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巡防艦
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又稱震海計畫,為中華民國海軍執行的十二項造艦計畫(國艦國造)項目之一,原定2018年開工建造一艘原型艦,建造期2至3年,但因戰鬥系統進度落後,且海軍與中山科學研究院缺乏規格共識致造艦計畫不斷順延。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完工後將依序取代海軍老舊的濟陽級巡防艦、成功級巡防艦、康定級巡防艦,成為新一代一級主作戰艦艇。而海軍也將另外發展使用與新一代巡防艦相同艦體的多功能人員運輸艦,代號「迅能計畫」。
飛彈巡防艦(震海計劃) | |
---|---|
概觀 | |
艦種 | 巡防艦 |
擁有國 | 中華民國 |
代號 | 震海計畫 |
前型 | 成功級巡防艦、康定級巡防艦及濟陽級巡防艦 |
同型 | 無 |
現況 | 目前造艦計畫已暫停,先由輕型巡防艦取代,待修改完成後會再重啟。 |
技术数据 | |
排水量 | 4,500噸以上 |
全長 | 138公尺 |
全寬 | 16.8公尺 |
吃水 | 4.5公尺 |
最高速度 | 27.5節 |
續航距離 | 4,500海里 |
乘員 | 艦長上校編階 |
射控裝置 | 1座STIR 1.2 EO Mk2射控照明雷達 |
偵搜系统 | 1座主動相位陣列雷達 1座拖曳式主動陣列聲納 |
武器裝備 | 1門Mk 75艦炮 4座八聯裝華陽VLS,裝備32枚海弓三型防空飛彈及海劍二型防空飛彈 或3座八聯裝華陽VLS,裝備24枚海弓三型防空飛彈及海劍二型防空飛彈 2座四聯裝傾斜發射箱,裝備8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及8枚雄風三型反艦飛彈 2座三聯裝Mk 32型水面船艦魚雷管,裝備Mk 46型魚雷或Mk 54型魚雷 1座Mk 15方陣近迫武器系統或1座海劍羚飛彈系統 2座艦載鏈炮遙控武器系統 |
電子設備 | 迅聯作戰系統 大成戰術數位資料鏈系統 |
電戰系统 | 1座三維敵我識別儀 |
艦載機 | 1架S-70C(M)-1/2反潛直昇機 |
歷史
2014年時任中華民國海軍司令陳永康上將在任內即規畫15-20年間的國艦國造案,歷經了多次演變後於2016年中華民國海軍正式執行國艦國造,項目包括:「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多功能人員運輸艦」、「高效能艦艇後續量產案」、「潛艦國造案」、「兩棲直升機船塢運輸艦」、「新一代飛彈巡防艦」、「新型救難艦」、「快速布雷艇」、「新型海洋測量艦」、「新一代主戰艦」、「新式港勤拖船」和「陸戰隊特戰裝備」。[1][2]
2016年6月20日,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公佈未來12項造艦計畫,其中也包括用來替代成功級、康定級的新一代巡防艦 ,同時也列出了對新一代巡防艦的技術要求:
- 七級風力下可執行任務
- 十級風力下安全航行,在100節橫風、三艙破損情況下仍維持一定穩度
- 具裝載與執行多功能任務模組能力
- 自動化船用科技
- 降低操作人力需求
- 具低雷達截面積、低紅外線、低噪音(匿蹤)。
2017年海軍敦睦艦隊開放參觀時公布的資料顯示,新一代巡防艦艦體粗估為長135公尺、寬15公尺、吃水5公尺、排水量4,5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4,500海里,採用與多功能人員運輸艦相同的艦體設計,並可依實際情況將排水量提升至5,200至6,200噸左右。
2017年8月17日至19日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海軍船舶設計中心公布了一款新一代巡防艦的模型,外型與荷蘭皇家海軍七省級巡防艦相似。
2017年8月29日,國防部海軍司令部公告,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合約設計由船舶暨海洋產業研發中心得標。
