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际穿越

》(英語:是一部2014年上映的科幻電影,由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和監製,馬修·麥康納安妮·海瑟薇潔西卡·崔絲坦麥可·肯恩主演。電影以全球饥荒为背景,講述了一队宇航员通過穿越蟲洞為人類尋找新家園的冒險故事[5]

星際效應
電影海報
基本资料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监制
编剧
主演
配乐漢斯·季默
摄影霍伊特·范·霍特玛
李·史密斯
制片商
  • 先兆暈厥電影公司
  • 蓮達·奧布斯特
  • 傳奇電影公司
片长169分鐘[1][2]
产地 美國
英國
语言英語
上映及发行
上映日期
  • 2014年11月5日 (2014-11-05)(美国)
  • 2014年11月6日 (2014-11-06)(香港、新加坡)
  • 2014年11月7日 (2014-11-07)(臺灣)
  • 2014年11月12日 (2014-11-12)(中國大陸[3]
  • 2020年8月2日 (2020-08-02)(中国重映)
发行商派拉蒙影业(北美)
華納兄弟(海外)
预算1.65億美元
票房7.31億美元[4]
各地片名
中国大陆
香港
臺灣
新加坡

本片剧本最初来源于克里斯托弗·諾蘭的弟弟乔纳森·諾蘭,之后由两人共同撰写。加州理工学院理论物理学家基普·索恩为本片提供最初构想和研究理论,担任科学顾问、执行制片人。本片最初由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但随后因公司迁离被迫放棄執導,克里斯托弗·諾蘭成为导演[6]。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使用IMAX70毫米膠卷Panavision变形格式35毫米电影膠卷拍摄本片。汉斯·季默为本片配乐。華納兄弟派拉蒙影业傳奇影业公司共同為本片投資,其中派拉蒙负责北美发行,华纳负责海外发行[7]。主要摄影于2013年底开始,取景地包括加拿大艾伯塔省冰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本片广泛运用縮微模型进行拍摄,并由DNEG公司制作额外的视觉效果[8][9]

2014年10月26日本片在洛杉磯首映,11月7日由派拉蒙公司於北美地區发行,全球票房超6.81亿美元(加上重映共7.31亿美元)。其因視覺效果、较高的科学准确性和对理论天体物理学的描绘等而广受赞誉,获得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五项提名以及最佳視覺效果獎[10]

劇情

2067年,地球上的農作物因为氣候轉變及枯萎病而失收,前美國太空總署工程師和太空梭駕駛員庫珀(Cooper)被迫成為農民以協助解決糧食危機。庫珀的10歲女兒墨菲(Murphy)發現其房間的書架上的書本無故掉到地上,認為這是灵异现象。不久後,一場沙塵暴在墨菲的房間中留下二進制座標,二人驅車到達坐標位置後發現那是北美空防司令部,现已成為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的秘密基地。

基地負責人布蘭德教授(Dr. Brand)向庫珀透露土星附近出現了蟲洞,認為外星智慧有意協助人類前往遙遠星系移居。總署在約十年前已派遣了十二名科學家穿越該蟲洞,各自降落在多個被認為有居住可能性的行星上[11],傳送回來的資料顯示其中一個以黑洞「巨人(Gargantua)」為中心的行星系統有三顆星球可能適合殖民。行星以降落的科學家名字命名:米勒(Miller)、埃德蒙斯(Edmunds)和曼恩(Mann)。庫珀答允布蘭德教授的要求,擔任太空船永恆號(Endurance)的駕駛員前往執行拉撒路計畫(Lazarus mission):A計劃為確認星球適合人類居住後,透過布蘭德教授的重力方程式協助地球人前往殖民;B計劃為帶著多個人類胚胎殖民外星,留在地球的人類則會滅絕。墨菲因擔心庫珀一去不回而深感憤怒。庫珀在沒有向二人道別下離開,與布蘭德教授的女兒艾蜜莉亞(Amelia)、物理學家羅密利(Romilly)、地質學家道爾(Doyle)和兩個機械人塔斯(TARS)與凱斯(CASE)前往太空登上永恆號啟程。

