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河豚
恆河豚(學名:Platanista gangetica)又称南亚河豚、盲河豚、側遊江豚等[9],是一种产自南亚的淡水鯨,恒河豚属(Platanista)的唯一物种,也是恆河豚科的唯一現生種。分为两个亞種:指名亞種(恒布河豚 P. g. gangetica)主要生活在恒河及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分布范围涵盖印度、孟加拉国和尼泊尔,據信現存3500頭以上[10];印度河亞種(印度河豚 P. g. minor)仅分布于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估計現存約1200–1800頭[11][12][13]。1970年代以来,這兩個亞種被劃為各自独立的物種[14],後根據分子遺傳學研究,在1998年被重新歸為恆河豚的兩個亞種[15]。
恆河豚 化石时期:第四紀 | |
---|---|
与普通成人体型的对比 | |
科学分类 | |
界: | 动物界 Animalia |
门: |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
纲: | 哺乳纲 Mammalia |
目: | 偶蹄目 Artiodactyla |
下目: | 鲸下目 Cetacea |
科: | 恒河豚科 Platanistidae |
属: | 恒河豚属 Platanista Wagler, 1830 |
种: | 恆河豚 P. gangetica |
二名法 | |
Platanista gangetica | |
亞種[6] | |
| |
恒布河豚的分布范围
印度河豚的分布范围 | |
異名[7][8] | |
|
遺傳學分析表明,恒河豚是現代齒鯨中位於演化树基底的早期支系[16],但已确认的最早恆河豚化石仅有1.2万年历史[1]。、亚河豚等其他淡水豚曾被視為恆河豚的近親,而遺傳學研究顯示牠們之間的演化關係十分疏遠,各自隶属不同的科[16],这意味着恆河豚是一個相當孤立的珍貴孑遺物種。
2021年2月5日,中國政府發布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將恆河豚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7],然而,布拉馬普特拉河上游(中國境內稱雅鲁藏布江)的恆河豚分布區位於藏南地带,該地實際為印度所控制。
英文俗稱
- 恆河豚:South Asian River Dolphin,Blind River Dolphin,Side-swimming Dolphin
- 恆布河豚:Gangetic Dolphin,Ganges Susu,Shushuk
- 印度河豚:Bhulan,Indus river dolphin,Indus Dolphin,Indus blind dolphin
下属分类
恒河豚科包括以下属:
- Araeodelphis Kellog, 1957
- Araeodelphis natator Kellogg, 1957
- 梅赫林亚河豚属 Meherrinia Geisler, Godfrey & Lambert, 2012
- Pachyacanthus Brandt, 1871
- Pachyacanthus suessii (Brandt, 1871)
- Pebanista
- Pebanista yacuruna Benites-Palomino, Aguirre-Fernández, Baby, Ochoa, Altamirano, Flynn, Sánchez-Villagra, Tejada, de Muizon & Salas-Gismondi, 2024[18]
- 恒河豚属 Platanista Wagler, 1830
- Pomatodelphis Allen, 1921
- Pomatodelphis inaequalis Allen, 1921
- Pontoplanodes Ameghino, 1891
- Prepomatodelphis Barnes, 2002
- Zarhachis Cope, 1868
分類簡史
恆河豚是由两位互不相關的作者 Lebeck 和 Roxburgh 在1801年描述的[4][5],至於誰描述在先,現已無從考證[19]。一直到1970年代,恆河豚都被認為只有一種,分為恆河族群與印度河族群,這兩個族群的地理分布相互隔絕,几百年甚至几千年都未杂交过。学界根據牠們頭骨結構、脊椎骨與脂質構造的不同,在1970年代早期宣布這兩個族群是不同的物種[14]。現代基因测序技术对这一分类提出了质疑[20],在1998年時又恢复为1970年以前的分類方式,即認為恆河與印度河的恆河豚族群并非兩個不同的物種,而是同一物种下的兩個亞種[15]。2021年的研究發現了這兩個族群顯著的遺傳差異和頭骨結構的重大差異,結論這兩個是不同的物種。[21]
线粒体 DNA分析表明,这两个物种约在55万年前从一个共同祖先分化而来,该祖先被认为是一种海生的恒河豚类,生活在中新世中期海平面上升期间的南亚近岸海域[20]。
形態特征
恆河豚體呈棕灰色,背鰭小而呈三角形,鰭肢和尾鰭較大。具有狹長的嘴喙,即使在嘴未張開的情況下,也可看到明顯的牙齒生長在上下顎。年幼的恆河豚牙齒約有一英吋長,而且是窄且彎曲的。但隨著年齡增長,牙齒變得平坦且方正。
成年后身體全長1.5–2.5米,重70–90千克[9],雌性大於雄性。兩性異形顯示在恆河豚身長達到1.5米後,雖然此時雄恆河豚的嘴喙已停止生長,但雌恆河豚的嘴喙仍會繼續生長,最後達到約20厘米長。
生態行為
恆河豚通常獨居或組成鬆散的小群活動,牠們並不會組成嚴密且有明顯互動的群體。它們的日常活動依賴回聲定位功能,以小型魚類為主食。因眼內缺少晶狀體,所以幾乎等同於失明,僅能感受到光的強度和方向。
恆河豚的孕期約9–10個月,幼豚可在一月到五月間觀察到,而且不會停留在母豚身邊超過數月。目前已知壽命最長的恆河豚是一頭28歲的雄豚,身長為1.99米[22]。
種群現狀
恆河豚分布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河,以及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境內的梅克納河、布拉马普特拉河、戈爾諾普利河等河流。恆河豚在印度的超戒寺恆河豚保護區附近與孟加拉南部的 Sangu 河數量較多,僅有非常少的個體(可能只有20頭)生活在尼泊爾的卡克拉河中。
印度河亞種(以下稱印度河豚)的活體總數目前未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幾百頭,也許多達上千頭。19世紀時,在印度河的河口到喜馬拉雅山之間,以及象泉河、拉維河、傑納布河與傑赫勒姆河這些支流都能發現它們。目前印度河豚只棲息在印度河長約1000公里的河道中,被人類的灌溉設施分成五個族群,約有99% 的個體出現在690公里的河道內,這顯示在1870年代以來印度河豚的分布範圍縮小了80%。
目前有三個較大的恆河豚族群,分別位於 Chashma 與 Taunsa 水壩之間(84頭,密度0.28頭/公里)、Taunsa 與 Guddu 水壩之間(259頭,密度0.74頭/公里)以及 Guddu 與 Sukkur 水壩之間(602頭,密度3.6頭/公里)。
人類對河流系統的開發利用,給恆河豚的兩個亞種都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魚網會導致牠們被纏住,造成局部地區的種群數量減少。每年仍有一些恆河豚被獵捕,牠們的油與肉被當作塗敷的藥劑與捕捉鯰魚的餌。引河水灌溉農田降低了恆河豚棲息範圍內的河流水位,工業與農業用的化學藥品排放到水中也可能會使其數量下降。最重要的問題可能是在許多河流中總共建造了超過50座水壩,導致恆河豚族群被分離與基因庫的減少。目前印度河亞種有三個族群,如保育得當被認為可以長期倖存下去。
參考文獻
- . Paleobiology Database.
