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瓚 (正統進士)
張瓚(1427年—1481年),字宗器,湖廣德安府孝感縣(今湖北省孝感市)人。明朝政治人物。
張瓚 | ||
---|---|---|
大明總督漕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 ||
籍貫 | 湖廣承宣布政使司德安府孝感縣 | |
字號 | 字宗器 | |
出生 | 宣德二年(1427年) | |
逝世 | 成化十七年(1481年) | |
出身 | ||
|
生平
正統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進士。次年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升工部郎中。天顺四年(1460年),出任山西太原府知府[1][2];后调寧波府知府[3]。
成化改元,逮捕市舶太監福住。经大臣推薦,成化二年(1466年),升任廣東參政,轉浙江左布政使[4]。成化十年(1474年),以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頭銜巡撫四川[5][6],率兵討伐平定當地苗族叛變。成化十二年,命兼督松茂、安綿、建昌軍務,期間改革兵制、修改橋樑交通,使得供給無阻。成化十四年,攻佔各地苗寨,并招降各地。成化十四年,拜為戶部左侍郎[7]。成化十五年,啟用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并兼巡撫江北等地[8]。成化十八年,請求賑災,并發銀五萬兩,同年卒於任[9][10]。
参考文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原始文献:明史/卷172 |
- (明)張慎言、關廷訪《太原府志·卷十六》
- 明實錄:英宗實錄 ,312卷
- 明實錄:憲宗實錄 ,21卷
- 明實錄:憲宗實錄 ,94卷
- 明實錄:憲宗實錄 ,151卷
- 明實錄:憲宗實錄 ,134卷
- 國朝列卿紀 ,7冊101卷 ,5112
- 明實錄:憲宗實錄 ,192卷
- 《明史》(卷172):“張瓚,字宗器,孝感人。正統十三年進士。授工部主事,遷郎中,歷知太原、寧波二府,有善政。成化初,市舶中官福住貪恣,瓚禁戢其下。住誣瓚於朝,瓚遂列住罪。住被責,其黨多抵法。大臣會薦,遷廣東參政,轉浙江左布政使。十年冬,以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播州致仕宣慰楊輝言,所屬夭壩幹、灣溪諸寨及重安長官司為生苗竊據,請王師進討。詔瓚諭還侵地,不服則征之。瓚率兵討定,請設安寧宣撫司,即授輝子友為宣撫以鎮。詔可,賜敕獎勞。以母老乞歸,母已卒。會松、茂番寇邊,詔起復視事。先是,僉事林璧言:「松茂曩為大鎮。都御史寇深、侍郎羅綺嘗假便宜,專制其地,故有功。今惟設兩參將,以副使居中調度。事權輕,臨敵稟令制府,千裏請戰,謀泄機緩,未有能獲利者。宜別置重臣彈壓,或即命瓚兼領,專其責成。」十二年七月命瓚兼督松茂、安綿、建昌軍務。瓚至軍,審度形勢,改大壩舊設副使於安綿,而令副總兵堯彧軍松潘,參將孫暠軍威、疊,為夾攻計。乘間修河西舊路,作浮梁,治月城。避偏橋棧道,軍獲安行,轉餉無阻。十四年六月攻白草壩、西坡、禪定數大寨,斬獲亡算。徇茂州、疊溪,所過降附。抵曲山三寨,攻破之,再討平白草壩余寇。先後破滅五十二寨,賊魁撒哈等皆殲。他一百五寨悉獻馬納款,諸番盡平。留兵戍要害,增置墩堡,乃班師。帝嘉其功,征拜戶部左侍郎,辭歸終制。十五年起左副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江北諸府。十八年,歲大祲,疏請振濟。發銀五萬兩,復敕瓚移淮安倉糧分振,而瓚已卒。瓚功名著西蜀。其後撫蜀者如謝士元輩,雖有名,不及瓚。惟夭壩幹之役,或言楊輝溺愛庶長子友,欲官之,詐言生苗為亂,瓚信而興師,其功不無矯飾。”
- 漢籍電子文獻資料庫-國朝獻徵錄 ,30卷 ,408:張瓚字宗器孝感人正統戊辰進士初授工部主事歷員外郎郎中通敏有才出補太原知府以父憂去服闋復守寧波值市舶太監縱恣乃條上其不法事聲稱赫然擢廣東參政轉浙江布政陟右副都御史巡撫四川以母病歸養復起贊松潘軍務松茂疊三城在蜀西境與董卜韓胡接壤易騷動成化十三年巡按御史毛鸃奏諸夷挾吐番以叛上命瓚往視節瓚率兵萬人分五哨先襲白草壩翦其羽翼遂度北羊峪而岷山雪山靈山皆在其境有乾海玻璃二泉分流南北自北去洮河南江漢之源即古維州舊地瓚討平之播州土官楊輝奏稱天壩千苗倡亂瓚請立安寧宣撫司 上皆允之褒賞其功晉戶部侍郎辭弗就乞終喪復起總督漕運巡撫鳳陽卒賜祭葬所著有土苴稿東征錄史南曰臣讀國史謂瓚貪功起釁張大鮮實豈其然乎昔李德裕經略維州牛僧孺惎之遂植朋黨而德裕之氣不衰今蜀志紀瓚之功不可誣也豈以寸朽訾連抱乎哉。
官衔 | ||
---|---|---|
前任: 陸阜 |
明朝寧波府知府 1460年-1466年 |
繼任: 方逵 |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