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英語譯名:),簡稱NPUST屏科大屏科,是一所位於臺灣屏東縣內埔鄉科技大學,其中以農學獸醫為主要專長,與許多國外著名大學有著合作關係[3],為全台大學中本校區腹地面積最大的一所大學,也是位於全台灣最南端的學府;除本校區外,在屏東縣車城鄉附近有一座保力林場及一座位於台東縣達仁鄉附近的達仁林場[4]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徽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校門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老校名高雄州立屏東農業補習學校
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
臺灣省立屏東農業職業學校
臺灣省立農業專科學校
臺灣省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
國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
國立屏東技術學院
校训「仁實」,乃期望全體師生及同仁秉持「仁民愛物、實事求是」之精神, 開創本校新紀元。
创办时间1924年
 日本大正十三年
日治臺灣
大正十三年(1924年)
– 高雄州立屏東農業補習學校
昭和三年(1928年)
– 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
戰後臺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
– 臺灣省立屏東農業職業學校
民國四十三年(1954年)
– 臺灣省立農業專科學校
民國五十三年(1964年)
– 臺灣省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
民國七十年(1981年)
– 國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
民國八十年(1991年)
– 國立屏東技術學院
民國八十六年(1997年)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學校代碼0024
学校类型國立科技大學
校长張金龍
教师人數584‬(2018年)[1]
职工人數1,477(2019年)[2]
学生人數10,394(2023年)[1]
校址 中華民國臺灣
總校區:
屏東縣內埔鄉老埤村學府路1號
進修推廣中心:
屏東縣屏東市信義路151號
校區位於屏東郊區
总面积298.79公頃[1]
昵称屏科大
所屬法人中華民國教育部
隶属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
91201
網站https://wp.npust.edu.tw/
位置

沿革

1924 - 1999年[5]

大門路口照
187縣道沿線照

1924年高雄州立屏東農業補習學校創校,於屏東郡黑金町(現今屏東夜市),招收第一期三年制農業科學生。日籍校長鳥居武男接掌校政。

1928年高雄州立屏東農業補習學校改名為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由三年制改為五年制,招收國小畢業生,設農業科、畜牧科。

1945年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改名為臺灣省立屏東農業職業學校

1954年臺灣省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屏東市民生東路校區(現今國立屏東大學民生校區)成立,校長由臺灣省立屏東農業職業學校王玉崗校長兼任,初期亦借用臺灣省立屏東農業職業學校教室上課。

1963年屏東農校併入屏東農專。

1975年農業工程科改名為農業土木工程科。同年奉令停辦五年制;並成立植物保護、林產利用、農業經濟三科。

1980年成立農業經濟科,並分設農業經濟組、家政組。

1981年臺灣省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改隸中央,改名為國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

1989年原屏東市校區之後移撥給國立屏東師範學院(今國立屏東大學)使用,並遷校至目前的內埔校區,佔地283餘公頃。

1990年設立屏東車城鄉保力實驗林場管理處,佔地285公頃。

1991年升格為國立屏東技術學院。吳功顯出任首任校長。新設日間部二年制農園生產技術系、森林資源技術系、水產養殖技術系、畜牧生產技術系、植物保護技術系、獸醫系、環境保護技術系、機械工程技術系、土木工程技術系、資源保育技術系、林產加工技術系、食品技術系、農業經營技術系等13系,招收專科畢業生。新設日間部四年制:農園生產技術系、食品技術系、農業經營技術系(分設農業經營組、農村家政組)、農村規劃技術系等5系,招收高職畢業生。

1992年農業經營技術系農業經濟組與家政組,分別獨立為農業經營技術系與家政技術系。

1993年農業經營技術系改名農企業管理技術系。家政技術系改名生活應用科學技術系。新設碩士班:機械工程技術系、土木工程技術系、環境工程技術系等3系。增設資訊管理技術系。

1994年資源保育技術系改名為水土保持技術系。增設幼兒保育系、企業管理系、工業管理系。增設資訊管理技術系碩士班。

1995年增設食品技術系碩士班。

1996年增設車輛工程技術系。

1997年成立科技大學,更名為「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設有農業、工業、管理等三個科技學院。劉顯達博士任首任大學校長。增設熱帶農業研究所碩士班、獸醫學系碩士班、野生動物保育技術系。

