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學朱

宋學朱1594年—1639年),字用晦,號旭初[1]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明末政治人物。崇禎進士,官至監察御史。崇禎十一年冬,清軍經居庸關入華北,宋學朱巡按山東,防守濟南,城破殉國。

宋學朱
宋學朱

滄浪亭之宋學朱石刻像


大明雲南道監察御史
籍貫 直隸蘇州府長洲縣
族裔 漢族
字號 字用晦,號旭初
出生 萬曆二十二年
直隸蘇州府
逝世 崇禎十二年元月(1639年)
山東濟南府
親屬 (子)宋德宜
出身
  • 崇禎四年辛未科進士出身

生平

崇禎三年(1630年)庚午科應天鄉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捷辛未科進士,授南京工部屯田司主事,補禮部主事,升精膳司员外,崇祯十一年改雲南道監察御史。為黨人所忌。十一年冬,清兵破居庸關南下,宋學朱正巡按山東,至章丘時,濟南告急。學朱急馳前往,上疏求援,楊嗣昌檄巡撫顏繼祖移師德州,督軍高起潛擁兵臨清不救。學朱自嘆必死,與布政使張秉文、副使周之訓翁鴻業,參議鄧謙,鹽運使唐世熊等守城[2]。不久,城陷,學朱偕周之訓力戰南門城上,殉國。濟南知府苟好善、推官陸燦、同知陳虞胤、通判熊烈獻、歷城知縣韓承宣皆死[3][4]

身後

宋學朱戰歿後,長子德寛千里迢迢尋找遺體不得。朝廷亦因此未下恤典。福王立南京,追贈大理寺卿。濟南士民為學朱及韓承宣共建有雙忠祠。康熙時,入名宦祠[5]蒲松齡著《聊齋志異》卷十一《鬼隷》篇即以“濟南之屠”為原型。濟南城内原有的雙忠祠已湮沒,如今仍留有雙忠祠街雙忠泉以示紀念。宋學朱孫(長子德寬子)宋廣業(字性存,號澄溪,1649-1719)於康熙年間任濟東道職時,因母親管夫人以孝著稱,即在雙忠泉附近挖設不匱泉以示孝敬,也因而形成“忠孝兩泉”佳話。[6]

家族

宋純仁曾孫。子三:長子宋德寬(曾改名宋德宸、最後名宋宓)、次子宋德宜(出嗣兄長宋學周)、及幼子宋德宏。三子以文著稱,為吳中“三宋”。[7]

