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沃·貝里隆德
帕沃·阿蘭·恩格尔贝特·貝里隆德,OBE(瑞典語:,1929年4月14日—2012年1月25日),芬蘭指揮家,小提琴家[1]。以让·西贝柳斯作品的詮釋著稱,曾三度灌錄全本西貝柳斯交響曲[2][3]。
帕沃·贝里隆德 | |
---|---|
六〇年代的貝里隆德 | |
音乐家 | |
原文名 | |
出生 | 芬兰赫尔辛基 | 1929年4月14日
逝世 | 2012年1月25日 芬兰赫尔辛基 | (82歲)
职业 | 指挥家,小提琴家 |
母校 | 西贝柳斯音乐学院 |
音乐类型 | 古典音乐 |
演奏乐器 | 小提琴 |
生平
貝里隆德在赫尔辛基出生,自小習琴,他的樂器是祖父手工製作完成的[4]。15歲時他立定走向音樂之路的志向,自18歲起開始在餐廳駐演。
二戰期間,貝里隆德在比爾奈斯(Billnäs)的鐵工廠工作[註 1]。1946年後開始固定以小提琴演奏為業。1949年至1958年間,在芬兰广播交响乐团擔任演奏員(第1小提琴)[註 2]。一次维也纳爱乐乐团訪問芬蘭,貝里隆德目睹了威廉·富特文格勒的指揮,受到刺激而決定前往維也納求學。
貝里隆德自1949年開始指揮,1953年偕同創設了赫爾辛基室內樂團(Helsingin Kamariorkesteri)[5][6]。1955年被任命為芬兰广播交响乐团副指揮,1962年起陞任首席指揮,至1971年止。1975年起擔任赫尔辛基爱乐乐团藝術總監(任期共四季),此外也指揮赫爾辛基大學的學生合唱團(1959年–1961年)。
他在英國的活動始於1965年指揮伯恩茅斯交響樂團舉行的西贝柳斯百年誕辰紀念演出。1972年他成為該團首席指揮,任職至1979年止,在職期間著力於提升演奏水平[註 3]。1981年至1985年間擔任蘇格蘭國立管弦樂團首席客座指揮。此外他亦在歐、美兩地巡迴,於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聖彼得堡愛樂交響樂團、莫斯科爱乐乐团、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以色列爱乐乐团等團體客席演出。美國方面,1978年貝里隆德初次在卡内基大厅登場,指揮美國交響樂團演出蕭士塔高維契、西貝柳斯等人的作品[5]。九〇年代起經常指揮纽约爱乐乐团、克利夫兰管弦乐团等團體[7]。1990年,與尤卡-佩卡·萨拉斯泰共同創建芬蘭室內樂團(Suomalainen Kamariorkesteri),邀集芬蘭國內頂尖音樂家共演。在此之外,他亦偶爾指揮西貝柳斯音樂學院的交響樂團。1995年「西貝柳斯指揮大賽」首次舉行,貝里隆德是評審團成員之一[8]。
相較於音樂會演出,貝里隆德在劇院的活動較少,2000年他曾率領芬兰国家歌剧院演出貝多芬《费德里奥》[註 4]。2007年6月1日,貝里隆德在巴黎皮勒耶音樂廳指揮法國廣播愛樂樂團演出,這是他最後一次的公開演出活動[註 5]。
貝里隆德於2012年1月25日逝世,享年82。2月4日,其遺骸在赫爾辛基入土。
作品
錄音節選
貝里隆德的錄音數量逾百,與欧洲室内乐团合作錄製了西貝柳斯、勃拉姆斯的交響曲[9][10]。
在所有的錄音作品中,貝里隆德表示與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合作的《我的祖國》是他最滿意的,「(他們)是我合作過最好的樂團」。
- 西貝柳斯交響曲(含《库勒沃》),伯恩茅斯交響樂團,EMI,1970–78年
- 斯美塔那《我的祖國》,德累斯顿国家管弦乐团,Eterna,1978年
- 沃爾頓小提琴協奏曲,艾達·亨德爾與伯恩茅斯交響樂團,EMI(7 64202 2),1978年
- 蕭斯塔科維奇交響曲第6及11號與伯恩茅斯交響樂團,EMI (CDS 7 47790 8) ,1980年
- 柴可夫斯基弦樂小夜曲,德弗乍克弦樂小夜曲,新斯德哥爾摩室內樂團,BIS(CD-243),1983年
- 勃拉姆斯雙重協奏曲,耶胡迪·梅纽因、保羅·托特里耶及伦敦爱乐乐团,EMI,1984年
- 西貝柳斯交響曲(含《芬蘭頌》等交響詩》,赫爾辛基愛樂樂團,EMI,1984–87年
- 尼爾森交響曲,Royal Danish Orchestra,RCA,1987–88年
- 拉赫瑪尼諾夫第3號鋼琴協奏曲,Leif Ove Andsnes與奧斯陸愛樂樂團,EMI,1995年3月(奧斯陸演出實況錄音)
- 西貝柳斯交響曲,歐洲室內樂團,Finlandia,1995–97年
- 勃拉姆斯交響曲,歐洲室內樂團,Ondine(ODE 990-2T),2000年5月(巴登-巴登演出實況錄音)
- 布魯赫第1號小提琴協奏曲,Frank Peter Zimmermann與皇家愛樂樂團,Sony,2004年
獲獎與榮譽
- 芬蘭國家音樂獎章,1972年
- 大英帝國官佐勳章,1977年
- 瑞典皇家音樂院會員,1983年
- 土庫愛樂樂團榮譽指揮,2002年
- 法國金音叉獎
評價