2018年5月7日,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從原構想4,500噸調整到5,500噸的船體儎台設計,雖海軍初步計算可完全容納中科院研製「迅聯艦用作戰系統」,據指出,中科院研製「艦載式相列雷達」,體積與重量都比歐美系統要大了一些,世界各國設計現役具有神盾系統的飛彈巡防艦多在6,000噸以上,中科院強烈建議新一代巡防艦噸位提升至6,200噸以確保有足夠空間來容納所有作戰系統與裝備。「迅聯艦用戰鬥系統」設計的整體規畫,是以開放式指管系統為核心,依各項作戰任務之不同,結合特定武器、偵蒐裝備與通信設備,即可組成作戰艦艇所需的戰鬥系統。開放式指管系統作為管制決策中心,整合偵蒐力與打擊力,成為完整的攻擊/防禦載台,並整合資通力與資料庫執行聯合作戰。因此系統所需要空間也比舊型艦用作戰系統增加。
2018年5月14日,因相列雷達系統體積過大、過重,海軍參謀長李宗孝中將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接受質詢時定位以4,500噸級的「一般」巡防艦,未來迅聯系統發展完成後再提建造案。[3]
2018年,國防部「108年度國防預算」編列新台幣245億4,916萬2,000元,進行第2階段原型艦籌建。[4]
造艦計畫推遲與改變
2020年4月3日,海軍曾向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立法委員說明,因「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現階段由中科院執行的迅聯專案研發進度延遲,要展延一年,預定在2020年完成海上測評;成果若符合海軍作戰需求,才會辦理全案委製協議書簽署作業。而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建造案,執行進度僅2.58%。官員也表示,中科院執行的迅聯專案成果不如預期,為了不讓其影響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建造進度,海軍已備妥各項備案,除改以一般航巡防艦的標準來建造、待中科院完成並符合海軍需求再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之外,若中科院無法做出標準規格,不排除將直接向國外採購軍艦先進系統。[5]
因震海計畫原定於2020年開工、2026年完成原型艦測評,實際進程已確定延宕。中華民國海軍官員認為這是受到中科院科研項目未達預期目標之拖累,為了解決計畫延宕之困局將啟動外購及國內自製的雙軌併行方式,2021年6月初發函邀請歐美5家廠商對震海計畫戰鬥系統提出相關規劃,預計採用「船體國造+戰系委外」的方式進行,期望在2026年完成預定進度。
2022年8月,原規劃建造4,500噸級的小神盾「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原型艦,在預算金額新臺幣245億4,900萬元、科目與執行期程不變下,將「新一代飛彈巡防艦」規劃為2,000至2,500噸級「新一代輕型巡防艦」,因應海軍戰力空隙需求[6]。而原4,500噸級巡防艦計劃擱置。
2023年12月21日,監察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審查通過監察委員賴鼎銘、林文程、蕭自佑調查報告,認定震海計畫決策搖擺不定,提案糾正國防部與海軍司令部。
武器系統
2020年,台灣國際造船在法人說明會中說明修改後的震海計畫規格及計畫期程,台灣國際造船發表的示意圖顯示與先前公開展示的規格有若干變化,如垂直發射系統由4組8單元減為3組8單元並採用「品字型」配置。
2020年12月,台船參與人員向媒體表示震海計畫的戰鬥管理系統、雷達、反潛、電子戰、通信資料鏈等項目的對外訪商概況和震海計畫戰鬥系統規格,其戰鬥管理系統整合了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射控系統、導航雷達、資料鏈路、電子戰系統、反潛系統、航行控制、通信系統以及防空飛彈等武器系統,廠商依其自身經驗規劃合適的方案[7]。
爭議
相位陣列雷達進度落後
由於中科院負責的相位陣列雷達性能遲遲未達中華民國海軍所要求的規格,海軍修改震海計畫時程,延後到預計2022年開始建造首艦。
按國家檔案資訊網資料所載,義大利SELEXES曾申辦艦載3D雷達及戰鬥系統商情簡介,此外還有文件顯示在2015年義大利SELEXES曾經來台簡報艦載戰鬥系統、艦載雷達等。此外,2017年9月一份文件提到,海軍司令部戰鬥系統處主管的「定海專案」提到,法國海軍集團申請SETIS戰鬥系統模擬機展示、海軍Center A&C現地會勘、「海軍高酬載多軸飛行器」需求第二次研討會等。上述文件顯示2015到2017年「新一代飛彈巡防艦」初期作業期間,曾向義大利SELEXES、法國海軍集團等歐洲重要艦載戰系、雷達廠商探詢過規格資訊及當今技術,進而修改原本「震海計畫」關於戰系以及雷達的指標要求。
