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希迁

石頭希遷700年—790年),俗姓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唐代佛教禅宗比丘禪师,人稱石头和尚石頭大師[1]諡號無際大師[2]法嗣江西青原行思禪師,為石頭宗之開創者。

石头希迁
石头希迁
石头和尚、无际禅师
出生700年
唐朝端州高要(今广东省高要市
圓寂790年(89—90歲)
唐朝衡山南台寺(今湖南省衡山县南台寺)
宗派禅宗
師承慧能
徒弟與學生药山惟俨
著作《参同契》
《草庵歌》
《心药方》

生平

禪師俗姓,為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其幼年時即心向佛學,有志於出家,不滿鄉里宰殺犧牲、祭祀鬼神的風俗,曾數次阻撓。[2][3]

先天元年(712年),希遷時年約十三、四歲,六祖惠能從曹溪(今廣東省韶關市)回故鄉新州(今廣東省新興縣)修建國恩寺,高要正位處兩地之間。學者楊曾文認為希遷應是在此時拜會六祖並出家成為沙彌,《祖堂集》中並有六祖為希遷摩頂、稱讚其堪為法嗣之記載,不過六祖隔年即圓寂[2]

開元十六年(723年),希遷在羅浮山具足戒,並在此研究戒律,在此期間因閱讀《肇論涅槃無名論》而了解「法身無量」、物我一體的道理。[2]

後希遷聽聞六祖弟子青原行思在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清涼山(青原山)淨居寺傳授禪法[註 1],於是前往參謁及修禪,《祖堂集》記載兩人初見時,行思問希遷「到曹溪得個什麼物來」,希遷則回答「未到曹溪亦不曾失」,學者楊曾文認為此回答體現「自性本來圓滿」的思想。[2][3]希遷善於辯論,受到行思器重並稱讚其「眾角雖多,一麟已足」。行思後命希遷持書前往六祖門下南嶽懷讓處參訪,日後也付法於希遷。[2][3]

天寶元年(742年),希遷在南岳衡山南台寺東方一块巨石上结庐而居,人称「石头和尚」,門下弟子也日漸增加。[2][3]同時也在南嶽的禪僧尚有南嶽懷讓、南嶽堅固、北宗普寂的弟子明瓚[2]

廣德二年(764年)希遷應門徒要求到潭州梁端弘法,其徒招提慧朗亦隨行,此後希遷便來回於南嶽與梁端之間,[2]希遷居於湖南,與師承南嶽懷讓、居於江西南康馬祖道一禪師齊名,兩人皆有眾多弟子參學[4],稱為「並世二大士」[3]、「禪林雙壁」[5]、「江西湖南」[6]。於湖南一帶接受希遷教化之修行僧被稱為「湖南海眾」,相對於江西一帶接受道一教化者則稱為「江西雲衲」,[5]兩類僧眾合稱「江湖僧」、「江湖眾」,簡稱「江湖」。[4]

希遷晚年付法給藥山惟儼[3]貞元六年(790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希遷圓寂,世壽九十一,僧臘六十三,肉身不腐,以全身舍利供奉於楚寧寺。[2]其弟子慧朗、興國振朗、波利(或作「尸利」)、天皇道悟、道銑、智舟等人共同為其於東嶺(南嶽南台山蹠)建塔。長慶元年左右慧朗之徒、國子博士劉軻與道銑相遇,道銑向劉軻談論希遷所傳之法,劉軻遂為希遷撰碑紀錄生平。[2]

師承

弟子

禪風

石头希迁這一系禪法,被稱為石頭宗。提出“触目是道”的禅宗修行方法,有「石頭路滑」之稱[3][7][8]

希遷的弟子有天皇道悟潮州大顛藥山惟儼等人,而後門下各有賢傑弟子,创禅宗曹洞宗法眼宗云门宗[3]

肉身佛逸事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间谍渡边四郎(另一种说法是牙医山崎彪)以牙科医生作为掩护,搜罗中华民国的文物,毒死南台寺的和尚,把石头希迁的肉身像偷走,从福建漳州上海运抵日本。[9]

1924年,山崎彪写下《无际大师之由来》,他把肉身像放在京都大学博物馆收藏了12年,并且放置到日本大正博览会展出,又成立“石头和尚无际大师仰赞会”,后来把肉身像藏到青梅市,并且建立寺院供奉。[9]

1961年,“日本肉身研究小组”用5万日元买下肉身像,运送到早稻田大学新潟大学,1975年从新潟大学医学部送到横滨市总持寺供奉。[9]

1975年6月20日,香港快报》发表《无际大师肉身供奉东瀛》的文章,引发海内外华人关注。[10]

199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日籍华裔滕颖教授到日本横滨市曹洞宗大本山总持寺、永平寺、宗务厅、驹泽大学等寻访,得知石头希迁肉身像供奉于总持寺。日本出版了《无际大师肉身》。日本曹洞宗则把其肉身像视为国宝。[9]

1995年,日本总持寺主持斋藤信义表示愿归还“肉身和尚”的意向,但是没有下文。[9]

2002年,正一灵宫翻修,上书对联“华夏东瀛遍漉慈悲泽众生”,下联为“沧海桑田不忘山兜是故地”。[9]

不过,宋朝陈田夫所著的《南岳总胜集》中楚宁寺篇写到“在庙西十五里,乃南台迁禅师瘗骨处”,则表示石头希迁没有留下肉身。[9]

著作

石头希迁著有《草庵歌》與《參同契》,此《參同契》与东汉魏伯阳所着《周易參同契》不同。《周易參同契》是道家炼丹修行方法;石头希迁所着《參同契》为一首二百二十字的偈颂:

《参同契》:

[11]

《草庵歌》:

《心药方》,给李泌

註釋

  1. 據《祖堂集》等書記載,希遷是受到六祖生前「尋思去」的啟示才前往青原行思處。[2]

參考文獻

  1. 慈怡法師主編. .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2. 楊曾文. . 《唐五代禪宗史》 (北京市: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9 [2020-03-27]. ISBN 750042437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24) (中文(中国大陆)).
  3.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4. 慈怡法師主編. .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5. 慈怡法師主編. . 《佛光大辭典》 (高雄縣大樹鄉: 佛光). 1988. ISBN 9789575433307 (中文(臺灣)).
  6.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7. 丁福保. 《佛學大辭典》. 维基文库. 1922 (中文).
  8.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編輯;藍吉富主編. .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 (臺南縣永康市: 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 1994. ISBN 9579982104 (中文(臺灣)).
  9. . 人民网. [2015年5月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10. . 快乐老人报. [2014年4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5月18日).
  11. 道元. . 海口市: 海南出版社. 2011年: 卷三十. ISBN 9787544337458.

外部連結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佛學大辭典/希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