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羅德·麥美倫

第一代斯多克東伯爵莫里斯·哈羅德·麥美倫 OM PC英語:1894年2月10日—1986年12月29日),英国政治家保守黨黨員,曾於1957年至1963年出任英国首相。麥美倫的綽號是「SuperMac」,而他在晉升為貴族以前,一直也沒有使用莫里斯來稱呼自己,所以公眾一般叫他作哈羅德·麥美倫

哈罗德·麦克米伦 閣下
The Rt Hon. Harold Macmillan
联合王国首相
任期
1957年1月10日—1963年10月19日
君主伊丽莎白二世
前任安東尼·艾登
继任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財政大臣
任期
1955年12月20日—1957年1月13日
总理安东尼·艾登
前任拉博·巴特勒
继任彼得·霍尼戈夫
外交大臣
任期
1955年4月7日—1955年12月20日
总理安东尼·艾登
前任安东尼·艾登
继任塞尔文·劳埃
國防大臣
任期
1954年10月19日—1955年4月7日
总理温斯顿·丘吉尔
前任哈罗德·亚历山大
继任塞尔文·劳埃
房屋和地方政府大臣(Minister of Housing and Local Government)
任期
1951年10月30日—1954年10月19日
总理温斯顿·丘吉尔
前任休·道尔吞(Hugh Dalton)
继任邓肯·桑迪斯 (Duncan Sandys)
空军大臣 (Secretary of State for Air)
任期
1945年5月25日—1945年7月26日
总理温斯顿·丘吉尔
前任阿齐伯德·辛克莱 (Archibald Sinclair)
继任威廉·温德伍德·拜恩 (William Wedgwood Benn)
北非事务大臣(Minister Resident in Northwest Africa)
任期
1942年2月4日—1945年12月30日
总理温斯顿·丘吉尔
前任新职务
继任哈罗德·布福尔(Harold Balfour)
殖民地政务次官(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the Colonies)
任期
1942年12月30日—1945年7月26日
总理温斯顿·丘吉尔
前任乔治·豪尔(George Hall)
继任爱德华·卡文迪许(Edward Cavendish)
物资补给大臣(Parliamentary Secretary to the Ministry of Supply)
任期
1940年5月15日—1942年2月4日
总理温斯顿·丘吉尔
前任约翰·立威廉(John Llewellin)
继任文德汉姆·普特(Wyndhym Portal)
英国保守党党魁
任期
1957年4月7日—1963年12月20日
前任安東尼·艾登
继任亞歷克·道格拉斯-休姆
个人资料
出生
莫里斯·哈羅德·麥美倫

(1894-02-10)1894年2月10日
 英國英格兰伦敦布里克斯頓
逝世1986年12月29日(1986歲—12—29)(92歲)
 英国英格兰薩塞克斯郡塞爾活門
墓地St Giles' Church, Horsted Keynes
政党保守党
配偶多萝西·卡文迪许
1920年结婚—1966年丧偶)

生平

早年生涯

麥美倫於1894年生於布里克斯頓,父母分別是莫里斯·克勞福德·麥美倫(Maurice Crawford Macmillan,1853年—1936年)和海倫·亞提·塔雷頓·貝麗士(Helen Artie Tarleton Belles,1856年—1937年)。他的祖父丹尼爾·麥美倫(Daniel Macmillan,1813年—1857年)是一位蘇格蘭佃農,在後來創辦了麥美倫出版社。麥美倫早年入讀伊頓公學,及後升讀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但他在大學只讀了兩年,便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從軍。在大戰期間,麥美倫在御林軍團中服役,軍階至上尉,並曾三度在戰事中受傷。在索姆河戰役中,麥美倫曾被子彈射中盤骨,結果他花了一整天躲在散兵坑,看古希臘作家埃斯庫羅斯的原著。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由於他喪失了不少好友,因此他在戰後拒絕返回牛津就學,並慨歎大學已經面目全非。

