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学宫
崇明学宫,即明清“崇明县学文庙”,位于上海市崇明区城桥镇鳌山路696号,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元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庙学合一的建筑群。自宋、元至明代中叶,崇明诸沙饱受海潮侵袭,州、县治城被迫五迁六建,学宫也随之屡建屡圮。今之崇明学宫为明天启二年(1622年)由知县唐世涵在城壕外东南隅重建,其后又经历多次修缮。
崇明學宮 | |
---|---|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 |
所在 | 上海市崇明区 |
分类 | 古建筑 |
时代 | 明、清 |
编号 | 3-7 |
登录 | 1984年5月4日 |
民国以降,崇明学宫曾被小学和其他单位使用。经过近年来的三次整修,逐渐恢复了当年的格局,占地面积扩大至23.21亩,成为上海地区面积最大的孔庙。学宫主要建筑有东西牌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东西官厅、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大成殿、东西庑殿、尊经阁、崇圣祠、明伦堂等。是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崇明区博物馆的所在地。[2]
历史沿革
崇明学宫最早修建年代不详,根据清乾隆七年(1742年)崇明知县许惟枚在《重修崇明学宫碑记》之“学宫……有宋迄今历六百余年”一段推断,学宫应建于宋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崇明升为州,学校升为州学。延祐初年,议建文庙,有当地人捐椒园地。泰定四年(1327年),千户杨世兴捐建大成殿五间,學宮同时作为最高学府与祭祀孔子的场所。但此后不久,建筑就毁于潮水。至正年间迁建。[3]
明洪武二年(1369年),学宫降为县学。宣德年间,給事中彭璟请恢复学宫旧制。正统二年(1437年),典史劉清开凿泮池,架橋其上。正统五年(1440年),知县张潮建明伦堂。正统十一年(1446年),有木材顺海水漂至,知县王锐借此增修殿堂、門廡、廚庫、倉廒、射圃、宰牲所、博文斋、约礼斋,以及儒學和學舍二十四間。嘉靖九年(1530年),世宗改革天下礼制,添建啟聖祠。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学宫两次迁移。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知縣范性相又建啟聖宮、敬一亭及名宦祠、鄉賢祠。万历六年(1530年)和十六年(1530年),学宫再次两移其址。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知縣李官重修大成殿、两庑、棂星门及泮池等建筑,池上建橋,名为“飛虹”。两年后,知縣張世臣筑起“万仞宫墙”,修東西廡与博文、約禮二齋。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知縣袁仲錫建騰蛟起鳳、興賢仰聖二坊,并在泮池左右增建“奮龍”、“飛鳳”二橋。[4]
天启二年(1622年),知縣唐世涵改建学宫于城濠外東南隅,从此以后,再未迁徙。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三年(1664年)和二十三年(1684年),雍正五年(1727年),乾隆七年(1742年)、十二年(1747年)、十四年(1749年)、二十五年(1760年)和五十三(1788年)年以及道光七年(1802年),先后由知县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知縣曹文煥、教諭鄭鏡清重建大成殿,并修葺各处。[6]
清末停科举,兴新学,学宫渐废。民国二年(1913年)起,學宮內辦起學校,崇圣祠、尊经阁等均为校舍。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日军强占学宫,将儒学用作營房。抗日战争胜利后,國民黨部隊進駐學宮,拆牆建筑碉堡,照壁上的“萬仞宮牆”四字被毀。1945年9月10日,大成殿和東西兩庑毁于火。1946年后,學宮重新用作校舍,古建筑被改为教室、辦公室、宿舍等。1966年起,學宮又被崇明县社隊工業局、科委、農機工業局、制氧廠、農機研究所等單位使用,原建筑尚存东西两坊、棂星门、泮池、登云桥、戟门、乡贤祠、名宦祠、忠义孝悌祠、崇聖祠、尊經閣以及東西廡。1981年5月,学宫被崇明县革命委员列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5月4日,又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7]1995年以来,学宫先后经历三期修复工程,占地面积扩大至23.21亩,成为上海地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孔庙。[2]
佈局
学宫建筑群规模宏大,规制齐备。根据清光绪《崇明县志》之学宫图,学宫坐北朝南,大致分东、西、中三路布局,东为儒学,西为瀛洲书院,中路是孔庙。孔庙的棂星门外还有万仞宫墙,东西牌坊、文昌宫及魁星阁等,
