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是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海軍於台灣建立的燃料廠。主廠位於高雄州高雄市(今高雄市),另建有二支廠,分別是位於新竹州新竹市(今新竹市)的新竹支廠,以及位於台中州大甲郡清水街(今臺中市清水區)的新高支廠[1]:250。本廠為日本海軍省軍需局為因應二戰期間日本燃料需求而興建的六座燃料廠之一[1]:249,以高雄本部為精製部、新竹支廠為合成部、新高支廠為化成部[2]:171,生產產品有多種汽油、輕重油、潤滑油、異辛烷,以及其所需原料等[2]:198-251。
1944年10月美軍發動對台空襲時,第六燃料廠成為轟炸目標[1]:266-269;戰後由中國石油公司接收相關設備,其中高雄總廠改為「高雄煉油廠」持續生產民生燃油與石化工業原料[1]:275。目前位於高雄市楠梓區的中油宏南宏毅宿舍群和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丁種官舍,以及位於新竹市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存建築群皆為中華民國文化資產[3][4][5]。
歷史
興建
1940年日本海軍省軍需局第出《第五軍備計畫》,規劃建立新的燃料廠,以應付二戰日益膨脹的燃料需求;1941年4月發佈的《海軍燃料廠令改正》中,正式確定六座燃料廠,前四座位於日本本土、第五燃料廠位於朝鮮半島的平壤,而第六燃料廠位於高雄[1]:249。
1942年4月,日本海軍成立「台灣海軍燃料廠建設委員會」,廠長為海軍少將別府良三。廠長與建廠委員皆由四日市第二燃料廠的人員兼任,因此第六燃料廠的建廠模式大多依據二燃廠模式進行[1]:249。
建廠過程中,也同步開始召募臺灣本地的儲備員工。募集人員要求國民學校以上學力,經體檢、測驗與口試,通過者進入工員養成所培訓[1]:258。
各廠生產運作
第六海軍燃料廠正式運作後分為六個部門:總務部、會計部、醫務部、精製部、合成部、化成部。另在東京設有一派駐所(東京出張所)。六個部分中總務部、會計部、醫務部均設於高雄本部;而三個生產作業部門中,精製部也設於高雄本部、合成部設於新竹支廠、化成部設於新高支廠[2]:171。
精製部
依據1942年7月的計畫,精製部的設備可製造異辛烷、航空汽油、潤滑油,以及提高汽油辛烷值。分為兩期進行,第一期工程於1944年5月5日開始運作,以生產航空汽油、潤滑油的裝置和原油蒸餾熱分解裝置為主,用於應付台灣、西南諸島、菲律賓和中國華中華南等地作戰所需;第二期工程則接續進行,補上接觸分解裝置、第二原油蒸餾熱分解裝置、合成潤滑內儲設備及其附帶設備[2]:198。
到1945年8月中以前,精製部的產品計有航空汽油、普通汽油、石油、輕油、重油、航空潤滑油、普通潤滑油、潤滑脂與醚化酒精[2]:215。
相關文化資產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部分建物設施已被指定為文化資產加以保存,與之相關的文化資產有: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丁種官舍(直轄市定古蹟)與中油宏南宏毅宿舍群(文化景觀)、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存建築群(歷史建築)
中油宏南宏毅宿舍群位於高雄市楠梓區,原為六燃廠附屬眷舍,2015年8月被登錄為文化景觀[3]。而其中位於宏毅一路5巷2號及4號的建築則於2014年7月29日先登錄為直轄市定古蹟,命名為「日本第六海軍燃料廠丁種官舍」[4]。
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煉油廠遺存建築群則位於新竹市,包括燃料廠房、大油槽、大廠房等建物,2014年8月登錄為歷史建築[5]。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 新竹市文化局 文獻室 (第六海軍燃料廠廠史, 日文原版,駐新竹日本海軍第一艦隊司令部 大內一三軍官,新竹市文化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