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龍清海宮
歷史沿革
1976年,西湖五龍宮改建,廟方為改供奉大型神像,將舊的泥塑媽祖神像、其他神祇木雕舊神像放在木箱內,並在箱底放紅磚,請漁船從後龍港送出外海[1]。當年,後龍的海防官兵在海灘上發現裝有三個大木箱[2]。箱內的媽祖泥塑已消失,只剩下媽祖帽冠、龍袍[1]。箱內尚存順風耳、千里眼[1][2][3]、及長生大帝和楊公先師等神像[3]。
當地居民以為神像來自中國大陸,視為神蹟,就供奉在家,許多信眾爭相來膜拜,一些靈驗故事也相繼傳出,因而發起建廟。當時承包西湖五龍宮改建工程的王春發特別來此查看,發現剩下的媽祖袍冠及神像正是五龍宮所有。但當時五龍宮已供奉新的媽祖神像,該不該迎回,還讓管委會左右曾經為難。[1]
清海宮在1979年建廟完成[1],廟址毗鄰過港貝化石層[3],1993年4月向縣府登記為合法寺廟[4]。
在五龍宮開始建媽祖巨像後,清海宮也開始籌劃打造大型媽祖石雕[1]。1998年開始計畫籌建大型媽祖石雕像,但因廟地位在保護海線鐵路的保安林地,遭林務單位查處,工程中斷,從中國大陸運來的1百多箱花崗岩石材組件,都堆置在廟旁[4]。除取得保安林地解編不易外,清海宮附近人口稀落,大多都外移工作,經費只能慢慢累積[2]。2006年4月4日,立委杜文卿邀林務局等單位協商,達成將宮廟及公共設施使用範圍循程序爭取解編保安林以解套[4]。經多名民代協助土地改編,5000萬元經費到位,媽祖巨像建造工程於2015年9月再度啟動,在媽祖神像發現40周年的2016年完工,高32.2公尺,以266塊花崗岩雕刻而成[2]。此像與西湖五龍宮媽祖高度接近,但五龍宮媽祖手捧如意,清海宮媽祖則是手持奏板[1]。
參考資料
- 胡蓬生. . 《聯合報》. 012-03-26 (中文(臺灣)).
- 張裕珍. . 《聯合報》. 2016-01-12 (中文(臺灣)).
- 楊憲州. . 《中國時報》. 2001-12-15 (中文(臺灣)).
- 胡蓬生. . 《聯合報》. 2006-04-05 (中文(臺灣)).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