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锡安主义

新锡安主义希伯來語希伯來語),是以色列右翼民族主义原教旨主义意识形态。1967年六日战争以色列占领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后,在以色列興起。新锡安主義者认为这些土地是以色列的一部分,并主张由以色列犹太人定居。有些甚至主张阿拉伯人不仅要離開这些地区,而且要从1949停战协议分界線離開。

1993年,乌里·拉姆()出版的作品將“后锡安主義”()帶入以色列論述圈。[1]在同一卷中,Gershom Shafir对比了后锡安主義和他所称的新锡安主義。[2] 在1996年一篇被广泛引用的文章中,社会学家乌里·拉姆用“新锡安主義”一词来描述1967年六日战争后在以色列发展起来的一种政治宗教意识形态。[3]: 18[4]: 67[5]: 218 他认为这是以色列[6] 中“排外的、民族主义的、甚至是种族主义的、反民主的政治文化趋势”,与后锡安主義和劳工錫安主义的左翼政治平行发展,也对立发展。

意识形态

乌里•拉姆认为,新锡安主義不是新现象,而是在1967年的六日战争和征服耶路撒冷之后出现的。[7]:121拉姆认为耶路撒冷是新锡安的象征首都,而后锡安以特拉维夫为中心。在1973年战争几乎失败之后,人们的焦虑加剧了这种情绪。[7]

典型代表

乌里•拉姆()以「大以色列運動」[8]:51–52及1974年創立的「忠信社群」為代表。忠信社群是宗教與民族主義的混合。[7]:121[8]:51 拉姆也點名利庫德及全國宗教黨(NRP),還有一些小政黨,如優勢以色列黨Moledet復興黨[8]:57

媒體方面,新錫安主義代表為以色列國家新聞[9] 非營利組織Im Tirtzu則捍衛新錫安主義意識形態。[10]

參考資料

註腳

  1. Uri Ram. . Routledge. 2010: 112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2. Ella Shohat. .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6: 382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3. Motti Regev; Edwin Seroussi.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4. Dan Leon. . Sussex Academic Press. 2004.
  5. Ronit Lenṭin. . Berghahn Books. 2000 [2019-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8-09).
  6. Uri Ram "Historiosphical Foundations of the Historical Strife in Israel" in Israeli Historical Revisionism: from left to right, Anita Shapira, Derek Jonathan Penslar, Routledge, 2002, pp.57-58.
  7. Ghazi-Bouillon, Asima. . Routledge. 2009.
  8. Uri Ram. . Anita Shapira; Derek Jonathan Penslar (编). . Psychology Press. 2003. ISBN 9780714653792.
  9. . TheJournal.ie. August 19, 2014 [202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07).
  10. Cobi Ben-Simhon. . Haaretz. June 5, 2009 [2023-1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6).

延伸閱讀

參見

外部連結

新錫安主義組織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