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里屋協作謠
《安里屋協作謠》,是一首由琉球八重山群島(今屬日本沖繩縣)開始流傳的敘事民謠,推測最晚於19世紀初已經形成,初期靠口口相傳承襲下來。內容由當地傳聞演變而成。琉球王國時代,八重山群島竹富島曾有一位絕世美女安里屋クヤマ(1722-1799年)。在她16歲時,由首里城王府派來的下級役人(吏員)『目差主』對其一見傾心,但安里屋クヤマ卻拒絕了他的追求。
日語寫法 | |
---|---|
日語原文 | |
假名 | |
平文式罗马字 |
當時的八重山群島居民必須付出沉重的人頭稅,苦不堪言。役人通常是由首里王府派遣而來,三年一任,單身赴任不攜帶家眷。當地女性如果在役人赴任期間作為賄女與其短暫結合,則家中可以得到免稅或財貨供應等好處,一般都不會違背役人的意志。
自古流傳的安里屋協作謠歌詞其實有兩個版本。在石垣島等地流傳的版本中,安里屋クヤマ認為考慮到自己未來的一生,與其跟役人短暫在一起,不如嫁給島上的男人;在竹富島本地流傳的版本中,安里屋クヤマ則是認為與其跟下級役人在一起,還不如跟更高級的役人在一起。據考證安里屋クヤマ應該是有成功與高級役人在一起,因為她受贈一塊良田,之後世代由她弟弟的子孫耕作。高級役人離去後,她終身未嫁,也沒有孩子,因此財產給了弟弟的後代繼承。
所謂協作謠(、Yunta)一般認為是指沖繩當地農民在割草、舂米、打實地基時為了互相協同動作而唱的無伴奏勞動歌,據推測得名自農民互助組織『結(ユイ、Yui)』+『歌(ウタ、Uta)』的轉音。相對於士族有伴奏的『節歌』,是屬於庶民的音樂。
歌詞中的「マタハリヌ チンダラ カヌシャマヨ」一般認為是八重山古語,意思是「妳這美麗可愛的女孩,我們會再相遇」。但另有一說認為是印尼語「太陽同樣愛我們」之意。
1934年,為了推廣沖繩民謠,由星克作詞、宮良長包作曲加以改寫,使其流行於全日本,成為日本人心目中最具代表性的沖繩民謠之一。然而這個版本歌詞用的是日本標準語,而且意義完全不同。一般日本人提起這首歌,指的都是這個新版本,但在沖繩許多地方,為了區分舊版與新版,都會將新版稱為『新安里屋協作謠』。
在竹富島,這首歌名稱的發音與日本其他地方不太一樣,是發成「あさとやユンタ(Asatoya Yunta)」,用的是と而不是濁音ど。這是因為安里家的屋號在當地語言中是「(Asattiya)」,並不帶濁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