2021年12月29日,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審議2022年國防預算時,時任中華民國海軍參謀長蔣正國表示,新巡防艦案仍在評估並未取消,構型也尚未確定,但部分科研案項目需要時間及部分裝備需要再行確認,約2022年時能定案。部分立法委員關切的雷達戰系,蔣正國表示相位陣列雷達科研案大概是十年前啟動,當時的技術只能研發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指中山科學研究院,中山科學研究院直到約2010年代後期方推出小型的海鷹眼主動相位陣列雷達原型(旋轉天線);戰系依「整體獲得規劃書」使用被動相位陣列雷達(PESA)),日後海軍希望改用主動相位陣列雷達(AESA),惟中華民國海軍似未與主要負責的中山科學研究院再行商議結果,並逕自變更規格進行後續作業,而歷次質詢中雙方多半各說各話無明確交集共識。
大艦變小艦
2021年12月31日網路媒體「上報」指出海軍目前找了世界各地共五家國防廠商企業提出戰鬥系統的規格與需求,但只有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有給予回覆,並且提出有效的建議以及技術,主要是洛馬公司所研發的AN/SPY-7主動式相列雷達系統採取開放式架構,能夠搭載世界各國巡防艦等級所需要的戰鬥系統以及主動式相位陣列雷達,台灣可以依照自己的武器裝備與AN/SPY-7主動式相列雷達系統進行整合,因涉及成本估算及輸出許可申請等因素,裝備報價及籌獲期程必須由得標的主合約商船廠,正式出具需求信函,才能啟動內部流程,時間至少90天以上,無法在5月以前完成。雖趕不上預算流程,但洛馬公司持續與海軍聯繫,而台灣海軍如何與AN/SPY-7雷達系統進行整合,目前海軍已就其進行成本、效能與風險的評估後,才能評估出我方所需求的AN/SPY-7雷達系統,同時已探詢美方輸出的可能性,目前本案因裝艦雷達系統尚未確認,建造與服役時程仍不明朗,而中華民國海軍提出有意先行建造8艘2,000噸輕型巡防艦以汰換部分老舊過時急需汰換艦艇。
2022年8月31日所公佈之「中華民國112年度國防部預算案」中,確定全案由輕型巡防艦取代,「新一代飛彈巡防艦」(三面固定式陣列雷達),在預算金額245億4,900萬元、科目與執行期程不變下,將「新一代飛彈巡防艦」降級為1,500至2,000噸級「輕型巡防艦」(使用旋轉式雷達,艦種對應護衛艦),因應海軍戰力空隙需求
2022年10月12日立法院國防外交委員會邀請國防部長邱國正、國安局長陳明通做專案報告、備詢海軍時表示,海軍還是有籌獲一級作戰艦的需求,但還在規劃當中,噸位也將有改變,已不會執著於4,500噸的噸位,並會以「國防自主」為主,也不排除向國外尋求新型一級艦的購入需求。[8]。
參考文獻
- . [2017-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9).
- (PDF). 國防部海軍司令部. 2016-06-20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7-01-04) (中文(臺灣)).
- . [2018-05-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24).
- . [2019-05-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01).
- . 自由時報電子報. [2020-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04).
- 朱明. . 上報 (世代傳媒). 2022-08-31 [2022-08-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9-03).
- 朱明. . 上報. 2020-12 [2021-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中文).
- 新國防預算案 蔡適應:海軍震海案由新建二級艦取代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聯合新聞網[20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