他的要求下,當時的英國首相卡拉漢派出英國皇家空軍接他回國,最後亞芬伯爵在1977年1月14日,因肝癌索爾斯伯里逝世,終年79歲。

從1945年至1973年,艾登是英格蘭伯明翰大學的校監。

艾登唯一存活的兒子,尼古拉·艾登在1977年以前稱為艾登子爵,也是一位政治家,曾在的政府供職,一直至54歲時,因愛滋病早逝。

艾登的長子,西門·艾登(Simon Eden),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5年6月),隨英國皇家空軍在緬甸的一次行動中陣亡。艾登與西門的關係十分要好,故他的死訊對艾登造成了很大打擊。

有關艾登的文件和政府檔案,現正存放於伯明翰大學,以作特別館藏。

艾登內閣

艾登曾於1954年到訪加拿大渥太華
  • 安东尼·艾登: 首相
  • 基爾穆爾勳爵(Lord Kilmuir): 大法官
  • 索爾斯伯利勳爵(Lord Salisbury): 樞密院議長
  • 哈利·克魯克香克(Harry Crookshank): 掌璽大臣下議院領袖
  • 拉博·巴特勒財政大臣
  • 麥美倫外務大臣
  • 格威林·勞合·喬治(Gwilym Lloyd George): 內務大臣
  • 艾倫·倫諾克斯-博伊德(Alan Lennox-Boyd): 殖民地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 休姆勳爵英聯邦關係大臣
  • 彼得·霍尼戈夫貿易委員會主席(President of the Board of Trade)
  • 伍爾頓勳爵(Lord Woolton): 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Chancellor of the Duchy of Lancaster)
  • 大衛·埃克爾斯爵士(Sir David Eccles): 教育部長(Minister of Education)
  • 詹姆士·斯圖亞特(James Stuart): 蘇格蘭事務大臣
  • 德瑞克·希思科特·艾默里農業部長(Minister of Agriculture)
  • 沃爾特·唐納·蒙克頓爵士(Sir Walter Turner Monckton): 勞工及國民服務部長(Minister of Labour and National Service)
  • 塞爾文·勞埃国防大臣
  • 鄧肯·桑斯(Duncan Sandys): 房屋及地方政府事務部長(Minister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 奧斯伯特·皮克(Osbert Peake): 退休金及國民保險部長(Minister of Pensions and National Insurance)

變動

  • 1955年12月,拉博·巴特勒取代[哈利·克魯克香克,成為掌璽大臣及下議院領袖。麥美倫則接替拉博·巴特勒為財政大臣。塞爾文·勞埃接替麥美倫為外務大臣。沃爾特·唐納·蒙克頓爵士取代勞埃為國防部長。伊安·麥克勞德(Iain Macleod)獲接替蒙克頓爵士的勞工及國民服務部長一職。塞爾扣克勳爵(Lord Selkirk)取代伍爾頓勳爵為蘭卡斯特公爵領地總裁。另一方面,工務部長(Minister of Public Works),派翠克·巴肯-赫本(Patrick Buchan-Hepburn),加入內閣,而退休金及國民保險部長一職在奧斯伯特·皮克退休後脫離內閣。
  • 1956年10月,蒙克頓爵士改任財政部主計長安東尼·亨利·海德(Anthony Henry Head)則接任為國防大臣。

著作

  • 《艾登回忆录 清算》 上中下,中文版 1976-02 商务印书馆
  • 《艾登回忆录 面对独裁者》上下,中文版 1977 商务印书馆

艾登與格雷家族的關係

安東尼·艾登家族
16. Sir Robert Eden, 1st Baronet of Maryland
 
8. Sir Frederick Morton Eden, 2nd Baronet of Maryland
 
 
 
 
17. Hon. Caroline Calvert
4. Sir William Eden, 6th Baronet of West Auckland and 4th Baronet of Maryland
 
 
 
 
18. Joshua Paul Smith
 
9. Anne Smith
 
 
 
19. ?
2. 威廉·艾登爵士, 7th Baronet of West Auckland and 5th Baronet of Maryland
 
 
 
 
20. ?
 
10. Lt.-Col. William Iremonger
 
 
 
 
21. ?
5. Elfrieda Susanna Harriet Iremonger
 
 
 
22. Rhys Thomas
 
11. Pennant Thomas
 
 
 
23. Margaret Lloyd
1. 羅伯特·安東尼·艾登
 
 
 
24. 第一代格雷伯爵查里斯·格雷
 
12. Rt. Rev. Hon. Edward Grey
 
 
 
 
25. 伊莉莎伯·格雷
6. 威廉·格雷爵士
 
 
 
 
26. James Croft
 
13. Charlotte Elizabeth Croft
 
 
 
27. ?
3. Sibyl Frances Grey
 
 
 
28. ?
 
14. Trevor Chicheley Plowden
 
 
 
 
29. ?
7. Georgina Chicheley Plowden
 
 
 
30. Aquarius Wilhelm, Friherre Schaffalitzky de Muckadell
 
15. Frances Wilhelmine Schaffalitzky de Muckadell
 
 
 
31. Francis Ranken

注释

  1. 即Homburg hat,这種帽有點像圓頂硬禮帽,但帽緣卻稍微上捲,帽冠中央有摺痕,而帽身則飾以緞帶

參考資料

  1. Rating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2. Churchill 'greatest PM of 20th Centu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3. Aster, Sidney. . London: St Martin's Press. 1976: 5-8. ISBN 978-0-312-04235-6.
  4. James, Robert Rhodes. Anthony Eden: A Biography (1986), detailed scholarly biography
  5. . 倫敦憲報 (Supplement). 29 July 1919.
  6. . 倫敦憲報 (Supplement). 27 August 1920.

外部連結

官衔
前任者:
斯坦利·鲍德温
掌璽大臣
1934–1935
繼任者:
倫敦德里侯爵
前任者:
塞繆爾·霍爾爵士
外務大臣
1935–1938
繼任者:
哈利法克斯子爵
前任者:
托馬斯·英斯基普爵士
自治領事務大臣
1939–1940
繼任者:
蓋德高子爵
前任者:
奧利弗·斯坦利
陸軍大臣
1940
繼任者:
大衛·馬傑森
前任者:
哈利法克斯子爵
外務大臣
1940–1945
繼任者:
歐內斯特·貝文
前任者:
斯塔福·克里普斯爵士
下議院領袖
1942–1945
繼任者:
赫伯特·莫里森
前任者:
赫伯特·莫里森
外務大臣
1942–1945
繼任者:
麥美倫
前任者:
邱吉爾爵士
英國保守黨黨魁
1955–1957
繼任者:
麥美倫
英國首相
1955–1957
前任者:
新創設
亞芬伯爵
1961–1977
繼任者:
尼古拉·艾登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