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罢工

性罢工英語:),有时又称性抵制(sex boycott),是一种一人或多人为了达成某些目标而暂时性禁欲(拒绝与性伴侶发生性行为)的非暴力罢工手段。性罢工曾被用来抗议许多问题,例如战争帮派暴力等。

乌克兰FEMEN组织在呼吁反剥削女性的性罢工

历史上的性罢工

古希腊

吕西斯特拉忒的雕像

古希腊最著名的性罢工当属阿里斯托芬笔下的反战喜剧《吕西斯特拉忒》。[1]该剧中的女性角色和主人公通过拒绝和丈夫同房来确保和平,并促进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束。

尼日利亚

在尼日利亚未被殖民时,伊博人女性自发成立了委员会,其组织者Agba Ekwe对于当时的公众集会拥有最后的发言权。委员会的任务之一就是确保男性检点,发现男性有骚扰行为时对其处罚。[2]

史前世界

史前时代狩猎采集的出现让人类社会变得团结。一些人类学家持有这样的观点:在语言、文化和宗教形成时,文明的本性使得我们的祖先不论分布在何处都一致反对强奸。这种具有争议的假设奠定了“外貌协会”一词的来源。此外,该假设也被称为“性罢工”,[3][4][5]或是直接使用源自古希腊的“吕西斯特拉忒”。[6]

现代的性罢工

哥伦比亚

1997年10月,哥伦比亚军队的司令官曼纽尔·博内公开呼吁左翼游击队员、毒品贩子和民兵组织的妻子和女友发动性罢工作为促进停火的手段。圣菲波哥大宣布该城仅限女性进出,意图把男人留在家中而不是送往战场;但此决定遭到了游击队员的讽刺,因游击队中已有两千多名女性(军妓)。停火持续了短暂的时间。

2006年9月数十名来自佩雷拉帮派配偶为反对帮派暴力发起了一场被称为“二郎腿运动”的性罢工。据活动发言人称,运动的目的是迫使帮派分子放下武器,遵守法律。大量帮派分子为了地位和吸引力而战,罢工者的目标则是告诉他们,这种战斗一点都不性感。[7]2010年哥伦比亚的谋杀率是有史以来最低,降低了26.5%。

2011年哥伦比亚西南部的巴瓦科阿斯也爆发了类似的运动,目的是给当地政府施压,要求其修复连接周围城镇的道路。[8]当地男性起初并不支持此次性罢工,但之后也加入了抗议的行列。[9]在罢工进行了112天后,政府于10月承诺修路,施工继续进行。[10]

肯尼亚

2009年4月,一些肯尼亚女性发动针对政客的性罢工,并鼓励总统和总理的妻子加入,甚至承诺会补偿因此给妓女带来的损失。[11]

利比里亚

莱依曼·古博薇

2003年,莱伊曼·古博薇等人发起了一次包含性罢工的非暴力抗议。这次抗议停下了持续14年之久的利比里亚内战,促成了该国第一名女性领导人瑟利夫的当选,[12]也让古博薇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和平奖[13][14]

意大利

2008年新年夜,数百名那不勒斯女性要求其伴侣“睡沙发”以抗议对烟火造成人身伤害的不满。[15]

菲律宾

2011年夏天,棉兰老岛乡下女性为终结两村间的斗争发动了持续数周的性罢工。[16]

南苏丹

2014年10月,南苏丹女性政治家Pricilla Nanyang号召朱巴的女性活动家开展“和平、康复与和谐”活动,参与者呼吁南苏丹女性在其伴侣确保和平稳定之前“拒绝行使同居权”。

多哥

受2003年利比里亚性罢工的影响,多哥反对党“Let's Save Togo”发动女性性罢工,以抗议专政超过45年的福雷·纳辛贝总统家族。罢工的目的是号召不从政的男性“达成目标”。[17]反对党领袖伊莎贝尔·阿美甘薇将其视为推动政治变局的有力武器。[18]

参见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性罢工

参考来源

  1. . Investors Hub.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2. Amadiume, Ifi. . Zed Books. 1987: 66-67.
  3. Knight C. (PDF).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3-11-09).
  4. . 1996: 306–330.
  5. . Routledge. 1997: 153–171.
  6. Camilla Power. (PDF).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Anthropology) Occasional Papers. 1990.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1-10-12).
  7. . 2006-09-13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1) (英国英语).
  8. . nvdatabase.swarthmore.edu.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6) (英语).
  9. Montes, Euclides. . AlterNet. 2011-08-08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2).
  10. . NBC News.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05) (美国英语).
  11. . 2009-04-29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14) (英国英语).
  12. . www.pbs.org.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6).
  13. . www.nobelprize.org.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8).
  14. . Oprah.com.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4) (美国英语).
  15. . 2008-12-31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07) (英国英语).
  16. Smith, Karen. . CNN. 2011-09-19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13).
  17. . BBC News. 2012-08-27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7) (英国英语).
  18. . USATODAY.COM. [2018-07-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13).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