1998年工業科技學院更名為工程科技學院。各技術系去除技術二字。

1999年增設森林系碩士班、水土保持系碩士班、農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畜產系碩士班。

2000年後

2000年農業、工程、管理科技學院更名為農、工、管理學院。增設應用外語系、生物系統工程系、社會工作系(為全國唯一公立科大設置之社會工作系)、植物保護系碩士班、工業管理系碩士班、食品科學系博士班。成立人文暨社會科學院。

2001年增設餐旅管理系、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碩士班、木材工業系碩士班、水產養殖系碩士班、野生動物保育系碩士班、熱帶農業研究所博士班、獸醫學系博士班。生活應用科學系更名服飾科學管理系,乃全台所有公立大學院校之中第一且唯一以服裝設計為主之科系,此紀錄保持至今[註 1]

2002年增設幼兒保育系碩士班、車輛工程系碩士班、農村規劃系碩士班、農園生產系碩士班。熱帶農業研究所更名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

2003年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學程更名為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增設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博士班、材料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2004年增設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與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研究所系所合一。木材工業系更名為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增設生物資源研究所博士班、生物機電工程研究所碩士班、生命科學系、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班。

2005年增設植物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坡地防災及水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碩士班。工業管理系、農企業管理系併入企業管理系。原農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獨立為農企業管理研究所。原工業管理系碩士班獨立為工業管理研究所。農村規劃系碩士班更名為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農村規劃技術系大學部招生名額併入餐旅管理系。餐旅管理系更名為餐旅暨遊憩管理系。

2006年增設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班、社會工作系碩士班。企業管理系更名經營管理系。原企業管理系碩士班調整為企業管理研究所。生物系統工程系更名生物機電工程系。

2007年餐旅暨遊憩管理系更名為餐旅管理系。經營管理系分拆為工業管理系、企業管理系、農企業管理系。

2008年植物保護系更名植物醫學系。畜產系更名為動物科學與畜產系。

2009年服飾科學管理系更名時尚設計與管理系。植物科學研究所博士班調整更名為農園生產系博士班。坡地防災及水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調整更名為土木工程系博士班。

2010年後

2010年增設時尚設計與管理系設碩士班。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從農學院獨立擴編為國際學院。

2011年生命科學系與生物科技研究所系所合一為生物科技系暨碩士班。成立國際學院。增設應用外語系碩士班。獸醫系從農學院擴編為獸醫學院。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改隸屬獸醫學院。

2012年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改隸屬獸醫學院。新設食品科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隸屬國際學院。

2013年休閒運動保健系更名休閒運動健康系。新設環境資源與防災學位學程進修推廣部四技隸屬工學院。增設土壤與水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隸屬國際學院。

2014年增設餐旅管理系碩士班。

2014年教育部「研商典範科技大學策略聯盟運作與分工事宜會議」決議,策略聯盟之任務分工,維持由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南臺科技大學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擔任四區策略聯盟之召集學校。

2014年與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正修科技大學以及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共五間大專院校成立教育部高屏地區五校典範科技大學跨校策略聯盟,推動擴散典範特色及轉移典範成果之跨校策略聯盟工作,以協助夥伴學校發展,並分享技職教育產學研發及人才培育績效[6]

2015年增設農企業管理國際碩士學位學程、財務金融國際學士學位學程。

2016年停招財務金融研究所。新設觀賞魚科技國際學位專班(博士班/碩士班)、動物用疫苗國際學位專班(博士班/碩士班)[7]

2016年「南台灣跨領域科技創新中心」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揭牌成立,是繼高雄中山大學後第二個揭幕的創新中心,未來將以農業發展為主[8]

2017年以科技農業為立基,發展多元跨領域之成績卓越,建置「典範特色展覽中心」及「師生特色作品展示館」[9]

2018年為鼓勵年輕人返鄉從農,屏科大開辦農業公費專班招收45名,農委會相關規定指出,農業公費生在校修業4年,前3年由農委會提供全額公費補助,第4年於產業實習1年,僅補助學雜費。畢業後須從事農業相關工作4年,並優先給予購地、創業等貸款及相關輔導措施[10]