在1923年鐵路國有化以前,他在大西部鐵路中出任主管一職。

婚姻

麥美倫在1920年迎娶加拿大總督(第九代德文郡公爵)維克多·卡文迪許的女兒、桃樂絲·卡文迪許女爵,而後者則於1966年逝世,享年65歲。桃樂絲一直被指與保守黨政治家羅伯特·布思比有婚外情。此外更有傳聞指出,麥美倫的幼女莎拉,事實上為布思比的私生女

麥美倫夫婦育有一子三女:

  • 莫里斯·麥美倫,歐文登的麥美倫子爵 (Maurice Macmillan, Viscount Macmillan of Ovenden,1921年—1984年)
  • 卡羅琳·費伯女爵 (Lady Caroline Faber,1923年—2016年)
  • 凱瑟琳·艾默里女爵 (Lady Catherine Amery,1926年—1991年)
  • 莎拉·麥美倫 (Sarah Macmillan,1930年—1970年)

政治生涯

在1924年,麥美倫成功在蒂斯河畔斯多克東(Stockton-on-Tees)選區勝出,成為下議院議員,他雖然在1929年的選舉中落選,但又隨即在1931年的選舉中重奪議席。由於受到妻子與布思比有婚外情所打擊,麥美倫在1930年代主要都待在下院後座,除了反對綏靖政策,又對斯坦利·鮑德溫內維爾·張伯倫作猛烈抨擊,加上他乏味和書呆子氣的性格,更使他遭到了孤立。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麥美倫終於得到政府的任用,先後在聯合政府的補給部和殖民地部供職。隨後在1942年獲調任到北非,作盟軍在地中海地區的英方代表。任職代表的期間,麥美倫得以和德懷特·艾森豪合作,兩者後來更建立友誼,這在日後對麥美倫十分重要。此外,在麥美倫的參與下,希臘在1944年尾得以成立一個親英的政府,而他更富爭議性地將親德的哥薩克人送交蘇聯,這批人後來遭到屠殺。

戰後,麥美倫返回英國,並在邱吉爾的臨時政府中短暫出任空軍大臣(Secretary of State for Air)一職。由於工黨在1945年大選取得了壓倒性勝利,臨時政府垮台,而麥美倫亦再次失去了下院議席。但他不久就在1945年11月的補選中在布羅姆利選區中勝出。

隨著保守黨在1951年大選勝出,重掌內閣,麥美倫亦在同年10月獲邱吉爾委任為房屋部長(Minister of Housing),他在任內的會議中承諾每年興建300,000所房屋,而他真的做到了。在1954年10月,麥美倫獲改任為國防大臣。從那時開始,麥美倫徹底改變了他的形象,他捨棄了那些鑲上金屬邊的眼鏡,而在公眾場合也不再戴眼鏡示人;他以往會用髮油,把髮型整理成戰時的款式,現在的髮型卻光澤而濃密,樣貌活像一個嚴肅的警衛,好使自己的形象更為成熟,配合自己的身份。

邱吉爾下野後,麥美倫先自1955年4月至12月,在安東尼·艾登的政府中出任外務大臣,後在1955年至1957年間出任財政大臣。在財政大臣任內,他開始發揮其政壇上的影響力,隨了堅持艾登「實際上」的副首相(當時憲制上還未確立副首相一職)拉博·巴特勒的地位不可以高於他外,又要脅一定要削減麵包和牛奶津貼,否則就會辭職。在後來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中,麥美倫可謂是「第一個策劃,第一個脫身」(First In, First Out,語出哈羅德·威爾遜),因為他是第一個強烈鼓吹作入侵決定的人,但當英國後來陷入了財政困境後,他的態度卻作出了180度的轉變。正因為蘇伊士運河危機,艾登被迫在1957年1月辭職,出乎意料的是,艾登沒有找巴特勒接任,而是由麥美倫接任首相和保守黨黨魁。