中轴线上的孔庙建筑群,共五重建筑,中轴线自南至北依次为万仞宫墙(影壁)、棂星门、登云桥、泮池、戟门、大成殿。棂星门后为泮池,登云桥飞架正中,左右各为官厅。泮池以北为戟门,左有名宦祠,右有乡贤祠,戟门后经过甬道即至大成殿,两侧各有廊庑。大成殿后,西为尊经阁,东为崇圣宫和崇圣祠,各为封闭院落。目前除影壁、崇圣宫外,其余建筑基本保存完整。
东路的儒学建筑群,亦为五重,自南至北依次建有儒学大门、仪门和书斗公所、明伦堂、学海堂、后楼及东西两厢。现存大门、仪门、明伦堂。
西路的瀛洲书院,为四重建筑,自南至北依次建有书院大门(毁于海潮)、忠义孝悌祠、唐赵二公祠、沈忠节公祠以及前厅、后殿。[2]现已无存。
现存建筑
牌坊
牌坊位于学宫外,在棂星门前左右,东西相对,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知县朱衣点始建,旁边还植有两株树龄约380年的古银杏树。东侧牌坊匾名“ 学海”、“腾蛟”,西侧牌坊匾名“朝宗”、“起凤”,後傾圮。乾隆七年(1742年),知县许惟枚重建,并改东侧匾为“德配天地”,西侧匾为“道冠古今”。[8]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道光七年(1827年)、同治八年(1869年)先后修葺。光绪年间,匾名复改,东为“礼门”,西为“义路”;到民国初年,又分别改为“奋斗坊”与“和平坊”;1960年,再次更名为“学而不厌”、“诲人不倦”;1988年,匾额恢复为“德配天地”、“道冠古今”;1998年,在两坊间铺设花岗石甬道,增题匾额,东侧为“学海”(外)和“德配天地(内)”,西侧为“朝宗”(外)和“道冠古今”(内)。
牌坊高约10米,上层为砖木结构,下承石制双柱,柱距4.4米,东西厚1.6米,两坊间距33米。石柱前后以石鼓夹抱,上层双重飞檐斗栱。[9]
棂星门
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道大门,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三年(1664年)、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同治八年(1869年)由当地官员组织修葺数次。[10]1998年重修时,在门前铺设了花岗岩甬道。
为六柱三间,石柱上刻云头纹,门间各有矮墙分隔。中门宽3.35米,高3.6米,两边门相对较低,各宽2.3米,高3.2米。棂星门前还有石狮一对,花岗石质,连趺座,通高2.25米,狮身长0.9米,胸宽0.6米,雕刻精细生动,为清代县衙门前旧物,“文革”后移至此地。
泮池和登云桥
泮池和登云桥位于棂星门内,康熙年间建,乾隆、道光、同治年间重修。原花岗石池栏、桥台阶及栏杆后来被换为钢筋水泥,到1998年重修时,又重新恢复。
泮池为半圆形,深2.1米,南北径6.16米,东西径11.6米,池底、碧皆为石砌,池周围有石栏。池上正中架单孔石拱桥跨越南北,名为“登云桥”,桥为花岗岩石质,长10.1米,宽2.5米,高3.1米,南北两端各有台阶12级。桥侧拱圈上方阳刻楷书“登云桥”,两侧分水石上阳刻兽纹,方形桥面阳刻回轮图案,桥面四角的桥栏上各踞石狮。[11]
官厅
官厅是官员休息的场所,泮池左右各一,彼此相对,分别为东官厅和西官厅。根据清乾隆《崇明学宫图》,当时东侧名“礼门”,西侧名“义路”,到光绪《崇明学宫图》中则已改为今名。1998年修葺,现辟为博物馆办公区。
东官厅南北阔10.1米,进深6.5米,高6.5米;西官厅南北阔10.2米,进深7.4米,高6.5米。[12]
戟门
戟门又称“大成门”,位于泮池以北,建于清初,知县解铭曾重修。根据康熙《崇明学宫图》,戟门五楹,内梁中三楹较高,两侧二楹略低。1986年,戟门被辟为博物馆展厅。1998年恢复原貌。
今之戟门东西长17.5米,南北深6.6米,高8米。[13]
大成殿
大成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原为奉祀孔子的主要场所,始建于清康熙初年,旧殿三楹,後倾塌。乾隆初,許惟枚及当地士紳重建为五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赵廷健添置匾额并重修。同治八年(1869年),知县曹文焕重建,仍为五楹。[14]1945年9月10日,大成殿被火烧毁。1997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现殿内用于展出“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
重建的大殿面阔五间,长21.3米,进深17.3米,高15.3米,总面积为368.5平方米,双层重檐歇山顶,重昂斗栱。殿体建在高1米的月台之上,月台长16.2米,宽9.6米,面积约155平方米,正中安置孔子石像,东、西、南三面围以石栏,中央各出石阶。殿前甬道长18.5米,宽5米,两旁“四配”即颜回、曾参、孔伋、孟轲四人石像分立左右。庭中遍植松柏蟠槐。[15]
尊经阁
尊经阁位于大成殿後偏西,曾是收藏儒家经典的场所。始建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清乾隆、道光年间重修。1991年又进行修葺。目前阁内为“崇明民俗”陈列。
尊经阁地基长18.65米,宽14.4米,占地268.56平方米。分上下两层,各五开间,下层面阔18米,深13.45米,高5米,建筑面积为242.1平方米;上层面阔13.8米,深9.25米,高7.5米,建筑面积为127.65平方米。重檐歇山顶,双层飞檐,四垂斗栱,四周建有回廊。[16]
崇圣祠