2018年頂新魏家為發展食品安全,並持續關心食品安全人才培育,捐贈獎學金給與屏科大食品安全研究所[11]

2018年以活絡地方生態產業,實踐永續經營的理念,屏科大獲准加入《里山倡議國際夥伴關係網絡(The International Partnership for the Satoyama Initiative; IPSI)》,成為國際第230、台灣第10個成員,也是今年國內技職院校第一所通過申請的學府[12]

2018年屏科大連續8年有教師榮獲「十大農業專家」殊榮,顯示屏科大教師在農業方面無論學術、產學合作、人才培育及農業推廣都有卓著貢獻[13]

2018年屏科大時尚系老師與學生,赴韓國首爾參加「2018年國際美容藝術大賽」,在學生組合力拿下4金4銀,為校為台灣爭光。該項競賽共有來自日、韓、中、新加坡、德、美等國家,約3千位選手參加;在學生組「臉部皮膚美容」、「睫毛延長技法」、「脫毛技法」、「背部護理」、「指甲護理」獲得多項金獎和銀獎[14]

2018年屏科大社工系主任與學生設計身心障礙者及家庭照顧者支持服務方案,主題為「群聚在伊起・甸起腳尖愛」、「壓力Let it go」、「障礙・不障愛」,並至3個原鄉部落展開6個月實習,表現優異,獲「2018年全國科大社工系方案設計與執行競賽家庭福利組」第1名[15]

2018年屏科大樂齡大學課程結合該校6個學院特色教學資源,今年招收共2班、90名學員,上課總時數216小時。副校長勉勵學員時指出,活到老、學到老。推廣教育處每年都設計不同以往的課程,讓學員靈活應用在生活各種層面[16]

2018年屏東縣政府選定屏科大增置三座公共藝術「林邊光采濕地裝置藝術」,期促進藝術家對生態、自然及永續經營的關懷,結合本校綠能特色,使校園與社區之間互動密切[17]

2019年屏科大與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於4月12日簽署「大專青年海外技術協助服務計畫」合作意向書,將提供學生參與我國援外工作機會[18]

2019年屏科大社工系、休運系、時尚系等跨領域學程,並配合推廣教育處共同辦理樂齡大學[19]

2019年屏科大成立「農林副資材循環利用創值開發中心」,欲解決大型農林廢料不易處理且消耗過多金錢的問題[20]

2019年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因政府補助經費縮減,今年首度啟動認養計畫供外界認養[21]

2019年第65次校務會議通過成立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合併規畫小組,會進一步洽談合併事宜[22]

2019年屏科大為中南部高中職教師免費開辦「無人機考照培訓班」,為因應民航局明年起規定操作1公斤以上無人機需考「無人飛行載具認證考試」[23]

2019年,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共同宣布啟動合校計畫,並獲教育部初步認可[24]

2020年後

2020年停招「科技管理研究所」[25]

2021年停招「企業管理系四技進修部」「食品生技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與「環境資源與防災學位學程」[26]

校園位置

校內智慧公車站牌

學校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氣溫全年溫差不大,三月底至十一月中氣候炎熱,十二月初至隔年三月中氣候較溫和。 夏季潮濕多雨,平均高溫30-33度, 低溫24-26度,冬季較乾燥,平均高溫24-27度,低溫16-19度。冬季寒流南下時影響也較台灣其它地區甚小,平均溫度最多驟降3-4度,天氣晴朗時高溫則可能上升至28-30度。夏天時受到對流作用影響,時有激烈的午後雷陣雨,學校又屬落雷區,建築物屢受雷襲,硬體時常受損;秋冬之時,大氣拓散效應不佳,屢受霧霾侵擾,空氣品質不良。

位於屏東縣內埔鄉老埤地區東北山丘坡地上,倚大武山,傍東港溪,校地之廣,面積為298.79公頃,居全國大專院校之冠;校舍依地勢規劃而建,極具淳樸特色,且視野遼闊,優美如畫,園景之好,媲美國家公園,致有「國家公園大學」之美譽[27]

校地前後皆有潮州斷層帶通過,也因此校地處於老埤台地(虎頭山)上,地勢傾斜,整體校地坡度約三度,且校區廣大,單單一個內埔校區面積就廣達3平方公里,生活往來需交通工具代步[28]