獨立核威懾政策

隨著英國以藍光飛彈(Blue Streak)和藍鋼飛彈(Blue Steel)作獨立核威懾政策的失敗,以及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麥克納馬拉單方面宣佈中止天空閃電導彈(Skybolt missile)系統,麥美倫成功在1962年12月與美國達成《拿騷協定》(Nassau Agreement),在協定中,美方承諾向英國提供北極星飛彈。而早在簽訂此協定以前,麥美倫已同意在英美雙方共同監管的情況下,在英國本土部署60支雷神式火箭(Thor missile)。另外,在1957年時,美國國會亦已通過了《麥克馬洪法案》,容許英國提取更多有關核武科技的資料。麥美倫與美國的合作,後來在彼得·庫克(Peter Cook)的舞台喜劇作品,《邊緣之外》(Beyond the Fringe)加以諷刺。

早於1960年,麥美倫已拉攏美、蘇兩國在巴黎的峰會達成有關限制核試的協定,但礙於U-2擊墜事件的發生而告吹。1961年2月22日,英國外相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發給麥美倫密函,寫道:「如果中國發動攻擊,非核的途徑並不能保衛香港,這對美國來說是顯而易見的。用核彈攻擊中國是放棄殖民地以外的唯一選擇。」[1]到了1962年,在麥美倫再次大力的推動下,英國、美國和蘇聯三方終於成功簽訂《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

歐洲經濟共同體

英國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簡稱欧共体)的請求在1963年1月29日被戴高樂所否決。戴高樂否決加入申請的原因,是因為他擔心欧共体從此會淪為一個「依賴美國的龐大大西洋團體」,另外,他亦因為英美兩國在核武上的合作而感到憤怒。英國要遲至戴高樂在1970年逝世後,才有機會加入欧共体。

經濟政策

麥美倫任財政大臣時已專注貨幣事務,拜相後經濟亦成為他的主要專注範疇。然而,英國的國際收支平衡問題促使本土在1961年出現了不合理的凍薪情況。凍薪的問題更使政府的支持率下降,並引致保守黨在隨後的補選中失去不少國會席位。麥美倫後來在1962年7月對內閣進行大規模改組,但改組行動不單沒有使麥美倫政府的支持度上升,而且還被外界認定政府內部正陷於恐慌狀態。

麥美倫對經濟採取一國保守主義,希望能夠達成高就業率的目標。可是他主要的財政部官員卻是貨幣主義者,他們對麥美倫所採取的措施並不贊同,認為政府要支持英鎊,就要嚴密地控制幣值,最終失業率將無可避免地上升。他們的建議在1958年1月遭到了拒絕,結果,三名財政部的官員,即財政大臣彼得·霍尼戈夫財政部經濟秘書尼格爾·伯奇(Nigel Birch)和財政部財務秘書埃諾奇·鮑威爾均宣佈辭職。麥美倫對此事一筆擦去,表示事件只屬「一件局部的小問題」。

麥美倫任內支持成立國家收入委員會(National Incomes Commission),希望以委員會控制收入,以達至「有增長,無通漲」的政策目標。除此之外,他又推行過一連串不顯眼的措施,對經濟進行管制。

外交政策

麥美倫對外交政策亦有強而有力的控制。他上任首相後,立即著手於修補英美兩國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的疏離關係。他在戰時的朋友德懷特·艾森豪成為了關鍵。在1957年3月,他們兩人在百慕達舉行了一次有建設性的會談,並重新確立了英美兩國的友好關係,而艾森豪卸任總統後,繼任的約翰·甘迺迪,也同樣與麥美倫建立起熱忱真摰的友誼。麥美倫也知道向歐洲大陸示好的重要性,所以他請求推遲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並探討發展歐洲自由貿易區(European Free Trade Area,簡稱EFTA)的可能。

