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
歷史
以喬瓦尼·巴蒂斯塔·維奧蒂為首的法國小提琴學派,可說奠定了19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的樣態[1]。他與學生鲁道夫·克鲁采、皮埃爾·巴約、彼得·羅德等所創作的小提琴協奏曲,足以說明其派別的興盛程度[註 1]。在前述基礎上,帕格尼尼發展出將炫技推至極致的六首小提琴協奏曲,可視為19世紀小提琴協奏曲的高峰。
與帕格尼尼不同,路易斯·施波尔的十八首小提琴協奏曲更為重視獨奏與樂團的整合,這一著重整體性的路線後由費迪南德·大衛以及约瑟夫·约阿希姆所繼承[3]。1878年,布拉姆斯和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協奏曲問世,二部作品重新省思樂團的份量與重要性,使此曲類的音樂內容更加豐盛繁複,進而重回大眾視野當中[4]。
著名作品
在日本,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孟德爾頌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以及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因特别出名且经常被演奏而被统称为“三大小提琴协奏曲”[5]。有时,上述的三首再加上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又被称作“四大小提琴协奏曲”。“四大”之说在中国也流传甚广[6][7][8][9]。著名小提琴家伊扎克·帕尔曼也提过这四部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常被演奏的”、“主要的四部”小提琴协奏曲[10]。
上述四首小提琴协奏曲,是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必演的曲目。
註釋
- 四人在1782年至1820年期間,共寫作七十一首小提琴協奏曲。其中維奧蒂共廿九首,克鲁采十九首,巴約九首,羅德則是十三首[2]。
參考資料
- 參照
- 張偉明 2014,第3頁.
- 張偉明 2014,第4頁.
- 張偉明 2014,第6–7頁.
- 張偉明 2014,第11頁.
- . yamaha.com. [2021-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6).
- 卢万华. .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1988, (S1): 74-79.
- 白旭. . 音乐时空. 2015, (24): 56.
- . 德国之声. 2021-04-23 [202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6).
- 王晨. . 天天新报. 2012-02-15 [2022-01-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6) –新浪音乐.
- [伊扎克·帕尔曼谈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 事件发生在 14. 2012-09-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16) (英语).
- Steinberg, Michael. . San Francisco Symphony. [2017-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 文獻
参见
- 分類:小提琴協奏曲
- 小提琴
- 协奏曲
- 巴赫E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