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隧道

山里隧道,是台灣鐵路管理局臺東線位於山里臺東間的鐵路隧道。

本文包含以下八座隧道:

  • 山里隧道:2013年8月29日啟用之雙軌隧道。全長5,300公尺。
  • 山里一號~七號隧道(山里隧道群):1982年啟用,與山里隧道平行之七座連續單線隧道。2013年8月29日起停用。

山里隧道

山里隧道
山里隧道北口
(山里隧道已鋪設雙軌,已經雙向通車)
概览
地点 臺灣臺東縣卑南鄉臺東市
状况使用中
铁路线臺東線
起点山里車站南方
终点臺東車站北方
启用于2013年(民國102年)8月29日
单位臺灣鐵路管理局
通行类别鐵道
技术数据
长度5,300公尺
轨距1067毫米
电气化方式交流25kV,60Hz
速度130km/h

山里隧道於2013年8月29日啟用[1],全長5,300公尺[2],是臺鐵第五長隧道,也是台鐵東部幹線第二長的隧道(僅次於北迴線新觀音隧道),更是目前臺東線最長的隧道,貫穿中央山脈東麓,隧道全線為雙軌電氣化淨空[3]

此隧道為「花東線電氣化暨瓶頸路段雙軌化工程」改善項目之一,為取代山里臺東間原本淨空不足的七座單線連續隧道(後述),故於西側之新建雙軌隧道。山里隧道於2012年3月4日提前貫通[4],並於2013年8月29日清晨切換路線通車,是電氣化改善工程的四座新建隧道中最先完成的[5]。隧道內軌道採用「彈性PC軌枕防振直結軌道」,可容許電氣化列車以時速130km/h高速通過。

新山里隧道最初規劃為六座連續隧道,後因隧道南口位於土石流潛勢區域內,為了避免土石流災害的影響,決定降低隧道高程而全部連為單一隧道,並延伸南口長度。[6]

山里隧道群

山里一號~七號隧道
概览
地点 臺灣臺東縣卑南鄉臺東市
状况停用
铁路线臺東線
起点山里車站南方
终点臺東車站北方
启用于1982年(民國71年)6月26日
关闭于2013年(民國102年)8月29日
单位臺灣鐵路管理局
通行类别鐵道
技术数据
长度一號:272公尺
二號:260公尺
三號:364公尺
四號:202公尺
五號:448公尺
六號:1380公尺
七號:1016公尺
轨距1067毫米
电气化方式

山里一號~七號隧道臺東線拓寬工程時新建之七座隧道,於1982年6月26日啟用,位於東拓新線之山里卑南(今臺東)間,取代原本繞經初鹿一帶的窄軌舊線。

東改電氣化時,因七座隧道皆為單線且淨空不足,決定於西側另建雙軌隧道(前述山里隧道),並於2013年8月29日切換路線至山里隧道同時停用此七座隧道[7]

各隧道長度:[8]

  • 山里一號隧道:272公尺
  • 山里二號隧道:260公尺
  • 山里三號隧道:364公尺
  • 山里四號隧道:202公尺
  • 山里五號隧道:448公尺
  • 山里六號隧道:1380公尺
  • 山里七號隧道:1016公尺

其中,四號、五號隧道已連成單一隧道。[9][10]

此七座隧道停用後,臺東縣政府計畫將舊隧道改建為自行車道[11][12],可沿卑南溪畔眺望小黃山[13]

參考資料

  1. . (臺灣)中國時報. 2013-08-22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中文(臺灣)).
  2. . 中央社.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臺灣)).
  3. . 自由時報. 2012-03-05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1) (中文(臺灣)).
  4. . 人間福報. 2012-03-05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臺灣)).
  5. . [201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中文(臺灣)).
  6. 花東線鐵路瓶頸路段雙軌化暨全線電氣化計畫第二次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中華民國(臺灣)行政院環境保護署
  7. . 自由時報. 2013-08-22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0) (中文(臺灣)).
  8. . [2013-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7) (中文(臺灣)).
  9. 時代航空測量(股)公司:2001年《臺灣地區相片基本圖》,圖幅「頂岩灣」二版(9618-IV-065),台北市。(繁體中文)
  10. 蘇賢耘,〈山里隧道切換通車〉,中華民國鐵道文化協會鐵道情報》第214期(2013年7~8月號),高雄市,頁19。(繁體中文)
  11. . 更生日報. 2014-06-10 [2015-05-02].
  12. . 聯合報. 2014-03-11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15) (中文(臺灣)).
  13. . 更生日報. 2013-09-28 [2015-05-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