眾人先到達米勒星;「巨人」的龐大引力造成的引力時間膨脹使米勒星的一小時約為地球的七年。但眾人漏算了前幾年收到來自米勒的數據以此星球的時間而言其實是幾小時前,因此除羅密利與塔斯外一眾成員乘坐飛艇漫遊者號(Ranger)降落星球後,才發現地表只有一片汪洋且經常出現巨型海嘯,其海嘯的來襲使道爾喪生和延誤了回程。眾人返回永恆號後發現對羅密利而言已過了23年。

眾人認為至今只能選擇前往餘下兩個星球的其中一個,經過一番爭辯後決定前往曼恩星。此時墨菲已是庫珀離開地球的年齡,加入了美國太空總署協助布蘭德教授解開拯救地球人所需要的重力方程式,但教授在健康惡化彌留之際向墨菲承認A計劃不可能實現。另一方面,科學家曼恩被眾人從人工睡眠中喚醒後表示方程式因缺乏黑洞引力奇點的數據而無法完成,因此永恒號的真正目的並非拯救地球人類。庫珀因此十分憤怒與懊悔,打算放棄計畫、回到地球尋找家人。在稍後的營地尋找任務中,曼恩破壞了庫珀的太空面罩並表示所有宜居數據均假,目的是希望太空總署能派人前來救他。曼恩遺下待死的庫珀後奪取漫遊者號前往永恆號,同時羅密利試圖從被曼恩拆解的機器人奇普(KIPP)中取得探測資料,觸動了詭雷引發爆炸身亡。艾蜜莉亞救回即將因吸入過多氨氣而窒息的庫珀,二人乘坐降落艇追趕曼恩。曼恩在與永恆號對接不全下打開氣閘,產生的失控減壓使他身亡和導致永恆號失控旋轉,庫珀成功對接永恆號使其穩定下來。

永恆號上的資源已不足以返回地球,因此二人駛向「巨人」,发射出塔斯讓它收集引力奇點的數據,在接收數據傳送回地球後以重力助推前往埃德蒙斯星實行B計劃。為減少永恆號質量讓艾蜜莉亞逃生,庫珀讓自己駕駛的漫遊者號於耗盡燃料後分離進入黑洞,但在漫遊者號被毀彈射逃生後,他發現自己身處一個非線性流動的第五維度超正方體;庫珀至此明瞭未來超越了時空、進化到較高文明的人類創造了四維超正方體和蟲洞以拯救過去的人類,也明白自己亦是兒時墨菲遇上的幽靈、引導自己參與拉撒路計畫。庫珀把塔斯取得的黑洞數據以引力波透過墨菲的手錶傳送給她;成人墨菲在回憶此事時終發現父親的訊息,完成了布蘭德教授的方程式使人類得以離開地球,前往環繞著土星運行的太空站居住。

四維超正方體空間在數據傳送完畢後關閉,庫珀被送離蟲洞回到土星,被土星宇宙殖民地人員救起。此時他已離開地球91年,理論上而言已是124歲。庫珀在太空站上與年老垂死的墨菲重逢,但墨菲不想让父親目睹女儿離世而讓他離開,並說服他前去尋找在埃德蒙斯星球上的艾蜜莉亞。最終庫珀與塔斯搭乘一艘次世代漫遊者號前往埃德蒙斯星。[12]

演员

Matthew McConaughey
Anne Hathaway
馬修·麥康納(左)與安妮·海瑟薇(右)在電影中分別飾演庫珀和艾蜜莉亞·布蘭德博士。

製作

职员

  • 克里斯托弗·诺兰 - 導演、製作人、編劇。
  • 強納森·諾蘭 - 編劇。
  • 愛瑪·湯瑪斯 - 製作人。
  • 琳達·奧布斯特 - 製作人。
  • 霍伊特·范·霍特瑪 - 攝影師。
  • 奈森.克洛利 - 場景設計師。
  • 瑪麗·索弗瑞斯 - 服裝設計師。
  • 李·史密斯 - 剪辑。
  • 漢斯·森瑪 - 配樂。
  • 保羅·富蘭克林 - 視覺特效總監。
  • 基普·索恩 - 理論物理學家、顧問、執行製片人。

