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铮

徐秉铮1925年12月—1997年6月5日),男,福建古田人,中国信号检测专家,曾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徐秉铮
出生1925年12月
 大清福建古田
逝世1997年6月5日
 中国广东省广州市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职业大学教授
政党中国共产党(1957年加入)

生平

1925年12月生于福建古田县。中学时代在福州的美以美会私立鹤龄英华中学读书。大学就读萨本栋校长领导的内迁长汀国立厦门大学[1]

1946年7月从厦大机电系毕业取得学士学位。毕业后由学校介绍去粤汉铁路衡阳铁路局任电讯实习生及工务员。在铁路内外线工程、载波和无线通讯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得到处领导和总工的赏识[1]

1948年8月他从铁路辞职去广州深造。1950年自岭南大学物理研究所毕业,获电子学、理学硕士,并留校任电机系讲师兼助理研究员。期间广州被解放军攻陷并接管。1951年3月9日,在《物理学报》上发表英文论文《强力振荡器栅漏电阻的最佳调变方法》[2]

1952年夏季,全国院系调整,徐奉命随岭南大学电机系整体迁入华南工学院,改组并入华南工学院电讯系,继续任讲师。1956年全国院系第二次调整,为了服务大三线建设,电机系全部师生设备西迁成都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徐秉铮任雷达系副教授、教研室主任[1]

后因华南工学院要重建无线电工程系,为工作需要经校党委联系有关单位调回了徐秉铮合冯秉铨二位教授[3][4]。经他与冯秉铨教授二人的多方筹划,建系工作初具规模,徐秉铮被任命为系主任。

1977年晋升为教授,兼任无线电与自控研究所所长。1984年4月又升任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1]

1997年6月5日,逝世于广州[1]

学术贡献

徐秉铮教授在雷达探测方面成绩卓著,他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相关器,第一套双侧高分辨力旁视声纳和第一艘核潜艇用的604潜用回音站[1]

1978年我国恢复研究生制度。在他领导和组织下,学科建设取得很大成绩,通讯与电子系统成为国家重点学科。他是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5],教学和研究成绩卓著。

1990年代研究语音自动化、使用神经网络进行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6],发表汉语语言识别的相关论文[7][8]。基于研究,徐教授成功研制“汉语声控电脑打字机”,获国家发明专利。又研制了“手写汉字识别系统” 取得成功。

撰写或合作撰写的论文有90多篇,分别发表于国内外刊物和学报上。研究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五大部分:1、振荡理论、信号检测理论,2、信息论及其应用,3、随机多址通信理论与技术,4、汉语语音处理与识别,5、神经网络理论与应用。以他为主编的专著有3本[9][10],译著3本[11][12][13]、合译一本[14]

奖项和荣誉

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荣获大会奖3项。自1986年至199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广东省科技进步奖7项。

1990年评为广东省高级专家,国家教委、国家科委授予“全国高等学校科技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

1996年底在香港柏宁顿领取中国教育基金会第二届孺子牛金球奖[1]

参考

  1. . 广东省电子学会. [2020-04-11].
  2. 徐秉铮 岭南大学电机系. . 物理学报. 1951, 8 (Issue (1)): 73-79.
  3. . 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4. . 电子科技大学老科学技术工作者、老教授协会.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5. .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01).
  6. 徐秉铮, 詹剑, 贺前华. . 中文信息学报. 1993, 7 (2): 38-46.
  7. 徐秉铮,邱伟. . 中文信息学报. 1993, 7 (1): 35-41 [2020-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8. 金连文, 徐秉铮. . 电子学报: 35-38.
  9. 欧阳景正 徐秉铮. . 科学出版社. 1981.
  10. 徐秉铮,张百灵,韦岗. . 1996年获得国家教委高校优秀学术著作奖: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4年12月.
  11. 克利节(或克里捷,с н кризе) 徐秉铮. .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56.
  12. 沃尔柯夫, 徐秉铮. . 人民邮电出版社. 1957.
  13. (美)布莱哈特著 , 徐秉铮译. . 华南工学院出版社. 1988.12: 408. ISBN 7-5623-0035-6.
  14. В.Ю.罗金斯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201教研组. . 成都: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8-10-01: 390 [2020-04-11]. ISBN 952003 请检查|isbn=值 (帮助).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1).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