大英帝國的餘暉在其任內不斷褪色,而他更見證了非洲殖民地獨立的前奏。在1957年,英屬的黃金海岸馬來亞率先獲得獨立。而他在1960年發表了一篇名為《風雲變換》的演講,更進一步推動了獨立運動。繼黃金海岸獨立成加納後,尼日利亞肯亞分別在1960年和1963年得以獨立。然而,在中東事務上,麥美倫認為英國仍有介入的必要,所以分別在1958年和1960年對伊拉克阿曼的管治作出干預。

1959年大選

在麥美倫的帶領下,保守黨成功在1959年英國大選中取得勝利,而在下院的多數優勢更從67席增加至107席。正如競選標語說到:「保守黨下的生活好得多了」(Life's Better Under the Conservatives),保守黨的成功無疑是經濟改善的成果。麥美倫自己也評論到:「無疑,容我直截地說,絕大部份國民都從未有過這麼好的生活[2]」這句說話後來常常被演繹為:「你從未有過這麼好的生活。」(You've never had it so good)不過,不少批評者卻認為,麥美倫任內實際的經濟增長根本十分少,而且增長更受到了軍費開支增加所限制。

辭職

由1963年春天持續至夏天的「普羅富莫事件」對麥美倫政府的威信構成了永久性的打擊,而事件更使到他的病情惡化(那時他被誤診出患有前列腺癌,而此症在當時是不可動手術的)。因此,他在1963年10月18日辭去了首相一職,而首相一職在富爭議性的情況下,由時任外相的亚历克·道格拉斯-休姆接任。當時曾有指控指,麥美倫透過在黨內的重要人物間穿針引線,以確保巴特勒不會被選定為首相的繼任人。

麥美倫在1964年9月淡出政壇,並拒絕接受封為貴族,但他後在1976年願意接受英女皇頒贈的功績勳章。退出政壇以後,他接掌了家族生意,成為了麥美倫出版社的總裁。

晚年

麥美倫的盾徽。

在卸任後的二十年間,麥美倫間中有對政局發表自己的意見,尤其是當戴卓爾夫人擔任保守黨黨魁以後,麥美倫任內的施政再次受到黨內的貨幣主義者抨擊時,麥美倫亦有加以反駁。外界常以為麥美倫曾說過戴卓爾夫人大力推動私有化,是「賤賣家中的銀器」,但他的說話其實是被誤解了。事實上,這句話是他在1985年11月8日,托利黨改革派(Tory Reform Group)在卡爾頓會(Carlton Club)舉行的晚宴上所說的。他的說話內容,大意上是說不論個人,還是國家而言,在遇上經濟困難時出售資產是最平常不過的事,他又道:「首先喬治時代的銀器賣走了,接著是客廳裡的精美家具,最後連加納萊托的名畫也要賣掉。」當指出國內賺錢的鋼材業與鐵路,和英國電訊也相繼私有化時,他說:「它們就像僅餘兩幅的倫勃朗名畫。」[3] 麥美倫的言論發表後引起了廣泛的討論,他也不得不在數天後,親身在上議院澄清自己的言論:

當我上次冒險對現有制度作出批評時,我擔心自己的言論被誤解了。作為一位保守黨黨員,我支持現在政府放棄主導資本主義,讓生產資料和資源分配回歸為私人擁有和私人管理,我肯定這樣會更有效率。而我真正要冒險問的問題是,若果這些是收入的話,我們應如何運用這龐大的資金。[4]

在1984年,麥美倫終於接受了貴族爵位,獲封為斯多克東伯爵歐文登的麥美倫子爵。其貴族爵位屬世襲貴族爵位,而迄今為止,他是英國歷史上,最後一位被封為世襲貴族的非皇室成員。麥美倫在世的最後一個月時,他這樣回顧道:

在63年前,(蒂斯河畔斯多克東)失業率是百分之29,去年的11月(1986年)……失業率則是百分之28。這對一個人的一生來說,是頗可悲的事。

麥美倫於1986年卒於薩塞克斯郡塞爾活門(Chelwood Gate)的白樺果園(Birch Grove),享年92歲又322日。他曾一度是最長壽英國首相的紀錄保持者,但這紀錄已在2005年2月14日被卡拉漢超越。

