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慈院
廣慈院,又名廣慈庵,是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的觀音寺,兼祀五福大帝。
廣慈院 | |
---|---|
廣慈院 | |
基本 | |
位置 | 臺灣臺南市中西區廣慈街38號[1] |
主神 | 觀世音菩薩 |
廟格 | 公廟 |
建筑详情 | |
本殿構造 | 硬山式 |
建立时间 | 清朝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 |
地圖 | |
歷史
清治時期
依高拱乾所纂的《臺灣府志》,此庵創建於清治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前面有準提閣(今台南法華寺),到了周元文所纂修的《重修臺灣府志》卻記載此庵「今圯未脩」[2]。臺灣觀音寺的匾額調查中,以此庵的匾額「廣慈院」為最早,為康熙三十一年,與創建年代相同[3]。昔日為府城四大尼庵之一[4]。
起初規模甚小,後因得病的諸羅縣知縣張𤣹祈求而痊癒,遂獻金增建寺宇[3][4]。
根據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所立碑文〈重修廣慈院碑記〉,該院初為張𤣹所籌建,並且收取「年徵香租粟六十五石」。在捐贈名單中,除了有當地郊商以及彰邑販戶外,較特別的是黃姓、丁姓師爺等捐銀。[5]
日治時期
日治明治二十九年(1896年),日本佛教曹洞宗若生國榮、芳川雄悟抵達台南,致力於縣內各處佛寺與齋堂的布教,很多寺院同曹洞宗締結本末關係。1900年,分別由岡田原龍、大場道賢、島津博巖、井上秀夫諸師到此寺、與德化堂、萬福院等共修並說教。[6]
據許丙丁回憶,從清治到日治時,名為「壽山班」、「福海班」這兩班亂彈戲班的戲館皆設於此。明治四十三年(1910年)2月3日的《臺灣日日新報》報導廣慈庵新募集了一個戲班,成員皆是14、15歲,名叫「玉記班」,開演三天用低廉的票價來吸引觀眾。[7]
大正四年(1915年)調查,廟址為廣慈庵街丁10番地[8];大正九年(1920年)後改為大正町三丁目13番地[9][10][11]。
祭祀
正殿主祀觀世音菩薩,並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釋迦摩尼佛、地藏王菩薩、大鵬金翅鳥,陪祀迦葉尊者、阿難尊者、註生娘娘、張太爺公、韋馱尊者、伽藍尊者、十八羅漢。該院奉祀張太爺公即為張𤣹,據《嘉義縣志》記載,張𤣹去世後,人民懷其德,在廣慈院及竹溪寺中均有塑像供奉[14]。
參考資料
- . 台灣寺廟網. [2016-0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5) (中文(臺灣)).
- 盧嘉興. . . 臺灣: 大乘文化出版社. 1978-01. ISBN 9789570280685 (中文(臺灣)).
- 林明德. . . 臺灣: 財團法人佛教青年文教基金會. 1996-12-01 (中文(臺灣)).
- 王俍凱. . . 臺灣: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11. ISBN 9789860348989 (中文(臺灣)).
- 林俊宇. . 《師大臺灣史學報》 (臺灣: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史所). 2014-12, (第7期) (中文(臺灣)).
- 釋慧嚴. . 《中華佛學學報》 (臺灣: 中華佛學研究所). 1997, (第10期) (中文(臺灣)).
- 徐亞湘. . . 臺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9-04-01. ISBN 9789860074710 (中文(臺灣)).
-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中文(臺灣)).
-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4) (中文(臺灣)).
-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中文(臺灣)).
- . 中研院民族所數位典藏. 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2016-03-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14) (中文(臺灣)).
- 徐明福. . . 臺灣: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1-06-01. ISBN 9789570280685 (中文(臺灣)).
- 陳治交. . 《中華日報》. 2012-10-31 (中文(臺灣)).
- . 第十二卷. 臺灣: 嘉義縣政府. 2010-10. ISBN 9789860208122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