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元书院
历史
同治七年(1868年),王凯泰获命为广东布政使,其到广州赴任时有了创立新书院的想法。此时正值学海堂的发展和菊坡精舍的新建,加上广州已有粤秀、越华、羊城三大书院,为了不与已有书院的功能重合,王凯泰便提出设立一座专供举人肄业的书院,以方便广东的举人参加会试。该提议得到当时两广总督瑞麟及广东巡抚李福泰的支持及批准,便选择在粤秀山(今越秀山)麓的应元宫前新建书院,并命名为“应元书院”[3]。
应元之名出道书,今为举人肆业地,举人会试第一为会元,殿试第一为状元,其名亦宜之。
——王凯泰,《应元书院碑记》
应元书院于同治八年(1869年)开始动工兴建,同年9月建成,次年春天开课。应元书院西邻菊坡精舍,西北为学海堂,这三所书院使粤秀山成为了广东的学术中心与文教中心。应元书院创办后的第一个会试年,便有9人中试,其中更出了一名状元梁耀枢,大大提高了应元书院的名气。在第二个会试年,又有一人中榜眼、12人中进士。此后的会试年中,亦有数人中试,但中试人数比起前数次已有所不及[4]。
由于应元书院始终坚持旧制,在科举制没落后已不吃香。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应元书院停办,改为祀奉已故书院、学堂山长神位的广东先贤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两广总督张人骏在应元书院、菊坡精舍旧址创办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广东存古学堂,后于1911年停办。1921年,执信学校在应元书院旧址上成立,1923年迁出;1929年,广州市立第一中学在该处建立新校舍[5]。抗战期间,书院旧址被日军夷为平地;抗战结束后,广东干部训练班进驻该处,后市二中在1947年于该处复办。因此现今认为广州市第二中学继承了该书院的办学历史[6]。
参考文献
- . 新快报. 2016-07-08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手机凤凰网.
- 季啸风.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6: 239. ISBN 7-5338-2058-4.
- 广州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 .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124–137. ISBN 7-306-01959-7.
- 刘小霓. . 广州日报. 2002-08-02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南方网.
-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 .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 叶志盛等编. . . 2000 [2020-07-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