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纪年
歲星紀年是中國古代曾經使用的一種紀年表示法。古代中國人觀測到歲星(木星)大約每12年運行一周天,於是在戰國至秦漢之際就用歲在某某次/辰當作某一年歲的標誌[1],主要目的是占驗吉凶。這種紀年法,把天赤道由西向東分為十二星次,歲星每年行一星次,十二星次的名稱分別為: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樑、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歲星運行方向自西向東,正與周天十二辰自東向西的分配相反。
由於歲星實際運行爲11.86年一周天,因而每過85.7年,歲星實際所在星次比人們推演出來的星次提前一次,稱爲「超次」或「超辰」。西漢末年的劉歆發現超次問題,但他提出歲星「百四十四歲一超次」[2],與實際天象不相符。不過,超次問題提出後未引發重視。
西漢太初改曆對歲陰(太歲)的概念和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歲陰是人爲設置一個假想的天體太歲,順周天十二辰運行。太歲運行軌道與歲星相同而方向相反,整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原本歲陰是用歲星與日同次之法來定義,此後又不再跟隨歲星超次而變動,形成穩定不變的連續循環序列,成為歲陰紀年法的基礎,天文觀測的星歲體系實際上遭到廢棄(天文觀測的歲星會有超次現象)。後來因此形成了干支紀年[1]。
太歲紀年(自東向西) | 亥 | 子 | 丑 | 寅 | 卯 | 辰 | 巳 | 午 | 未 | 申 | 酉 | 戌 |
歲星紀年十二星次(自西向東) | 寿星 | 大火 | 析木 | 星纪 | 玄枵 | 娵訾 | 降娄 | 大梁 | 实沈 | 鹑首 | 鹑火 | 鹑尾 |
對應黃道十二星座 | 天秤座 | 天蝎座 | 人馬座 (射手座) | 摩羯座 (山羊座) | 寶瓶座 (水瓶座) | 雙魚座 | 白羊座 (牡羊座) | 金牛座 | 雙子座 | 巨蟹座 | 獅子座 | 室女座 (處女座) |
對應二十八宿 | 角、亢 | 氐、房、心 | 尾、箕 | 斗、牛 | 女、虛、危 | 室、壁 | 奎、婁 | 胃、昴、畢 | 觜、參 | 井、鬼 | 柳、星、張 | 翼、軫 |
太陽視運動十二辰(自東向西) | 辰 | 卯 | 寅 | 丑 | 子 | 亥 | 戌 | 酉 | 申 | 未 | 午 | 巳 |
從歲星所在位置能推算太歲所在之辰,兩者的運行方向相逆。例如歲星在星紀(丑),太歲就在析木(寅),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寅:如果用太歲紀年,則歲名攝提格,如果用歲星紀年,歲名赤奮若。下一年歲星會在玄枵(子),太歲會在大火(卯),這一年就是太歲在卯:如果用太歲紀年,歲名單閼,如果用歲星紀年,歲名困敦,其餘以此類推。
戰國時期是用歲星所在定歲名。至漢朝,漢武帝太初改曆以前,多用歲星所在定歲名,之後大多以太歲所在定歲名[4]。漢武帝推行太初改曆,讓太歲不再響應歲星超次,奠定了太歲紀年法的基礎[1]。
参考文献
书籍
- 張衍田:《中國古代紀時考》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