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地質
尼泊爾地質以喜马拉雅山脉為主,這是一座最高、最年輕且非常活躍的山脈。 喜马拉雅山脉是研究正在進行的大陸與大陸碰撞構造的典型地點。 喜馬拉雅弧從巴基斯坦北部印度河沿岸的南迦帕尔巴特峰(8,138米(26,699英尺))向東延伸約2,400 km(1,500 mi),到達雅魯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峽谷的南迦巴瓦峰(7,756米(25,446英尺))西藏東部[1]。 其中約800 km(500 mi)位於尼泊爾境內; 其餘地區包括不丹以及巴基斯坦、印度、和中國的部分地區。
自5500萬年以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始於古新世/始新世時期印度次大陸與歐亞大陸的碰撞,已使印度地壳增厚至目前的70 km(43 mi)厚度[2]。 印度的西北端在與亞洲碰撞後似乎已經沿著缝合带的全長相遇了約4000萬年[3]。
在印度-亞洲碰撞開始之前,印度地盾的北部邊界可能是一個變薄的大陸邊緣,其上沉積了元古宙碎屑沉積物和寒武紀±始新世特提斯陸架序列[1]。
尼泊爾喜馬拉雅山山地貌構造劃分
海姆(Heim)和甘塞爾(Gansser)將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分為四個構造地層區域,這些區域具有獨特的地層學和地形特徵[4]。 從南到北,可分為五個緯向地形構造帶,它們是:
参考文献
- Dewey, J.F.; Shackleton, Robert M.; Chengfa, Chang; Yiyin, Sun. .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 Series A, Mathematical and Physical Sciences.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A. 1988, 327 (1594): 379–413. Bibcode:1988RSPTA.327..379D. S2CID 122295871. doi:10.1098/rsta.1988.0135.
- Heim, Arnold; Gansser, Augusto. . 1939.
- Le Fort, P. .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75, 275A: 1–44.
- Le Fort, P. . Yin, A.; Harrison, T. M. (编).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95–10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