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調中學教學語言
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是香港教育局在2010年的中一開始引入教學語言的微調安排,中學不會再被分為中文授課中學及英文授課中學。讓學校以學生為本,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採取不同模式的教學語言安排,加強校內的英語環境,增加學生運用和接觸英語的機會。中學語言微調政策由2010/11學年開始實施,每六年檢討一次。
|
---|
本條目為香港教育系列之一 |
其他香港系列 |
背景
行政會議在2009年5月26日通過讓學校根據學生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採取不同模式的多元教學語言安排。同年5月29日,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宣布,學校可以在2010/11學年的中一開始實施微調中學教學語言的安排,並會逐年推展至初中階段其他級別,讓學校以學生為本,加強校內的英語環境,增加學生運用和接觸英語的機會[1]。
第一周期微調(2010/11 - 2015/16 學年)
2009年5月,教育局正式訂定《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安排,於2010年9月開始在中一實施。
根據〈教育局通告第 6/2009 號:微調中學教學語言〉,學校如符合「學生能力達標」的條件,即在每6年一次的檢視周期開展時,學校在過去兩年獲派屬「全港成績前列 40%」的中一學生平均比例達到一班學生人數的 85%(按 2010 年中一派位每班 34 名學生計算,85%即 29 人),該校便可全權酌情決定有關班別的教學語言安排[2]。若未符合「學生能力達標」標準的班別,最多總課時的 25% 作為英語教學,或「化時為科」在一至兩科目以英語授課[3]。
這意味著只要在中一收生一班中有29名「全港成績前列40%」的學生,學校即可開設英文班。 自從1998年確立「114間英文中學」以來,一直沒有其它公營中學獲准成為新的英中。但自從2010年實施「教學語言微調政策」後,陸續有該114所英中以外的中學轉為英中,或部份班別改為英文授課。
根據傳媒消息,2010/11學年開始,全港約有16間中文中學「上車」成為「全開英文班」的「英文中學」,同時約有10間英文中學自動「落車」退出「全開英文班」的英中行列,部分中一班改以中文講授。[4][5][6][7]
因這次微調而「上車」的中學包括:
同時約有11間英文中學自動「落車」退出「全開英文班」的英中行列,2010/11學年起,部分中一班改以中文講授。2010年4月,有部份本來要「落車」的英中,透過「自願減班」措施,減少一班中一學生,而變回「全開英文班」。[8][9]
校區 | 中學 |
中西區 | 聖類斯中學 ※ |
油尖旺區 | 官立嘉道理爵士中學(西九龍) |
深水埗區 | 德雅中學 |
深水埗區 | 瑪利諾神父教會學校 |
九龍城區 | 陳瑞祺(喇沙)書院 ※ |
黃大仙區 | 聖母書院 |
屯門區 | 妙法寺劉金龍中學 ※ |
元朗區 | 元朗公立中學 ※ |
沙田區 | 天主教郭得勝中學 ※ |
沙田區 | 聖母無玷聖心書院 ※ |
沙田區 | 宣道會鄭榮之中學 ※ |
影響
微調中學教學語言政策於2010年9月實施後,香港的中學實際上不再二元地分為「英文中學(英中)」和「中文中學(中中)」,但坊間及傳媒仍常使用有關名詞,一般將「全開英文班」的中學稱為「英文中學」。
第二周期微調(2016/17 - 2021/22 學年)
根據教育局「英中上落車」準則,即中一每班有 85% 學生屬於全港成績「前列40%」,便可成為英文班,未達標的英中則需「落車」開設中文班。2014年4月,津中議會去信教育局局長吳克儉,指出由於中一學童人口持續下跌,全港成績名列「前列40%」的學生人數,會由2010年的 30,200 人減至 20,400 人,銳減三分一,全港約三分一英中或因收生未達標而需要開設中文班,希望教育局能放寬中學「全開英文班」的準則或凍結現有英中名單[12]。
2015年7月,教育局推出「微調中學教學語言第二周期」(2016/17至2021/22學年)的安排[13]。2015年7月3日,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宣布,未來6年維持現有的安排,不會要求未達標的英中「落車」開設中文班,但收足「前列40%」學生的中文中學則可「上車」加開英文班,即變相「有上車無落車」。[14][15][16]
第三周期微調(2022/23 - 2027/28 學年)
2021年4月,教育局推出「微調中學教學語言第三周期」(2022/23 至 2027/28 學年)的安排[18]。在新安排下,開辦「英文班」門檻的計算準則稍為放寬,使學校較易達標。
第三周期參考2020/21及2021/22學年該所學校的「中一學位分配結果」,並將開辦英文班的門檻下調至全港「中學平均每班人數」(以2020/21學年的「中學平均每班人數」為27人,85%即22人)作為參數計算,較原有的「中一每班派位人數」(31至34人,85%即26至28人)低,學校較易達標[19]。在新準則下,中學每收到22名屬全港「前列40%」的中一學生,便可開辦一班英文班。如果該校在2020/21及2021/22學年的「中一學位分配結果」的85%均為「全港成績前列40%」的中一學生,表示該校在2022/23學年可以「全開英文班」,也就是名義上的「英文中學」。[20]