崇圣祠是奉祀孔子父母的场所,位于大成殿以北,尊经阁东侧,清雍正五年(1727年)建,乾隆、同治年间重修。殿前原有大门,与庑房组成一封闭院落,现已无存。1991年,正殿得到修复,用于展出“崇明民俗”陈列。
现时的正殿,面阔三间,面阔12.5米,进深11.75米,高11米,占地面积 169.62平方米。单檐歇山顶,重昂斗栱。[17]
大门
大门位于棂星门以东,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知县赵廷健修葺,见于清光绪《崇明学宫图》。民国四年(1915年)改为崇明县立初级中学校门。2004年修复。
大门面阔10.7米,宽8.8米,高8米,建筑面积约94平方米。[18]
仪门
仪门在大门以北,在乾隆和光绪年间的《崇明学宫图》中分别标为“佑门”和“二门”。2001年修复,现改造为“黄丕谟版画陈列室”。
仪门面阔10.6米,深9.7米,高9.07米,建筑面积102.8平方米。[19]
崇明区博物馆
崇明区博物馆创建于1959年7月1日,1980年迁至崇明学宫,1987年元旦对外开放,1999年经整修后重新开放。博物馆主要分为两部分,分别是崇明岛史与古船陈列、崇明民俗陈列,介绍了崇明岛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所展出的两艘古船,是唐宋时期的原物。博物馆还介绍了崇明的民宅、农耕、纺织等,向游客介绍崇明的方方面面[21]。
著名人物
学宫出身的著名人物有:
参考文献
引用
- 国家文物局主编. . 北京:中华地图学社. 2017.01: 136–140. ISBN 978-7-80031-643-2.
- . 崇明县博物馆.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三:“元至元十四年陞為州學,延祐初議建文廟,邑人顯德捐椒園地充用。泰定四年,邑人海運千戶楊世興捐建大成殿五間,旋圯於潮。至正遷建於崇文坊。”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三~十五:“明洪武二年改縣學。宣德初,邑人給事中彭璟請修復學宮舊制,浙江處州府同知邑人張槤置祭器。正統二年典史劉清鑿泮池架橋其上。五年,知縣張潮建明倫堂。十一年,有桴材漂海至,知縣王銳以之增修殿堂、門廡、廚庫、倉廒、射圃、宰牲所、博文、約禮二齋及儒學並學舍二十四間。成化六年,知縣汪士逵修。二十年,邑人顧僅捐建欞星門,柱以石。嘉靖九年,建啟聖祠於後。二十九年,遷平洋沙卜學基於城東南。三十五年,兵備道熊桴命知縣紀元凱改建於東街,并置祭器。三十九年,知縣范性相……又建啟聖宮、敬一亭及名宦、鄉賢二祠。萬歷六年,知縣何懋官改建於東南小校場。十六年,城遷。知縣李大經建學宮於城東南。二十七年,知縣李官重修大成殿、東西兩廡、欞星門、尊經閣、敬一亭及泮池等處,池上建橋曰飛虹。二十九年,知縣張世臣築萬仞宮墻,修東西廡,博文、約禮二齋。四十五年,知縣袁仲錫修騰蛟起鳳、興賢仰聖二坊,泮池左右建奮龍、飛鳳二橋。”
- 光緒《崇明县志·卷一》 圖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五~十八:“天啟二年,知縣唐世涵改建於城濠外東南隅。國朝順治十五年知縣陳慎訓導左國楨,康熙三年,總兵張大治、知縣龔榜諸生陳旦,二十三年,知縣朱衣點。雍正五年,知縣張文英先後重修。乾隆七年知縣許惟枚重修。十二年,知縣于中行,十四年,知縣張世友並重修。二十五年,知縣趙廷健重修。五十三年,知縣張感熊,道光七年知縣王青蓮重修。同治八年,知縣曹文煥、教諭鄭鏡清重建大成殿並修葺諸處。邑人浙江試用同知施天松戟十二枝,大鐘一懸。”
- . 人民网.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01).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九:“左右坊:舊坊左曰學海,右曰朝宗,朱衣點建,傾圮。許唯枚重建,左曰德配天地,右曰道冠古今,趙廷健、王青蓮、曹文煥踵修。”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6).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九:“欞星門:陳慎、左國楨、張大治、龔榜、陳旦、張文英、許唯枚、張世友、趙廷健、曹文煥踵修。”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6).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6).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1-26).
- 光緒《崇明縣志·卷三》頁十九:“大成殿:舊殿三廡,傾圮。許惟枚及紳士重建五楹,趙廷健增懸殿額並修。張感熊、王青蓮、曹文煥踵修。”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09-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10-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 崇明县博物馆. [2009-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2).
- . 上海电子博物馆. [2012-05-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