屏科大因位於離屏東市區較偏遠處,距屏東火車站約15公里,車程30分鐘,且校園內腹地廣大,本校學生常以機車代步,少數學生搭乘公車。目前公車路線有公路客運、屏東縣市區公車及屏科大校外賃居生活圈公車[29]。欲從外縣市前來的訪客,可自行開車從三號國道400k處下長治交流道,或從一號國道367k處下高雄交流道沿一般道路前往。另可於高鐵左營站下車再於台鐵新左營站轉搭台鐵至屏東火車站,或直接搭乘台鐵至屏東火車站,再搭乘公路客運、台灣好行或校園專線公車前往[30]

學校附設單位

設有全台唯一的「國家免疫馬場」[31]、「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註 2][32]、「流浪犬收容中心」[33]及「工作犬訓練學校」[34],另有2座林場供森林系教學實驗用,分別為在本縣車城鄉保力村的保力林場(268公頃)與在台東縣達仁鄉南迴公路的達仁林場(576公頃)[4]

學校排名

  • 2017年《遠見雜誌》所發表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在台灣最佳大學總排名中排行第38名(技專校院第4名);在產學合作績效項目排名第19名(技專校院第3名)[35]。另外根據2017年《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所發表之「2000大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中,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在全國158所大學中排行第26名(技專校院第7名)[36]
  • 2019年《遠見雜誌》所發表之「台灣最佳大學排行榜」中,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在台灣最佳大學總排名中排行全國第19名、技職類第5名[37]
  • 2023THE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  屏科大榮獲科技大學第1名[38]

校園景觀與建築

靜思湖:位於水土保持戶外教室內坡地果園示範區下側,原為荒廢養殖池,2003年教育部補助本校永續大學校園改造,期間採池底清除淤泥維持濕地應有水位,另採用自然資材及生態工法改善濕地周邊穩定,並進行不同水生植物復育,進而提供各類生物之棲地環境,現為一面積達3.6公頃生態濕地。配合步道系統及強化水文觀測,已使人為干擾減除,除能提供生態觀察及教學場所,亦達到永續大學校園改造目的[39]

映霞湖:為人工濕地及水生植物復育區,同時也是處理學校生活汙水的生態池,汙水經環境保護暨安全衛生中心處理後會排放至映霞湖,透過生物氧化、人工溼地和水生植物進行汙水淨化處理[40]

校園一景
學府路好漢坡
情人坡
仁愛路

歷任校長

日治時期

高雄州立屏東農業補習學校[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鳥居武男1924年7月1928年3月
高雄州立屏東農業學校[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廣谷致員1928年4月1928年5月
第2任戶崎二三男1928年5月1929年2月
第3任廣谷致員1929年3月1929年5月
第4任山口尚之1929年5月1929年6月
第5任福田嘉太郎1929年6月1938年9月
第6任星野力1938年9月1938年11月
第7任澤田義1938年11月
第8任服部正夷
第9任小川茂富1945年10月

二戰後時期

臺灣省立屏東農業職業學校[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盧老枝1945年11月1945年12月
第2任廖季清1946年1月1947年5月
第3任陳霖蒼1947年5月1952年7月
第4任王玉崗1952年7月1959年5月
臺灣省立屏東高級農業職業學校[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王玉崗1959年5月1963年7月
臺灣省立農業專科學校[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王玉崗1954年9月1964年2月
臺灣省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王玉崗1964年3月1967年7月
第2任張愷1967年8月1971年2月
第3任林樂健1971年2月1972年9月
第4任郭孟祥1972年9月1981年6月
國立屏東農業專科學校[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郭孟祥1981年7月1984年9月
第2任吳功顯1984年9月1991年6月
國立屏東技術學院[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吳功顯1991年7月1993年9月
第2任劉顯達1993年9月1997年7月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41]
任次 校長 就任日期 卸任日期
第1任劉顯達1997年8月2002年5月
第2任周昌弘2002年5月2006年7月
第3任古源光2006年8月2014年7月
第4任戴昌賢2014年8月2022年7月
第5任張金龍2022年8月現在