- Braulik, G.T. & Smith, B.D. .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9.
- . CITES.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2-03).
- Lebeck, H. J. . Der Gesellschaft Naturforschender Freunde zu Berlin, Neue Schriften. 1801, 2: 280–282 (德语).
- Roxburgh, W. . Asiatick Researches - Transactions of the Asiatick Society (Calcutta ed). 1801, 7: 170.
- .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2020-05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24).
- . ITIS.
- . GBIF.
- (英) 卡沃尔廷. .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7: 230–233. ISBN 978-7-5057-1522-6.
- Sinha, R. & Kannan K. . Ambio. 2014, 43 (8): 1029–1046.
- Braulik, G. . 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6, 129: 579–590.
- Braulik, G.T.; Bhatti, Z.I.; Ehsan, T.; Hussain, B.; Khan, A.R.; Khan, A.; Khan, U.; Kundi, K.; Rajput, R.; Reichert, A.P.; Northridge, S.P.; Bhaagat H.B. & Garstang R. . Endangered Species Research. 2012, 17: 201–215.
- Noureen, U. 2013. Indus River dolphin (Platanista gangetica minor) abundance estimations between Chashma and Sukkur barrages, in the Indus River, Pakistan. Master of Philosophy, Quaid-e-Azam University.
- Pilleri, G.; Marcuzzi, G. & Pilleri, O. . Investigations on Cetacea. 1982, 14: 15–46.
- Rice, DW. . Society for Marine Mammalogy. 1998. ISBN 978-1-891276-03-3.
- 杨光, 周开亚. . 兽类学报. 1999, 19 (1): 1–9.
- (PDF).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政府网.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 2021-02-05 [2021-02-2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1-03).
- Aldo Benites-Palomino, Gabriel Aguirre-Fernández, Patrice Baby, Diana Ochoa, Ali Altamirano, John J. Flynn, Marcelo R. Sánchez-Villagra, Julia V. Tejada, Christian de Muizon and Rodolfo Salas-Gismondi. 2024. The Largest Freshwater Odontocete: A South Asian River Dolphin relative from the proto-Amazonia. SCIENCE ADVANCES. 10(12); DOI: 10.1126/sciadv.adk6320
- Kinze, C.C., 2000. Rehabilitation of Platanista gangetica (Lebeck, 1801) as the valid scientific name of the Ganges dolphin. Zool. Med. Leiden, 74: 193–203.
- Braulik, G. T.; Barnett, R.; Odon, V.; Islas-Villanueva, V.; Hoelzel, A. R.; Graves, J. A. . Journal of Mammalian Evolution. 2014, 22 (1): 111–120. doi:10.1007/s10914-014-9265-6.
- Braulik, G. T.; Archer, F. I.; Khan, U.; Imran, M.; Sinha, R. K.; Jefferson, T. A.; Donovan, C.; Graves, J. A. . Marine Mammal Science. 2021, 37 (3): 1022–1059. doi:10.1111/mms.12801.
- Kasuya, T., 1972. Some informations on the growth of the Ganges dolphin with a comment on the Indus dolphin. Sci. Rep. Whales Res. Inst., 24: 87–108.
延伸阅读
- Randall R. Reeves; Brent S. Stewart; Phillip J. Clapham; James A. Powell. . Alfred A. Knopf, Inc. 2002. ISBN 0375411410.
- The Nation:盲河豚需要呼吸空間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恆河豚 |
維基物種上的相關:恆河豚 |
- Mueenuddin, N. . Nyal Mueenuddin 野生動物電影. 2020 [2020-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 Goddess Ganga and the Gangetic Dolph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印度生物多樣性網
- 鯨與海豚保護協會:南亞河豚 Platanista ganget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美國國家海洋漁業局印度河豚主頁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ARKive网的恆河豚媒体资料
- 遷徙物種公約恆河豚主頁
- 沃克世界哺乳動物在線-恆河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世界自然基金會:恆河豚簡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