發展與融資

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以非常规的电影叙述结构和特效而闻名

電影概念最初是由電影製片人琳達·奧布斯特及理論物理學家基普·索恩构想,二人早在1997年電影《超時空接觸》中已經合作[9][19]。他們基於索恩有关虫洞理论的科研工作,构思出一个關於「人類突然接觸到宇宙中最奇異的事情」的故事,並引起史提芬·史匹堡執導的興趣[20]。電影於2006年6月開始籌备,當時史匹堡和派拉蒙影業宣布,将會根据奧布斯特與索恩的想法來拍摄一部科幻電影。[21][22]。2007年3月,強納森·諾蘭應邀撰寫劇本[23]

由於史匹堡於2009年把他的製片公司夢工場從派拉蒙移至華特迪士尼影業集團旗下,派拉蒙需要為本片另尋導演。乔纳森·诺兰推荐他的哥哥克里斯托弗·诺兰担任导演,后者于2012年加入了该项目。之后,克里斯托弗·诺兰與当时担任执行制片人的索恩會面,并相討故事剧本。2013年1月,派拉蒙與華納兄弟宣布克里斯托弗·諾蘭有意向擔任導演[7] 。克里斯托弗·诺兰也表示其正在将自己的故事構想和乔纳森的劇本合并在一起,计划描绘“几个英雄宇航员星际航行的故事,前往我们科学理解的最遥远边界”[24]。同年3月,克里斯托弗·路蘭確認將執導《星際效應》,电影將會在他的製作公司先厥電影公司與奧布斯特的琳達·奧布斯特製作公司旗下製作[25]。《好莱坞报道》在映前称,克里斯托弗·路蘭的片酬為電影总收入的20%,估計为2000万美元[26]。為了研究電影的拍攝,路蘭还參觀了美國太空總署太空探索技术公司[27]

雖然派拉蒙和華納兄弟平常是競爭對手,但華納兄弟主动向派拉蒙請求入股《星際穿越》。作為條件,華納兄弟讓派拉蒙共同資助十三號星期五系列電影的下一部電影以及某「A級」项目,并允许其持有《南方公園》電影版的部分股份。[28]2013年8月,傳奇電影公司跟華納兄弟達成協議,提供全片約25%的資金。據報導,傳奇電影同意放棄《蝙蝠俠對超人:正義曙光》的融資計劃,以換取《星際效應》的股份[29]

编剧与選角

1935年4月中旬發生於美國德州北部的一場沙塵暴,為1930年代北美黑色風暴事件的一部分。以此為主題的紀錄片《黑色風暴》為後來電影的場景設定提供了題材

為了了解其科學层面,強納森在寫劇本期間曾到加州理工學院学习相對論[30],并从一些末日題材的科幻電影中汲取靈感,如《太空奇兵·威E》(2008)及《阿凡達》(2009)。《娛樂周刊》評論指:「他把內容設定在一個被枯萎病蹂躪的反烏托邦未來社會,但頑強的民族都不屈服於絕望。[31]」基斯杜化·路蘭曾考虑过其他科幻题材劇本,但最后決定採用《星際效應》的劇本,从喬納森和索恩提出的大量想法中进行了筛选[32][27]。克里斯托弗·诺兰保留了乔纳森的剧本中关于未來地球資源枯竭的背景设定,這個靈感源自美國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期間的发生的黑色風暴事件,但其对剧本其余部分进行了修改,变更為一隊人進入太空。在观看2012年的紀錄片《黑色風暴》后,克里斯托弗·诺兰聯絡該電影的導演肯·伯恩斯及製片人戴頓·鄧肯(Dayton Duncan),请求在《星際效應》里使用该纪录片中的一些采访片段[33]

克里斯托弗·诺兰认为主角应是“观众可以感同身受的普通人”,寻求能实现这一期待的演员。在看过2012年电影《泥土》的早期剪辑版后,他对主演马修·麦康纳产生了兴趣[34],并在麦康纳正在拍摄电影《無間警探》時前去拜訪[35]。女演員安妮·海瑟薇則在受邀到諾蘭家中時阅读了电影的剧本[36]。2013年4月,這兩名演員被选定为電影的主演[37]潔西卡·崔絲坦則是在拍另一部電影《茱莉小姐》時受邀出演墨菲[36]。剧组原计划邀请印度演员伊凡·卡漢饰演曼恩博士,但他因日程安排冲突而拒绝[38]马特·达蒙于2013年8月下旬被选定飾演曼恩,并在冰岛完成了他的戏份拍摄[39]