著作

《麦克米伦回忆录》共六卷,中文版1980商务印书馆

  • 《1、风云变幻》1914-1939
  • 《2、战争风暴》1939-1945
  • 《3、时来运转》1945-1955
  • 《4、乘风破浪》1956-1959
  • 《5、指明方向》1959-1961
  • 《6、从政末期》1961-1963

任內記趣

  • Supermac」這個綽號最先由政治漫畫家維克多·威茲(Victor Weisz)所起,原意在於諷刺麥美倫,但最後卻事與願違,反而成為了一個中性,甚至是帶有褒義的綽號。麥美倫後來於1962年改組內閣時,威茲曾給他起了另一個綽號「刀子麥克」(Mac the Knife,取自流行歌曲《Mack the Knife》),但這個綽號沒有被廣泛流傳。
  • 麥美倫素以在公眾面前冷靜鎮定和風趣幽默著稱,但他曾在妻子面對表示,自己曾在下議院的首相答問環節中(通常逢星期二舉行)給嚇壞。在1960年9月29日,當麥美倫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時,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兩次以大聲叫囂和拍打桌面,打斷了他的演說。麥美倫即場回答道:「如果他有話要說,我希望有人能夠把他說的話翻譯過來。」
  • 有一次,工黨的哈羅德·威爾遜指出,有學童窮得沒有穿鞋上學,麥美倫幽默地回應:「如果是威爾遜先生沒有穿鞋上學的話,是因為他的腳太大了!」他的回答隨即引來保守黨議員的發笑。

頭銜

  • 哈羅德·麥美倫,Esq (1894年2月10日—1924年10月29日)
  • 哈羅德·麥美倫,Esq,MP (1924年10月29日—1929年5月30日)
  • 哈羅德·麥美倫,Esq (1929年5月30日—1931年11月4日)
  • 哈羅德·麥美倫,Esq,MP (1931年11月4日—1942年)
  • 哈羅德·麥美倫閣下,MP (1942年—1945年7月26日)
  • 哈羅德·麥美倫閣下 (1945年7月26日—1945年11月)
  • 哈羅德·麥美倫閣下,MP (1945年11月—1964年9月)
  • 哈羅德·麥美倫閣下 (1964年9月—1976年4月2日)
  • 哈羅德·麥美倫閣下,OM (1976年4月2日—1984年2月24日)
  • 斯多克東伯爵閣下,OM,PC (1984年2月24日—1986年12月29日)

參考資料

  1. 明報專訊. . 香港: 《明報》. 2006-07-01.
  2. http://news.bbc.co.uk/onthisday/hi/dates/stories/july/20/newsid_3728000/3728225.s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Harold MacMillan, Speech in Bedford, 20 July 1957
  3. Alan Watkins, A Conservative Coup (Duckworth, 1992), p. 105.
  4. 468 H.L. Deb., cc.390-1, 14 November 1985. Quoted in Watkins, p. 106.

請參見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中该作者的作品:
哈羅德·麥米倫
维基语录上的哈羅德·麥美倫语录
官衔
前任者:
阿奇博爾德·辛克萊爵士
空軍大臣
1945年
繼任者:
斯坦斯蓋特子爵
前任者:
突尼斯的亞歷山大伯爵
國防大臣
1954年–1955年
繼任者:
塞爾文·勞埃
前任者:
安東尼·艾登爵士
外交大臣
1955年
前任者:
拉博·巴特勒
財政大臣
1955年–1957年
繼任者:
彼得·霍尼戈夫
前任者:
安東尼·艾登爵士
英國保守黨黨魁
1957年–1963年
繼任者:
休姆伯爵
英國首相
1957年–1963年
前任者:
新創設
斯多克東伯爵
1984年–1986年
繼任者:
亞歷山大·麥美倫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