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爾達星
希爾達星 (153 Hilda)是一颗位于小行星带外侧的大型小行星,直径约为170千米[1]。由于它主要由含碳物质组成,所以表面非常暗。它是在1875年11月2日由奥地利天文学家约翰·帕利扎发现,并以天文学家狄奥多·冯·奥普泽的女儿希爾達·奥普泽命名。
星野中的小行星153(视星等14.2) | |
发现[1] | |
---|---|
發現者 | 约翰·帕利扎 |
發現日期 | 1875年11月2日 |
編號 | |
小行星分類 | 主带 (希尔达族) |
軌道參數[1] | |
遠日點 | 4.533 AU |
近日點 | 3.412 AU |
半長軸 | 3.973 AU |
離心率 | 0.141 |
軌道週期 | 7.92 地球年 |
軌道傾角 | 7.83° |
物理特徵 | |
大小 | 170.63 km[1] |
質量 | ~1.5×1015 kg |
~ 6 m/s | |
自轉週期 | 5.11 小时[1] |
反照率 | 0.062[1] |
光譜類型 | C型 |
絕對星等(H) | 7.48[1] |
小行星153是希尔达族的代表星,但希尔达族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小行星族,因为其成员并没有任何物理联系,只是因为它们和木星形成2:3的轨道共振[2]。木星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11.9年,而希爾達星需要7.9年[1]。这意味着木星每公转两周时,以希爾達星为代表的希尔达族小行星刚好公转三圈。目前已经知道至少有1,100颗小行星和木星有2:3的轨道共振关系[2] 。
2002年12月31日,在日本可以看到一次希爾達星掩星的现象,科学家在此期间对其光变曲线进行研究,发现其振幅很小,这暗示希爾達星可能是一个球形天体,或者它表面各个地方拥有几乎相同的反照率。
参考资料
- . 1998-02-12 [2009-1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0).
- Brož, M.; Vokrouhlický, D. .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08, 390 (2): 715–732 [2009-12-15]. doi:10.1111/j.1365-2966.2008.13764.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4).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