取景和拍摄

本片攝影師本是克里斯多福·諾蘭長期合作的瓦利·費思特,但由於他當時正忙於執導其處女作《全面進化》,故改由霍伊特·范·霍特瑪為電影攝影,他使用35毫米电影膠卷Panavision变形格式)及IMAX70毫米膠卷拍摄本片[40]。本片比诺兰之前的任何一部电影都更常使用IMAX摄影机,大约有70分鐘的IMAX鏡頭。为了尽量减少计算机生成图像(CGI)的使用,电影拍摄时建造了不少实景和模型,而且有时会让投影仪在演员身后显示制作好的效果,而不是让演员在绿幕前表演。[41]

冰岛的斯维纳山冰川是本片的取景地之一

电影的主要拍摄计划持续四个月,2013年8月6日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开拍。[42]对于玉米地场景,场景设计师内森·克劳利(Nathan Crowley)在当地种植了500英亩(200公顷)的玉米[43]。涉及沙尘暴的场景在艾伯塔省麦克劳德堡拍摄,巨大的尘埃云是在现场使用大型风扇将纤维素基合成尘埃吹到空中产生的[44]。该省的拍摄一直持续到2013年9月9日,除130名工作人员外,还涉及数百名临时演员,其中大多数是当地人[45]

拍摄接着在冰岛进行,其被选为两颗外星行星的取景地,其中一颗被冰覆盖,另一颗被水覆盖。拍攝地點主要在斯维纳山冰川和克劳斯图尔镇一帶,工作人员运来重约10,000磅(4,500公斤)的飞船模型。劇組在冰島拍摄了两个星期[40],期间大约有350人(包括130名当地人)参与了这部电影的拍摄。[46][47]随后,摄制组在美国洛杉矶拍摄了54天。拍摄地点包括威斯汀文德酒店、洛杉矶会展中心卡尔弗城索尼影业摄影棚和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塔迪纳的私人住宅[48]。主要拍摄于2013年12月结束,制作的花费为1.65亿美元,比预算相比少了约1000万美元[41]

道具和场景设计

永恒号航天器外观

本片中出现有三艘航天器——永恒号(Endurance)、徘徊者号(Ranger)和着陆器(Lander),母船永恒号是一个圆形结构,由12个太空舱组成,与时钟形状相似。场景设计师内森·克劳利表示,永恒号是基于国际空间站设计的。徘徊者号的功能类似于航天飞机的功能,能够进入和离开行星大气层。而着陆器将太空舱运送到行星表面,克劳利将其比作“一架重型俄罗斯直升机”。[9]

飞船都是3D打印和人工建造的微缩模型,而不是使用计算机生成图像(CGI)制作的,其尺寸巨大以实现更好的效果,以至于获得了工作人员“maxatures”的绰号。其中永恒号的外景微缩模型按1/15比例建造,长达7.6米(25英尺);而徘徊者号和着陆器则按照1/5的比例,分别长14米(46英尺)和15米(49英尺)。飞船内部环境则仿照现实航天器1:1还原,进行了精细的设计和人工雕刻,同时融合实用主义美学。诺兰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整合现有的航空航天部件,使演员们接触的所有东西都能交互和工作,并保持一切接地气。”[49]

本片中包含两个机器人CASE和TARS,以及一个被拆除的机器人KIPP。诺兰希望避免将机器人拟人化,选择了1.5米(4.9英尺)的四边形设计,其各关节部分的动作都能通过液压系统控制。比尔·欧文为TARS配音并进行物理操控,喬許·史都華为CASE配音[9]。另外,片尾人类空间栖息地类似于奥尼尔圆柱体,是物理学家傑瑞德·K·歐尼爾于1976年提出的理论模型[50]

