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武纪

寒武纪英語:,符號 )是显生宙古生代的第一个,距今約5.388亿年前-4.854亿年前[5],始于埃迪卡拉纪末期灭绝事件,终于寒武纪—奥陶纪灭绝事件。寒武纪是生物化石开始在地层中被大量发现的地质时期,几乎所有的现生动物都出现在被称为“寒武纪大爆发”的演化辐射事件。

寒武纪
541–485.4百万年前
PreЄ

5亿年前寒武纪的世界海陆分布

全時期平均大氣O
2
含量
约12.5 Vol %[1]
(为現代的63% )
全時期平均大氣CO
2
含量
约4500 ppm[2]
(为前工業時期16倍)
全時期平均地表溫度 约21℃[3]
(高於現代7℃)
海平面(高於現代) 自30米稳定上升至90米[4]
寒武紀主要分界
-545 
-540 
-535 
-530 
-525 
-520 
-515 
-510 
-505 
-500 
-495 
-490 
-485 
奥斯坦型动物群
伯吉斯页岩
凯里生物群
鸸鹋湾页岩
西里斯帕斯特生物群
第一批三叶虫出现
小壳动物群多样化, 第一批腕足动物 & 古杯动物出现
小壳动物群, 第一批软体动物 & 软舌螺动物出现
寒武纪时间表
直轴:百万年前

寒武纪的名称来自于英国威尔士的古代地名「Cambria」(威尔士语拉丁化拼写[6]),因为被最早研究的寒武纪地层在威尔士;中文译名则源自旧时日本人使用汉字音读音译名“寒武利亜紀”(日语: kanburiaki[7]

生物

地球上首次出现了一批具有坚硬物质的动物。虽然当时都是海生动物,但能自由游泳的动物不多见,大部分动物都生活在海底或靠近海底的地方[8]

寒武紀動物空前的繁榮昌盛,可謂動物演化史上的大爆炸。新產生的動物類群有一些在寒武紀末就已經消亡了,例如:古虫动物门。大多数動物類群都是在寒武紀出現的,包括人類所屬的脊索動物门

生物群以海生无脊椎动物为主,特别是三叶虫奇蝦腕足动物软舌螺古杯动物,还有一些属于古生代演化动物群现代演化动物群的动物也已经出现,但是占比太少,如珊瑚腹足纲单板纲喙壳纲和一批原始软体动物

图库

气候

寒武紀初期似乎发生了一次全球变暖事件[10],因此淹沒了大片的低窪地,导致海平面较高,再加上潘诺西亚大陆正在分裂,形成了很長的海岸線;為新的物種誕生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因此產生了大量具有堅硬物质的動物,这类动物形成化石很容易,和前寒武纪时期的動物不同,寒武紀和之后的動物留下了大量化石。

古地理

约5亿年前的全球地图

在寒武纪时期,潘诺西亚大陆已经分裂[11][12]为一个主要的冈瓦纳大陆和三个较小的大陆:劳伦大陆北美洲格陵兰的部分地区),波罗的大陆西伯利亚大陆陆地主要聚集在南半球区域,但正在向北漂移[13]

劳伦大陆被巨神海与波罗的大陆和冈瓦纳大陆分开。托恩基斯特海位于波罗的大陆和阿瓦隆尼亚之间。汉特洋位于西伯利亚大陆和波罗的大陆之间。

寒武纪时期的冈瓦纳大陆主要包括以下地块:

參見

参考文献

  1. http://uahost.uantwerpen.be/funmorph/raoul/fylsyst/Berner2006.pdf
  2. Image:Phanerozoic Carbon Dioxide.png
  3. Image:All palaeotemps.png
  4. Haq, B. U.; Schutter, S. R. . Science. 2008-10-03, 322 (5898): 64–68 [2021-04-15]. Bibcode:2008Sci...322...64H. ISSN 0036-8075. PMID 18832639. doi:10.1126/science.116164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9) (英语).
  5. . 新华网. [2021-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14).
  6.  Chisholm, Hugh (编). . (第11版).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1.
  7. .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Stratigraph. [2018-0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27) (英语).
  8. Munnecke, Axel; Calner, Mikael; Harper, David A.T.; Servais, Thomas. .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0-10, 296 (3-4): 389–413 [2021-04-15]. doi:10.1016/j.palaeo.2010.08.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英语).
  9. . ResearchGate. [2019-05-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英语).
  10. Hearing, Thomas W.; Harvey, Thomas H. P.; Williams, Mark; Leng, Melanie J.; Lamb, Angela L.; Wilby, Philip R.; Gabbott, Sarah E.; Pohl, Alexandre; Donnadieu, Yannick. . Science Advances. 2018-05-01, 4 (5): eaar5690 [2021-04-15]. ISSN 2375-2548. PMC 5942912可免费查阅. PMID 29750198. doi:10.1126/sciadv.aar569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12) (英语).
  11. Powell, C. Mca; Dalziel, I. W. D.; Li, Zheng-Xiang; Mcelhinney, M. W. .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Fall Meeting 1995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1995 [2021-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英语).
  12. Abdala, Fernando. . Journal of African Earth Sciences. 1998-07, 27 (1): 1–227 [2021-04-15]. Bibcode:1998JAfES..27....1A. doi:10.1016/S0899-5362(98)00028-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6) (英语).
  13. McKERROW, W. S.; Scotese, C. R.; Brasier, M. D. . Journal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1992-07, 149 (4): 599–606 [2021-04-15]. Bibcode:1992JGSoc.149..599M. ISSN 0016-7649. doi:10.1144/gsjgs.149.4.059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29) (英语).

外部链接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寒武纪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