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訥戰爭

斯科訥戰爭(又譯斯堪尼亞戰爭丹麥語瑞典語德語:)的主要交戰國為丹麥-挪威勃蘭登堡瑞典。戰場包括斯科訥、瑞典與挪威邊界的幾個省份,和德意志北部。丹麥和瑞典視後期戰役為斯科訥戰爭的一部份,但德國史學家則視之為另一場「瑞典-勃蘭登堡戰爭」(由布蘭登堡選侯腓特烈·威廉戰勝,腓特烈·威廉因此被尊為「大選侯」)。

斯科訥戰爭
法荷戰爭的一部分
厄蘭島之戰
1676年,丹麥軍取下斯科訥克里斯蒂安斯塔德
日期1675至1679年
地点
斯堪的納維亞
结果 回復戰前狀態
参战方
丹麦 丹麥-挪威
荷蘭
勃蘭登堡
神聖羅馬帝國
西班牙
瑞典 瑞典
法蘭西王國 法國
指挥官与领导者
丹麦 克里斯蒂安五世
腓特烈·威廉
丹麦 烏爾里克·吉爾登勒夫
瑞典 卡爾十一世
瑞典 馬格努斯·德拉加第
瑞典 魯特耶·馮·阿瑟貝格
瑞典 西蒙·格倫德爾-赫爾姆菲爾特 

這場戰爭沒有明確的戰勝國:瑞典海軍在海上戰敗,陸軍在斯科訥擊敗丹麥陸軍後,又被勃蘭登堡軍擊退。丹麥的盟友荷蘭與瑞典強大的盟友法國議和,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迎娶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五世之妹烏爾麗克·埃利諾拉後,戰爭也隨之而結束。法國代表瑞典締結和平,簽訂了《隆德條約》和《聖日爾曼昂萊條約[1]

背景

戰爭因瑞典介入法荷戰爭引發。瑞典與法國結盟,對抗其他歐洲國家;荷蘭因受法國攻打,向丹麥-挪威求援。丹麥-挪威國王克里斯蒂安五世再三考慮後,乘瑞典忙着跟勃蘭登堡交戰之機,在1676年入侵斯科訥。挪威戰線也同時入侵斯科訥(即「吉爾登勒夫戰爭」),使瑞典在德意志陷入苦戰之餘,還兩面受敵。

丹麥的目標是奪回在《羅斯基勒條約》割讓予瑞典的斯科訥。丹麥的初期進攻順利,但19歲的瑞典國王卡爾十一世發動反擊,扭轉了形勢。後來,法國主導瑞典和丹麥-挪威議和,兩國在1679年8月23日簽訂《楓丹白露和約》,瑞典取回在戰爭中失去的領土。

參考資料

  1. 斯科訥戰爭 存檔,存档日期2007-09-27.(英文)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