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坡精舍
历史
同治五年(1866)二月,蒋益澧奉命移任广东巡抚。其临行前,时任诂经精舍山长俞樾希望他能重开广州的学海堂。学海堂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迫关闭,俞樾以为其在战乱后仍处于荒废状态,但实际上学海堂已于咸丰十一年(1861)恢复了运作。蒋益澧在来到广州后,发现学海堂早已修缮一新,决定另起炉灶,便与方濬颐商量将应元宫西侧的长春仙馆改为书院。方濬颐于同治五年(1866)开始对长春仙官进行修缮,并于次年秋天建成,题名“菊坡精舍”。方濬颐请来学海堂第一届专课肄业生、前学海堂学长陈澧担任菊坡精舍的山长,因此菊坡精舍受到较多学海堂的影响。方濬颐离开广东后,新任两广盐运使钟谦钧在九年(1870)订立《菊坡精舍章程》[2]。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菊坡精舍停办,改为纪念陈澧的“陈先生祠”。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两广总督张人骏在应元书院、菊坡精舍旧址创办以保存国粹为宗旨的广东存古学堂,后于1911年停办。1921年,执信学校在菊坡精舍和应元书院旧址上成立,1923年迁出;1929年,广州市立第一中学在该处建立新校舍[3]。抗战期间,书院旧址被日军夷为平地;抗战结束后,广东干部训练班进驻该处,后市二中在1947年于该处复办。因此现今认为广州市第二中学继承了该书院的办学历史[4]。
办学
菊坡精舍的办学宗旨虽与学海堂近似,大力推行实学,但也有不同之处。学海堂仅四季考课,且实行开卷考试;而菊坡精舍单在每月就会举办三场考课,且需在精舍内完成,当日缴卷。此外,菊坡精舍的每次考课中,出题后均有讲授,因此讲课成为菊坡精舍的一大办学特点,且让师生关系更加密切[5]。
参考资料
- . 新快报. 2016-07-08 [2020-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16) –手机凤凰网.
- 广州越秀区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越秀区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 . .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2: 106–123. ISBN 7-306-01959-7.
- 政协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 .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 叶志盛等编. . . 2000 [2020-07-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8).
- 曾凡亮. .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09, (02): 35-43 [2020-07-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2).
- 容肇祖. . 嶺南學報. 1934, 4 (3): 144-147 [2020-07-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29).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