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錫安主義

後錫安主義,是指一種觀點,特别是來自学术界,认为錫安主義随着1948年以色列建國而完成其意识形态使命,故錫安主義意识形态已结束了。犹太右翼使用該術語,指涉支持《奥斯陆协议》的以色列左翼。一些批评家批評後錫安主义是種反錫安主义;支持者极力否认。[1]

歷史

1990年代,新歷史派學者反對以色列傳統的官方意識形態,批評錫安主義神話。[2] 這批學者為1967年後的一代,在歐美受教育。[2] 後錫安主義運動恰逢以色列國內對《奥斯陆协议》的政治辯論,強化以色列公眾對與巴勒斯坦人對話的信心。[2] 隨著拉賓遭到暗殺,與納塔雅胡的上臺,後錫安主義願景受到打擊。[2]

與新錫安主義的對立

後錫安主義,與新錫安主義,皆與古典的錫安主義無關。[3] 雙方對立如下表:[4][2]

新錫安主義 後錫安主義
公民身分 民族 公民
身分認同 猶太人 以色列公民
意識形態 集體主義 個人主義
空間主張 以色列地 以色列國
文化主張 例外論

選民

普遍主義
政治主張 原教旨主義

彌賽亞主義

實用主義
典型代表 忠信社群 Yesh Gvul

參見

註腳

  1. . הארץ. [2023-11-04] (希伯来语).
  2. The Idea of Post-Zionism and its critique by Avishai Ehrich.
  3. Steve Chan, Anita Shapira, Derek Jonathan, Israeli Historical Revisionism: from left to right, Routledge, 2002, pp.57-58.
  4. Jeffrey K. Olic, States of Memory Continuities, Conflicts, and Transformations in National,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241.

外部链接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