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澤萊

宋澤萊(1952年2月15日,本名廖偉竣台灣作家雲林縣二崙鄉大義村詔安客家人[1][2]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博士生。曾任教於彰化縣福興國中[3],也曾獲吳三連文學獎吳濁流文學獎時報文學獎小說推薦獎、聯合報小說獎(今改稱聯合報文學大獎)等獎項。[4]

生平[5]

宋澤萊於1952年生於雲林縣二崙鄉,他的父親與祖父皆以務農為生,宋澤萊的生長背景使他看到了家族受日本殖民統治、農村中的婦女困境、農村因工業化而衰敗,並在後來的創作生涯中,將之投射入作品。

省立虎尾高中畢業後,宋澤萊進入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就讀,此時期他開始閱讀瘂弦、洛夫、沈臨彬的作品,並開始創作現代詩,第一首新詩作品〈喪葬之歌〉投稿到《中外文學》雜誌並獲得刊登。同時他也在課堂上接觸到佛洛姆(Erich Fromm)的學說,並將佛洛姆的理論移植到小說〈嬰孩〉中。此時期宋澤萊也廣泛接觸心理學、人類學、藝術等領域。

1975年大學畢業後,宋澤萊歷經三個月的鳳山步兵學校軍官訓練後,便被分發至屏東東港海防部隊,這段在南臺灣的經歷,促使他完成了《打牛湳村》、《變遷的牛眺灣》等作品;服役期間他也看到了老兵問題,並寫下了老兵的故事,收入《等待燈籠花開時》。

軍旅生涯結束後,宋澤萊進入彰化福興國中任教,此時他一面教書,一面寫作,尤其在美麗島事件後,他寫了許多和臺灣文化、文學相關的詩歌和評論,也發表了不少和宗教有相關的作品。並和朋友共同創辦《台灣新文化雜誌》、《台灣新文學雜誌》、《台灣e文藝》等雜誌,成為台灣本土意識及新文化運動的重要推手。[6][7]

2006年宋澤萊進入中興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就讀,2009年取得碩士學位,碩士論文《台灣存在主義文學的族群性研究:以外省人作家與本省人作家為例》碩士論文《台灣存在主義文學的族群性研究:以外省人作家與本省人作家為例》。2011年發表《台灣文學三百年》,2013年,獲台灣國家文藝獎[4]

作品與特色[8]

宋澤萊的創作以小說、論述為主,也有新詩散文問世。早期的小說受現代主義的洗禮,著重人物內心的描繪。他因《打牛湳村》系列鄉土小說,成為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末期的代表性作家。[5]

1980年代宋澤萊開始參禪,小說創作銳減,但仍發表文學評論。他先出版《禪與文學體驗》及《隨喜》介紹禪宗,之後轉向於批判以大乘佛教為主的中國佛教,出版《被背叛的佛陀》、《被背叛的佛陀續集》、《拯救佛陀:根本佛教教義精論》等書,提倡以《阿含經》傳統為主的原始佛教,並鼓勵以台語來弘法,以脫離中國佛教的影響,成為台灣佛教批判文學的先驅。

1985年宋澤萊以帶有環保意識的科幻小說廢墟台灣[8]重返文壇,並獲選為當年度最有影響力的書籍[9][10]。後來宋澤萊改信基督教魔幻寫實小說《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等作品則將其宗教體驗融入小說中。[11][12]

小說

《廢園》

《蓬萊誌異》

《打牛湳村》

《變遷的牛眺灣》

廢墟台灣

《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

《抗暴的打貓市》

《熱帶魔界》

《變成鹽柱的作家》

評述

《禪與文學體驗》

《臺灣人的自我追尋》

《臺灣人權文學論集》

《被背叛的佛陀》(I、II集)

《誰能當選總統》(共4集)

《宋澤萊談文學》

散文

《隨喜》

詩集

《普世戀歌》

《福爾摩莎頌歌》

《一枝煎匙》[13]

刊物創辦

《台灣新文化》

《台灣新文學》

《台灣e文藝》

《台文戰線》

爭議

信仰

宋澤萊於1980年代參禪後,先後發表《隨喜》、《禪與文學體驗》等著作。後來宋在《被背叛的佛陀》等書的序文中表示學禪只能使自己的煩憂暫時消解[14],直到接觸了原始佛教,依其內容修行,發現憂愁得以解決。宋認為原始佛法與現今盛行的大乘佛教在教義上有許多差異,提倡篤信原始佛教,此說遭到大乘佛教界人士的攻擊。

1996年,宋澤萊出版《血色蝙蝠降臨的城市》,在序言中提及,宋認為自己已修行至「無餘涅槃境界」,然而,原始佛教即使解決自己內心的困擾,卻無法解決現實生活與家人的問題。此時他因緣際會來到教堂,感受冥冥之中有神靈之力召喚,於是改而信仰基督教。宋澤萊的轉變與把對信仰的見解進行寫作的方式,引起宗教界的爭議,也因評論當代佛學大師(星雲印順昭慧等),遭到批評。[15][16]

台羅拼音

2006年,行政院教育部推出「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宋澤萊時任教育部國語推行會委員,但此案的推行引起部分學界人士反彈,如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翁聖峰便認為,「HoLo台語的教學應考量與英語拼音習慣接軌,而非使用『臺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17]

參考資料

  1. 王愉悅 (编). . 大紀元文化網. 2013-08-31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2. 廖期錚、林敬祐. . 客家電視臺. 2011-11-01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2).
  3. . 財團法人吳三連基金會. 2013-11-14 [2013-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14).
  4. 成大新聞中心. (PDF). 2013-07-03 [2014-01-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4-02-01).
  5. 謝世宗. .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2013, (14): 43-69 [2022-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6. 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宋澤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7. 台灣大百科全書-宋澤萊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8. 黃海〈以台灣處境為背景的科幻小說〉(黃海牧園,2010-05-08)
  9. 宋澤萊. . 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 2012-07-05 [2014-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7-01).
  10. 黃慧鳳. (PDF). 國文學誌. 2020, (40&41) [2022-06-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6-17).
  11. 楊雅儒. . 臺灣文學研究學報. 2017-05-26, (24): 69-109.
  12. 廖朝陽; 王智明. .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001-09-01, (43): 1-39 [2022-06-16]. doi:10.29816/TARQSS.200109.0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13. 林香薇. . 師大學報. 2003-12-01, 48 (2): 95-117 [2022-06-16]. doi:10.6210/JNTNULL.2003.48(2).02.
  14. 宋澤萊. . 台灣: 前衛. 2003. ISBN 9789578014091.
  15. 張貼, 由 宋澤萊 在 2016 二月 17 的 10:30am; 檢視部落格. . twnelclub.ning.com.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中文).
  16. . www.dhammarain.org.tw.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17. 自由時報電子報. . talk.ltn.com.tw. 2011-06-14 [2023-0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1).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