在新準則下,有3間中學能夠「上車」,由「部分科目按組別用英文教學」改為「全開英文班」;同時亦有7間中學需要「落車」,無法維持「全開英文班」[21][22][23]。隨着3校「上車」7校「落車」,2022/23學年全港「全開英文班」的英文中學減至 116 所,合共提供 5,035 個自行分配學額[24]。
校區 | 中學 |
九龍城區 | 九龍真光中學 |
元朗區 |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羅桂祥中學 |
北區 | 風采中學(教育評議會主辦) |
校區 | 中學 |
南區 | 聖公會呂明才中學 |
油尖旺區 | 循道中學 |
觀塘區 | 梁式芝書院 |
觀塘區 | 新生命教育協會呂郭碧鳳中學 |
沙田區 | 宣道會鄭榮之中學 |
元朗區 | 元朗公立中學 |
屯門區 | 妙法寺劉金龍中學 |
參考文獻
- (PDF). 2015-07-22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2) (中文(香港)).
- (PDF). 教育局. 2009-06-05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9-02) (中文(香港)).
- . orientaldaily.on.cc.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2).
- . 東方日報. 2009-12-15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香港)).
- . 太陽報. 2010-07-07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中文(香港)).
- . 大公報. 2009-12-15 [2022-05-09] (中文(香港)).
- . 東方日報. 2009-12-15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3) (中文(香港)).
- . 東方日報. 2010-04-21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中文(香港)).
- . 星島日報. 2011-12-07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4) (中文(香港)).
- . [2019-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7-13).
- . [2019-0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2).
- . 蘋果日報. 2014-07-22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2) (中文(香港)).
- (PDF). 2015-07-22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10-20) (中文(香港)).
- . 明報. 2015-07-04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4) (中文(香港)).
- . 東方日報. 2015-07-03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8) (中文(香港)).
- . 東方日報. 2015-07-04 [2022-05-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07) (中文(香港)).
- 鄧穎琳. . 香港01. 2019-07-23 [2019-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26) (中文(香港)).
- (PDF). 2021-04-29 [2022-05-09].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5-09) (中文(香港)).
- 教育局. (PDF). 教育局網站. 教育局. [2022-05-07].
- . 文匯報. 2021-04-30 [2022-05-08] (中文(香港)).
- . 香港01. 2022-01-03 [2022-05-08] (中文(香港)).
- . 香港經濟日報. 2022-05-06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中文(香港)).
- . 明報. 2021-12-08 [2022-05-08] (中文(香港)).
- . 星島日報. 2022-01-03 [2022-05-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3) (中文(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