视觉效果

参与《盗梦空间》制作的视觉效果公司DNEG再次为《星际穿越》制作视效。根据视觉效果总监保罗·富兰克林(Paul Franklin)的说法,电影中的特效数量并不比诺兰先前的电影多多少。本片包含850个视觉效果镜头,其中150个镜头是使用数字投影仪直接拍摄的,另外700个镜头是在后期制作中创建的。另外,有150个镜头使用了微缩模型,620个镜头以IMAX格式呈现,其余则是变形格式的。[51]

音效

格雷格·兰德克加里·瑞佐是本片的音频工程师,负责混音,而音效剪辑师理查德·金则负责监督整个过程。克里斯托弗·诺兰试图混合声音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影院的设备,并密切关注混音的设计,例如宇航员用手套按下按钮的声音[52]。官方網站称本片“声音经过特殊混合,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主声道和低音声道中低端频率的功率[53]。诺兰故意让一些对话看起来被环境噪音或音乐淹没,导致一些影院张贴告示,强调这种效果是影片本身具有的的,而不是他们设备的故障[54]

配乐

继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和《盗梦空间》后,汉斯·季默再次为《星际穿越》配乐。其和诺兰后来决定选择伦敦圣殿教堂的管风琴作为主要乐器。诺兰和季默为本片进行了45次配乐商讨,是《盗梦空间》次数的三倍[55]。电影原声带于2014年11月18日发行。

科学指导

理论物理学家、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Kip Thorne)擔任本片科學顧問

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基普·索恩擔任本片科學顧問,確保电影中的概念盡可能地正确,并进行有根据的猜测。於早期製作中,索恩立下了两条原則:一为不能違反現有物理定律,二为一切设想均須有科學根據,而非只是編劇的想像。導演諾蘭接受這個原則,前提是不影響電影製作。索恩曾一度花費兩星期時間,说服諾蘭放棄让角色进行超光速旅行的想法。索恩表示,影片中他最难以接受的是角色到訪的一個拥有冰雲層的星球,这些结构超出了冰能够支撑的物理强度,不过除此以外影片都很好地遵循了物理定律[56][57]

虫洞和黑洞

米勒行星围绕卡冈图雅黑洞的轨道运行

在設計蟲洞和巨型旋轉黑洞時,索恩與視覺效果總監和三十名電腦特技人員合作,向特技人員提供理論方程式,由他們按方程式編寫新的電腦特效軟件以创造出精确的符合引力透镜效应的模拟场景[58]。索恩表示他們“討論了如何描繪蟲洞和黑洞,計算了容許光線穿過蟲洞和圍繞黑洞的方程式,因此觀眾看見的都是基於愛因斯坦相對論方程式”[59]。他也说明电影中的黑洞“低温——大约是太阳表面的温度”,其吸积盘虽能够发出可观的光,但没有足够的伽马辐射X射线来威胁附近的宇航员和行星[60]

诺兰最初担心,观众可能无法从视觉上理解依照科学理论描述的黑洞,比如添加多普勒效应后场景会出现不对称的蓝色黑洞。他因此要求特效团队改变黑洞外观,导致电影成品中黑洞的视觉效果没有考虑到多普勒效应,与现实中不同[61]。诺兰之后发现,若保持摄影机视角一致,完成的效果是可以被理解的。[62]

评价

专业影评

爛番茄网站收集到的308篇评论中,有219條正面評價、89條負面,電影的“新鮮度”为71%,觀眾支持度85%,平均分數為7(最高10)。該網站共識写道:「《星際效應》驚心動魄、令人深思,且在觀影視覺上是部绚烂的電影,這都是來自於导演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期望,即使电影的知识范围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他的掌握」[63]Metacritic的46篇评论中,有35條評論為正面、10條褒贬不一、1條負面,得分为74(滿分100),标明“总体好评”[64]中国大陆知名电影评价网站豆瓣电影基于190多万条评价给本片打出9.4分(10.0满分)[65]