學校單位

教學單位

農學院[42] 生物資源研究所(博士班) 生物科技系(含碩士班)
食品科學系(含碩士班、博士班、進修部) 農園生產系(含碩士班、博士班)
森林系(含碩士班) 水產養殖系(含碩士班、博士班)
動物科學與畜產系(含碩士班) 植物醫學系(含碩士班)
木材科學與設計系(含碩士班) 食品生技碩士學位學程在職專班(擬於2021年停招)
食品安全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科技農業進修學士學位學程
工學院[42] 土木工程系(含碩士班、博士班) 生物機電工程系(含碩士班、進修部)
材料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環境工程與科學系(含碩士班、博士班)
機械工程系(含碩士班) 水土保持系(含碩士班)
車輛工程系(含碩士班) 環境資源與防災學位學程(含進修部)(擬於2021年停招)
先進材料學士學位學程
管理學院[42] 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碩士班) 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班)
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班)(將於2020年停招) 農企業管理系(含碩士班)
資訊管理系(含碩士班) 工業管理系(含碩士班,碩專班)
企業管理系(含碩士班)(擬於2021年停招進修部) 時尚設計與管理系(含碩士班)
餐旅管理系(含碩士班) 高階經營管理碩士在職專班
財務金融國際學士學位學程
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42]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班) 客家文化產業研究所(碩士班)
社會工作系(含碩士班、進修部) 應用外語系(含碩士班)
休閒運動健康系(含碩士班、進修部) 幼兒保育系(含碩士班)
師資培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國際學院[42] 熱帶農業暨國際合作系(含碩士班、博士班) 食品科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土壤與水工程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農企業管理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觀賞魚科技及水生動物健康國際學位專班 動物用疫苗國際學位專班
獸醫學院[42] 獸醫學系(含碩士班、博士班) 動物疫苗科技研究所(碩士班)
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碩士班)
達人學院[42] 智慧機電學士學位學程 行銷設計學堂
職能培力學堂 創新創業學堂
產業增能學堂 永續發展學堂

行政單位

行政單位[43] 校長室 學術副校長室
行政副校長室 教育副校長室
教務處 學生事務處
推廣教育處 職涯發展處
跨領域特色發展中心 總務處
研究發展處 國際事務處
秘書室 人事室
主計室 體育室
圖書與會展館 電子計算機中心
環境保護暨安全衛生中心 語言中心
研究總中心

研究總中心

農業科技類[44] 工作犬訓練中心 木材加工技術服務中心
水產養殖科技服務中心 動物疫苗及佐劑技術研發中心
動物製劑試量產測試中心 創新生物製品技術服務中心
林業及生物多樣性中心 智慧農業中心
植物醫學教學醫院 農水產品檢驗與驗證中心
農學院熱帶農業研究中心 實驗室動物中心
綠能生物工廠 熱帶養豬技術諮詢培育中心
特殊寵物疾病研究服務中心
生活應用類[44] 活性天然物暨生物技術服務中心 食品創新科技服務中心
人文及社會類[44] 尤努斯社會企業中心 主題休閒遊憩服務中心
永續健康照護中心 老建築典藏研究中心
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客家產業研究中心
野生動物保育服務中心 智慧媒材研創中心
商業與資訊管理類[44] 大數據科技研發服務中心 創新與產品研發中心
資訊技術服務中心 電子商務研發中心
工程技術類[44] 水土保持科技服務中心 水資源教育及研究中心複合土砂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先進車輛技術研究暨服務中心 材料檢測科技服務中心
災害防救科技研究中心 無人載具應用研發中心
循環材料研究中心 農林漁牧養殖碳排放盤查暨新興污染物中心
軌道車輛研究中心 綠建材技術服務中心
複合土砂災害防治研究中心 機械工程科技服務中心
營建暨水資源工程服務中心 環境科技服務中心
3D列印中心 永續研發中心

國際合作計畫

歷年計畫案[45]

  • 國際交流與人才移動能力培育計畫
  • 工作犬輸血醫學、髖關節診斷及復健之國際合作計畫
  • 應用醫學技術於工作犬解剖、生理及行為學評估之國際合作計畫
  • 國際合作研發台灣獼猴成為生醫研究動物模式之先導計畫
  • 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技術提升之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
  • 提升食品科技研發與市場開發能力
  • 農業專業實習暨華語及台灣文化研習計畫
  • 台、泰國際學術交流暨華語泰語教學合作計畫
  • 台泰農業科技學術合作與交流