貝里隆德的排練紀律嚴明,為求「完美」而不擇手段。做為勤學型的音樂家,貝里隆德在事前準備階段的縝密,以及演奏當下所展現的精力都十分驚人。對於作品若有不同看法(配器、音量),他會直接在排練時做出改動,此外他也是一名會自己抄寫樂團弓法的指揮者[註 6][註 7]。即使有此名聲,在他指揮生涯的大部分時間裡,其做法仍是受到樂手認可的。
貝里隆德戮力於芬蘭音樂的推廣,與作曲家约纳斯·科科宁之間擁有緊密的互動及合作關係,亦是作曲家如埃里克·贝里曼、乌斯科·梅里莱宁、埃诺尤哈尼·劳塔瓦拉等人的作品首演指揮。他與让·西贝柳斯亦有數面之緣,後者曾親臨貝里隆德指揮現場,對於他的指揮感到相當滿意[5]。之後,貝里隆德指揮完成了《库勒沃》的首張商業錄音[13]。相較於一般對西贝柳斯作品的詮釋方式,貝里隆德(在其生涯中晚期)尤其鍾情於小編制樂團的明晰,經常使用約50人左右的樂團演奏。
軼事
註釋
- 由於戰事的緊張,當局採取的對策是將孩童自首都赫爾辛基遷出,以遠離危險。
- 值得一提的是,貝里隆德以左手持弓、右手持琴的方式參與樂團工作。
- 可參考該團於EMI的錄音。
- 演出的歌者陣容有Karita Mattila、Matti Salminen、Jaakko Ryhänen等人。
- 當天曲目為勃拉姆斯小提琴协奏曲(與克里斯蒂安·特茲拉夫合作)以及西貝柳斯第4號交響曲。
- 1957年,貝里隆德指揮赫爾辛基愛樂演出西貝柳斯第7號交響曲,注意到樂手所使用的樂譜與作曲家原意不符(可能是出自印刷錯誤),之後便展開了對此曲的研究與修訂。他的修訂版本後來由樂譜商威廉·漢森印行問世(1980年)[11]。
- 貝里隆德在1978年10月接受《留聲機》訪問時表示,西貝柳斯的「管弦樂法相當傑出,我則認為有些力度指示實在必須改進。第2號交響曲或許較無疑慮,但第7號便不是如此了。⋯⋯對此,我採取的態度是德文當中所謂的「忠於原作」(werktreu),不過作曲家也必須知道,他們的想法也應該接受挑戰。例如布魯克納吧,當Lowe和Schalk對他提出建言時,他便選擇接受。你亦可以說布氏對自己缺乏自信,但話說回來,他們的建議其實是合理且適切的。」[12]
- 該筆交易的金額據傳為1,800,000歐元,一同售出的亦包括貝里隆德個人的錄音版權,以及個人資料(如所藏樂譜)等,這些資料預計將在10年內向學術界開放。
參考資料
- 參照
- Sirén, Vesa. . Helsingin Sanomat. [2012-0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6) (芬兰语).
- .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UK). 2012-01-31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 Tim Ashley. . The Guardian (London, UK). 2005-11-11 [2010-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0).
- Wimbush R. Here and There: Paarvo [sic] Berglund. Gramophone, June 1971, p. 22.
- Nott C. Here and There: Paavo Berglund. Gramophone, October 1978, p. 658.
- Denby, Richards. . H. Evelyn. 1968: 74.
- . ex.Virtual Finland.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2-25). 2008-archived at Wayback Machine
- . www.sibeliusconductorscompetition.org. [2021-07-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 . Gramophone.net. October 1998 [2010-05-16].
- Andrew Clements. . The Guardian (London, UK). 2001-07-20 [2007-09-01].
- Vesa Sirén. . Finnish Music Quarterly. 1999 [2010-05-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30).
- Jolly, James. . Gramophone.co.uk. 2012-01-28 [2017-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6).
- Ottaway, Hugh, Review of HMV recording of Kullervo (1971). The Musical Times, 112 (1544): p. 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