洛杉磯時報》报道说:“電影評論家大多認為《星際效應》是一個有娛樂性、情感丰富和發人深省的科幻傳奇故事,縱使它有时會有些沉悶和感傷。[66]”《综艺》首席影评人斯科特·芬达斯(Scott Foundas)表示本片“在视觉和概念上与诺兰迄今为止所做的一样好,且比其以前的电影更有个人的特色”[67]。《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总结说:“《星际穿越》探讨了科学与信仰、人文之间的关系,并说明了这些领域之间真正的共生关系”[68]Time Out London的戴夫·卡尔霍恩 (Dave Calhoun) 给这部电影打了五颗星的最高分,称它“是一个大胆、美丽的宇宙冒险故事,带有一丝超现实和梦幻般的气息”[69]。《芝加哥太阳报》的理查德·罗珀(Richard Roeper)给这部电影打了四颗星,并写道:“这是我看过的最美丽的电影之一。就它的视觉效果而言,以及它关于我们都知道但无法用科学术语衡量的一件事——爱”[70]。《卫报》的亨利·巴恩斯(Henry Barnes)对电影持批判的态度,称其为“一个光荣的奇观,但有点戏剧性,幽默的闪光太少了”[71]。而《福布斯》的斯科特·门德尔森将本片列为2014年最令人失望的电影之一,并指出这部电影“缺乏流畅性,高潮后失去活力,混音笨拙,角色单薄”[72]

科学性争议

Mashable評論員Christina Warren指出黑洞的吸積盤並不合乎科學:其釋出之高能量X射線本應燒毀了太空船和船員[73]。另外劇中沒有明確提及該吸積盤由甚麼組成,釋出的光線顏色也本應因為多普勒效應而有所不同[74]。天文学家菲尔·普莱特(Phil Plait)反对在电影中的巨人黑洞附近放置米勒行星,天体物理学家罗伯托·特罗塔(Roberto Trotta)也在《卫报》上写道“在黑洞附近根本没有行星可以拥有这样的引力以降落在地表”[75]。中國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的王斌教授表示“接近黑洞,就会被黑洞的潮汐力撕得粉碎,任何东西都不例外。男女主角在靠近黑洞的行星上,这个靠近的概念是多远的距离?就算靠近黑洞到可以感受到黑洞的作用,一旦越过视界,你也就无法再返回。”[76]

而本片科学顾问基普·索恩根据自己的著作《星际穿越的科学》回应说“旋转黑洞周围的条件是不同的,比如巨人,其处于非常静止的状态,X射线的发射足够适中”[60]。而且由於黑洞體積巨大,質量相對極小的人類得以進入事件視界不会發生麵條化現象[77]。根据Space.com的说法,电影对虫洞外观的描述在科学上是正确的,它并非二維空間的洞穴,而是三維空間的球體[78]。理论物理学家Michio Kaku称赞这部电影的科学准确性,并表示其“可以为未来几年的科幻电影设定黄金标准”[79]

发行和反响

北美

《星際效應》只有在某些限定地區提前上映。其中美國和加拿大影院選擇在11月4日下午8:00上映,這與2014年美國參議院選舉同期推出[80]。影片1.35萬美元的票房榮登次日週三的首位(其中包括週二晚上的總值),249間影院(其中有42間是觀賞IMAX銀幕)中IMAX版佔公司總毛利的62%[81]。有240間影院播放35mm、70mm和IMAX70mm的電影格式[82]。這部電影在週四深夜賺了350萬,週二至週四的特映共計490萬美元[83][84][85]

美国首周周末票房4700万美元,仅次于迪士尼动画片《大英雄天团》,其中IMAX银幕产出1340万,超过票房的25%,也超越了《饥饿游戏2:星火燎原》的1260万。次周末票房2919万位列第三,第三周末票房1510万位列第三,第四周末票房1580万票房第四,四周累计票房1.47亿美元[86]

國際

本片於11月5日在法國比利時發行,在這兩個地區的市場佔了50%的份額,成為前五名的電影之一。在26日首次亮相在法國,來自750個银幕的放映就獲得了74萬3000美元[87][88][89]。這部電影於11月6日主要發行在超過35個国家,如俄羅斯澳大利亞巴西,並獲得了870萬美元總額。最高的首映票房是來自於韓國的480萬美元(1090個银幕,最終觀影人次為10,275,484人次)[90][91]

中国大陆方面,首周5天收获2.69亿人民币,位列国内票房第一;次周收获2.58亿人民币,蝉联冠军;第三周票房1.47亿实现三连冠;第四周入账6070万列第四位;最终票房为7.55億人民币[92]。2020年8月2日,本片在中国大陆地区重映,首周1日票房达到3566万人民币,成为当日票房冠军[93];而重映后4天电影总票房则达到8亿人民币。[94]

