摧花手
《摧花手》(義大利語:,直译:水晶羽毛的鳥)是一部1970年由達利歐·阿基多編劇和導演的鉛黃電影,也是他的導演處女作。托尼·穆桑特飾演一位在罗马的美國作家,目睹了一名針對年輕女性的連環殺手,努力在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者之前揭開兇手的身份。演員陣容還有蘇希·肯德爾、恩里科·瑪麗亞·薩萊諾、艾娃·倫齊、烏貝托·拉荷和馬利歐·阿道夫。
摧花手 | |
---|---|
基本资料 | |
导演 | 達利歐·阿基多 |
监制 | 沙瓦多·阿基多[1] |
编剧 | 達利歐·愛真圖 弗雷德里克·布朗 |
剧本 | 達利歐·阿基多[1] |
原著 | 午夜嬌啼[*] |
主演 |
|
配乐 | 恩尼奥·莫里科内 |
摄影 | 维托里奥·斯托拉罗 |
佛朗哥·弗拉蒂切利 | |
制片商 |
|
片长 | 96 minutes[2] |
产地 |
|
语言 | 意大利语 |
上映及发行 | |
上映日期 |
|
发行商 |
|
義大利與西德合拍的这部《摧花手》是阿基多「動物三部曲」主題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则是他接下來的《盲俠智多星》(1971)和《血蠅》(1972)[3]。阿基多的劇本大量借鑒了弗雷德里克·布朗1949年的小說《午夜嬌啼》[4],該小說此前曾於1958年被拍成美國電影。
《摧花手》上映后在国际票房和评论上都获得了成功,人们认为这部电影使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恐怖惊悚片类型“鉛黃電影”得以普及开来[4],开启了阿基多的电影生涯。
剧情
萨姆·达尔马斯是一位美国作家,正与英国模特女友朱莉娅在罗马度假。萨姆飽受写作障碍,正准备返回美国,却目睹了一名身着雨衣、戴着黑手套的神秘人在美術館袭击了一名女子。
萨姆想要走上前去,却被困在两扇机械操作的玻璃门之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歹徒逃走。女子莫妮卡·拉涅里(画廊老板阿尔贝托·拉涅里的妻子)存活下来,当地警方没收了萨姆的护照,阻止他出国,因为他是重要的目击证人。人们认为行凶者是一名連環殺手,正在全市謀殺年轻女子。
萨姆对当晚的所见所闻困惑不已,总觉得有一些重要线索被他错过了,于是他决定帮助莫罗西尼督察进行调查。他询问了一名被害妓女的皮条客,走访了其中一名受害者工作过的古董店。在古董店,萨姆发现她死前卖出的最后一件东西是一幅荒凉的风景画,画中一个穿着雨衣的男人正在襲擊一个年轻女人。他拜访了这位画家,却发现又是一條死胡同。回公寓路上,有个戴着黑手套的人袭击了朱莉娅,但萨姆及时赶到救了她,行凶者逃走了。
萨姆开始接到凶手的恐吓电话。警方设法从背景中分离出一种奇怪的声音,后来发现这是一种来自西伯利亚的珍稀鸟类的叫声,由于其羽毛闪烁着半透明的光芒而被称为“水晶羽毛的鳥”。这条线索非常关键,因为罗马唯一的一只同类鸟就养在意大利首都动物园里,于是萨姆和警方得以确定凶手的住处。他们撞见莫妮卡正在与挥刀的丈夫阿尔贝托打斗。短暂打斗后,阿尔贝托从六层楼掉到了楼下的水泥人行道上。死前,他承认了自己的谋杀行为,并告诉大家他爱妻子。
萨姆发现朱莉娅和莫妮卡趁乱跑了,便追了出去,最终来到一栋昏暗的大楼前。他发现自己的朋友卡罗被杀,朱莉娅被捆绑着堵住嘴,受了伤。这时行凶者现身,原来是莫妮卡。萨姆突然意识到,在画廊发生的那起袭击事件中,他什么都没有错过,而是误解了他所看到的:并不是莫妮卡遭到袭击,而是莫妮卡正袭击着穿雨衣的丈夫。她逃走了,他追着莫妮卡来到她的艺术馆,但被莫妮卡放倒的金属雕塑压在地板上。就在莫妮卡举起刀准备杀死他的时候,警察(朱莉娅逃跑后报的警)冲了进来,逮捕了她。萨姆被救出,莫妮卡被送往精神病院。
通过与精神科医生的采访得知,莫妮卡十年前遭受了一次精神创伤。看到袭击事件的画使她精神失常,导致她身份认同为袭击者而不是受害者。阿尔贝托同样也有誘發性精神病疾患,他帮助莫妮卡掩盖谋杀事实,自己也犯下了一些罪行。萨姆和朱莉娅重逢,返回美国。
演员
- 托尼·穆桑特 饰 萨姆·达尔马斯
- 蘇希·肯德爾 饰 朱莉娅
- 恩里科·瑪麗亞·薩萊諾 饰 莫罗西尼督察
- 艾娃·倫齊 饰 莫妮卡·拉涅里
- 烏貝托·拉荷 饰 阿尔贝托·拉涅里
- 雷納托·羅馬諾 饰 卡洛·多弗教授
- 朱塞佩·卡斯蒂利亞諾 饰 蒙蒂
- 馬利歐·阿道夫 饰 贝尔托·孔萨尔维
- 皮諾·帕蒂 饰 法耶娜
- 吉爾多·迪·馬可 饰 加鲁洛
- 羅西塔·托羅什 饰 第四個受害者
- 奧馬爾·波納羅 饰 警探
- 弗爾維奧·明戈齊 饰 警探
- 維爾納·彼得斯 饰 古董商
- 凱倫·瓦倫蒂 饰 蒂娜,第五名受害者
- 卡拉·曼奇尼 饰 看電視的女孩
- 雷吉·納爾德 饰 尼德尔斯(未署名)
影响
雖然達利歐·阿基多是這部電影唯一署名的編劇,但這個故事與美國作家弗雷德里克·布朗1949年的通俗小說《午夜嬌啼》非常相似。阿基多最初是经由導演貝納多·貝托魯奇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貝托魯奇正在考慮購買電影版權。阿基多對布朗的故事做了些许改變,如將地點從芝加哥改為羅馬,兇手是藝術品經銷商的妻子而不是異國情調的舞者,诱发她的藝術品是一幅畫而不是一座小雕像[5]。布朗的小說先前曾被拍成好萊塢電影《午夜嬌啼》(1958),由戈德·奧斯華執導[6]。
這個故事被認為受到此前馬里奧·巴瓦的鉛黃電影《知道太多的女孩》(1963)的影響,劇情也是一名謀殺案的目擊者,後來意識到原來以為的受害者實際上是行凶者[7]。兇手的黑色雨衣、帽子和手套的服裝則出自巴瓦的《血腥與黑絲絨》(1964)中,後來成為標準的鉛黃電影形象[8]。
脚注
- . Filmportal.de. [11 April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9).
- .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7 March 1983 [1 September 2018].
- McDonagh 2010,第87頁.
- Lucas, Tim. . Video Watchdog. 2007: 810–2. ISBN 978-0-9633756-1-2.
- McDonagh 2010,第54-58頁.
- Nason, Richard W. .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26, 1958 [January 27, 2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 McDonagh 2010,第59頁.
- Koven 2006,第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