有效灌溉水管理訓練計畫-布吉納法索

  • 印度農物生物科技學者學術交流計畫
  • 台俄無人飛行載具之設計實作教學合作計劃
  • 環境與管理政策國際學術交流與研討計畫
  • 泛太平洋地區農業生物科技之國際合作與交流
  • 第二屆中泰農業科技研討會
  • 參與國際高等農業教育及研究組織促進農業國際合作
  • 國際熱帶花卉及果樹產業與生物技術研討會與合作計畫

世界大學姊妹校

  • 從學校成立到現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與世界大學共有226所學校締結姊妹校,亞洲有148所(包括中國大陸47所)、歐洲有23所、非洲有8所、美洲有44所、大洋洲有3所[3]

國內學校策略聯盟

四、與高中職學校策略聯盟-台東縣
五、與高中職學校策略聯盟-金門縣
  • 國立金門高級農業工業職業學校

注釋

  1. 另有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於2012年成立的二技美容系,但該系以美容美髮為主,不像屏科大服飾系以服裝為主。
  2. 成立於1992年,為提供適當野生動物急救及收容場所,佔地約2.5公頃,擁有醫療中心和20棟的動物照養區,至今已收容累計數量超過3000隻動物,種類超過100種。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參考文獻

  1. . 教育部.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4).
  2.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人事室. [2019-1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07).
  3.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國際事務處. [2019-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8) (中文(繁體)).
  4.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017-12-02].
  5. .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 [201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3).
  6. . [2016-06-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5).
  7. . [2015-09-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7).
  8. . [201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9. . www.npust.edu.tw.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0. 聯合報. . 聯合報. [2018-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1. . 民視新聞. [2018-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4) (中文(繁體)).
  12. 農傳媒. . 農傳媒. [2018-06-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3. 中央社. . 中央社.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1).
  14.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 [2018-05-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5.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 [2018-06-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6. 自由時報. . 自由時報. [2018-09-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17. . facebook. [2018-12-23] (中文(臺灣)).
  18. . 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 [2019-04-12] (中文(臺灣)).
  19. . 遠見雜誌. [2019-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中文(臺灣)).
  20. . 大紀元. [2019-0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臺灣)).
  21. . 中央通訊社. [2019-05-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臺灣)).
  22. 聯合新聞網. . 聯合新聞網. [2019-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臺灣)).
  23. . 自由時報. [2019-07-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臺灣)).
  24. . 自由時報. [2019-07-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01) (中文(臺灣)).
  25. (PDF). [2019-11-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16).
  26. (PDF). [2019-11-2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0-02-16).
  27. . mportal.npust.edu.tw. [2018-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0) (中文(繁體)).
  28. ftvn1006, , 2010-06-17 [201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29. . osa.npust.edu.tw. [2018-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0) (中文(臺灣)).
  30. . mportal.npust.edu.tw. [2018-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0) (中文(繁體)).
  31.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07) (中文(臺灣)).
  32. COA. . www.coa.gov.tw.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33. 中時電子報. . 中時電子報.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繁體)).
  34. 中時電子報. . 中時電子報. [2018-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繁體)).
  35. . 遠見雜誌. 2017-06-27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6. . Cheers快樂工作人雜誌. 2017-02 [2017-12-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2).
  37. . 遠見雜誌. 2019-07-01 [2019-07-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15).
  38. 聯合新聞網. . 聯合新聞網. [2023-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28) (中文(臺灣)).
  39. . guide.npust.edu.tw. [2018-08-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繁體)).
  40. 黃佳琳. . 中國時報. [2016-04-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6) (中文(繁體)).
  41. . npuir.npust.edu.tw. [201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23).
  42. . wp.npust.edu.tw.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繁體)).
  43. . wp.npust.edu.tw.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31) (中文(繁體)).
  44. . grsc.npust.edu.tw. [2020-04-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30) (中文(繁體)).
  45. . icp.npust.edu.tw. [2018-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30) (中文(繁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