香港方面,首周四天收1163万港币列榜首,第二周和第三周分别以1544万和1001万蝉联冠军。最終票房5178萬港幣[95]

台灣方面,首週三天票房為新台幣5100萬元[96];次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1.27億元[97];第三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1.81億元[98];第四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2.2億元[99];第五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2.48億元[100];第六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2.72億元[101];第七週票房累計至新台幣2.8億元[102];最終全台票房為新台幣2.86億元[103]

上一届:
香港2014年香港一週票房冠軍
第44 - 46周
下一届:
飢餓遊戲:自由幻夢Ⅰ
上一届:
控制
臺灣地區2014年台北週末票房冠軍
第45 - 46週
第49週
下一届:
飢餓遊戲:自由幻夢Ⅰ
上一届:
忍者神龟
中国2014年中国大陆一周票房冠軍
第46 - 48周
下一届:
匆匆那年
上一届:
多力特的奇幻冒險
中国2020年中国内地一周票房冠军
第31週
下一届: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榮譽

榮譽
獎項/影展 類別 得獎人 結果
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10] 最佳配樂 漢斯·齊默 提名
最佳音效剪辑 理查德·金 提名
最佳音效 加里·里佐 格雷格·兰达克 马克·温加滕 提名
最佳艺术指导 内森·克劳利 加里·费蒂斯 提名
最佳视觉效果 安德魯·洛克利, 伊恩·亨特, 保羅·富蘭克林, 史考特費雪 獲獎
第68届英国电影学院奖[104][105] 最佳原创音乐 漢斯·齊默 提名
最佳摄影 霍伊特·范·霍伊特马 提名
最佳艺术指导 内森·克劳利 加里·费蒂斯 提名
最佳视觉特效 保罗·富兰克林 斯科特·费舍尔 安德鲁·洛克利 獲獎
2014美國電影學會獎[106] 年度十佳電影 愛瑪·湯瑪斯, 克里斯多福·諾蘭, 蓮達·奧布斯特 獲獎
芝加哥影評人協會[107] 最佳導演 克里斯多福·諾蘭 提名
最佳美術指導/製作設計 内森·克劳利 加里·费蒂斯 提名
最佳攝影 霍伊特·范·霍特瑪 提名
最佳原創配樂 漢斯·齊默 提名
金球獎[108] 最佳原創配樂 漢斯·齊默 提名
聖地亞哥影評人協會[109] 最佳攝影 霍伊特·范·霍特瑪 提名
最佳製作設計 納森·克勞利 提名
衛星獎[110] 最佳攝影 霍伊特·范·霍特瑪 提名
最佳原創配樂 漢斯·齊默 提名
最佳視覺效果 安德魯·洛克利, 伊恩·亨特, 保羅·富蘭克林, 史考特費雪 提名
華盛頓特區影評人協會[111] 最佳美術指導 製作設計師:納森·克勞利, 佈景師:蓋瑞·弗帝斯 提名
最佳攝影 霍伊特·范·霍特瑪 提名
最佳剪輯 李·史密斯 提名
最佳原創配樂 漢斯·齊默 提名
最佳年輕演出 麥肯基·弗依 提名