參考文獻

引文

  1. 《崇祯四年辛未科三百五十名进士履历》:宋学朱,旭初,礼记,甲辰十月二十九日生。长洲人,庚午四十四,會一百十九,二甲八名。兵部政,授南工部屯田司主事,升精膳司员外,戊寅改云南道御史,巡视節慎庫,本年山東巡按。曾祖纯仁,南刑部郎中。祖道昭,监生。父琦,庠生。
  2. 《明史·291卷》:張秉文,字含之,桐城人。祖淳,官參政,事具《循吏傳》。秉文舉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歷福建右參政,與平海寇李魁奇。崇禎中,歷廣東按察使,右布政使,調山東為左。十一年冬,大清兵自畿輔南下。本兵楊嗣昌檄山東巡撫顏繼祖移師德州,於是濟南空虛,止鄉兵五百,萊州援兵七百,勢弱不足守。巡按御史宋學朱方行部章丘,聞警馳還,與秉文及副使周之訓、翁鴻業,參議鄧謙,鹽運使唐世熊等議守城,連章告急於朝。嗣昌無以應,督師中官高起潛擁重兵臨清不救,大將祖寬、倪寵等亦觀望。大清兵徇下州縣十有六,遂臨濟南。秉文等分門死守,晝夜不解甲,援兵竟無至者。
  3. 《明史·291卷》:明年正月二日,城潰,秉文擐甲巷戰,已被箭,力不能支,死之。妻方、妾陳,並投大明湖死。 學朱、之訓、謙、世熊及濟南知府苟好善、同知陳虞胤、通判熊烈獻、歷城知縣韓承宣皆死焉,德王由樞被執。秉文贈太常寺卿,之訓、謙光祿卿,承宣光祿少卿,皆建特祠,餘贈卹如制。學朱死,不得屍,疑未實,獨格不予,福王時,贈大理卿。鴻業及推官陸燦不知所終,贈卹亦不及。
  4. 《長洲縣志·24卷》38:宋學朱,字用晦,純仁曾孫。少警敏,以習小戴禮知名。登崇禎四年進士,授南京工部主事,察廉補禮部,改雲南道監察御史,侃侃不阿,至為黨人所忌。十一年,本朝兵破居庸關南下,適奉命巡按山東,至章邱,濟南告急,學朱急馳至,條陳方略,上疏求援。而巡撫顏繼祖、總督高起潛擁兵不救,學朱嘆曰:此省會重地,且有藩王在,而守衛單弱乃爾。吾無死所矣!親率疲弱登陴,未幾城䧟,偕巡道周之訓力戰南門城上,死之。長子德寛,匍匐千里,購屍南門下,悉腐胔不可得,招魂以殮。
  5. 《濟南府志·35卷》18-19:宋學朱,字用晦,南直長洲人。崇禎四年進士,由禮部主事改授御史。十一年,巡按山東。未行,疏劾楊嗣昌、田維嘉、唐世濟、史范熷土、袁鯨,詞甚嚴正。既出京,寄書家人:奸黨盈朝,海岱多故,吾此行,誓死報國,勿以為念。是年冬,北兵入關,内外戒嚴,特命中官高起潛督兵應援,巡撫顔繼祖移鎭德州。濟南有兵三千,繼祖攜以自隨,僅留老弱鄉兵五百人及調萊州兵七百人。學朱方巡章邱,聞警疾馳入濟南曰:此省會地,藩封在焉。守備單弱,乃爾吾死是城必矣!先後七上疏求援,及條奏方略。嗣昌為樞輔,寢其奏。未幾,兵薄城下,環三面而營,為長圍守之。攻益急。學朱率巡道周之訓守南門,擐甲登陴,鼓勵將士。用拂郎機火器,圍稍卻。堅壁九晝夜,轉輸乏絕。請德王出帑金犒軍,軍心稍定。正月二日黎明,攻者躡雲梯直上城西北隅,衆皆潰奔。學朱聞變,躍馬循雉堞而西,率親族數十人,持白梓格鬬,兵力單弱,學朱被執,不屈須臾遇害。火燬城樓,骸骼俱燼,小吏柴標僅於城頭得令箭遺衣而已。當是時,高起潛開幕府,握重兵,翺翔東昌、臨清閒,不發一卒援救。及濟南失守,藩封淪陷,聞學朱死,輒委罪學朱以自解。舉朝皆知其罔,畏璫勢莫敢言。特旨以學朱死狀,下撫按察覈。久之,其子德寛匍匐赴濟,尋骸不得,隨伏闕請卹。直隸、山東守臣勘實以聞,尙書徐石麒、白貽清,都御史張瑋、金光宸等合詞言:巡方職非守土,學朱聞警馳入危城,誓以死殉忠,不避難慷嚹陷,義當比御史張銓、王肇坤例,一體增卹。吏部覆如其言。且云御史孤孑一身,不攜妻從敵留半月乃去骨化形消,無從辨識,更為慘酷。擬贈官蔭子如肇坤例。贈大理寺卿。時土人哀思學朱守城節烈,建雙忠祠,與歷城令韓承宣並祀。康熙四十五年重修,又入祀名宦。
  6. . 中國新聞網. 2013-06-14.
  7. 《長洲宋氏世譜》[12卷,首末各1卷],道光甲申(1824)重修。

書目

  • 張廷玉等,《明史》,中華書局點校本
  • 清乾隆十八年刻本,《長洲縣志》
  • 清道光二十年刻本,《濟南府志》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明史卷二百九十一》,出自《明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