參考資料

  1. . fandango.com. Fandango. [2012-10-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3).
  2. . British Board of Film Classification. 2012-10-20 [2012-1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3. . 网易. 2014-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0).
  4. . [2024-03-10].
  5. McNary, Dave. . Variety. August 13, 2013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7). Christopher Nolan has begun shooting his space travel project 'Interstellar' in Alberta, Canada, with Matthew McConaughey and Anne Hathaway starring.
  6. Ben Skipper.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Times. 2014-11-10 [2015-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英语).
  7. Sneider, Jonathan. . Variety. 2013-01-09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24).
  8. Jr, Mike Fleming. . Deadline. 2013-08-13 [2024-03-09] (美国英语).
  9. Jolin, Dan. . Empire. November 2014.
  10. . 2015-01-15 [2015-01-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0).
  11. . Interstellar wiki. 2013-11-09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3).
  12. John Nugent. . Empire. 2022-02-22 [2024-03-09].
  13. Fleming, Mike. . Deadline.com. 2013-03-28 [2014-0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7).
  14. O'Hara, Helen. . Empire. 2014-09-16 [2014-09-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7).
  15. . Nerdgeist. 2013-09-19 [201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22).
  16. Staff. . warnerbros.fr (Warner Bros. Pictures). 2014-08-12 [2014-09-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8) (法语).
  17. . Interstellar-movie. 2013-11-11 [2014-02-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9).
  18. Sneider, Jeff. . The Wrap (The Wrap News, Inc.). 2013-08-02 [2014-02-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18).
  19. . WIRED.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20. Fernandez, Jay A. . Los Angeles Times. 2007-03-28 [2014-05-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4).
  21. Fleming, Michael. . Variety. 2006-06-14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29).
  22. .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6).
  23. Fernandez, Jay. . Los Angeles Times. 2007-03-24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24. Fleming, Mike. . Deadline.com. 2013-01-10 [201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1).
  25. Hayden, Erik.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3-08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4).
  26. Staff.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0-02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6).
  27. . The Daily Beast. [2015-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07).
  28. Kit, Borys; Masters, Kim.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6-05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29. Siegel, Tatiana; Galloway, Stephe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8-14 [2014-10-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30. (Television production). Larry King Now. Ora TV. 事件发生在 3:48. 2014-04-15 [2014-05-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9).
  31. Jensen, Jeff. . Entertainment Weekly. 2014-10-16 [2014-10-16].
  32. Stephen Galloway.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5-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33. Rosenberg, Alyssa. . The Washington Post. 2014-11-06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8).
  34. McClintock, Pamela.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3-26 [2014-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2).
  35. Ebiri, Bilge. 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Vulture.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04).
  36. Itzkoff, Dave. 有限度免费查阅,超限则需付费订阅.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0-22 [2014-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4).
  37. Fleming, Mike. . Deadline.com. 2013-04-09 [2013-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8).
  38. Vyavahare, Renuka. . The Times of India. 2013-08-22 [2014-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2).
  39. . web.archive.org. 2013-11-14 [2024-03-09].
  40. Jagernauth, Kevin. . IndieWire. 2013-04-23 [2024-03-02] (美国英语).
  41. McClintock, Pamela.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03-26 [2024-03-02] (美国英语).
  42. Galloway, Tatiana Siegel,Stephen; Siegel, Tatiana; Galloway, Stephen.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3-08-14 [2024-03-02] (美国英语).
  43. . www.dotdashmeredith.com. [2024-03-02] (英语).
  44. McTighe, Frank; August 28 2013, MACLEOD GAZETTE EDITOR | Posted on. . Fort Macleod Gazette. [2024-03-02].
  45. ERIC VOLMERS, CALGARY HERALD. . calgaryherald. 2013-08-22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6).
  46. . News of Iceland. 2013-09-21 [2013-11-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04).
  47. . icelandreview. 2013-09-09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7).
  48. . Los Angeles Times. 2013-11-27 [2024-03-02] (美国英语).
  49. EmanuelLevy. . 2014-10-28 [2024-03-02] (英语).
  50. Nast, Condé. . British GQ. 2014-11-03 [2024-03-02] (英国英语).
  51. . Studio Daily. 2015-02-11 [2024-03-10] (英语).
  52. Hammond, Pete. . Deadline. 2014-03-26 [2024-03-10] (美国英语).
  53. . interstellarmovie.com. [2024-0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4).
  54. McClintock, Pamela.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1-13 [2024-03-10] (美国英语).
  55. Lubin, Gus. . Business Insider. [2024-03-02] (美国英语).
  56. .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6).
  57. . NPR.org. 2014-11-07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1).
  58. . Wired. 2014-10-23 [201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6).
  59. . /Film. 2014-10-01 [2014-1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5).
  60. . Inside Science. 2014-11-15 [2024-03-02] (英语).
  61. #author.fullName}. . New Scientist. [2024-03-02] (美国英语).
  62. . The Daily Mail. 2014-10-24 [2014-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25).
  63. . rottentomatoes.com. Rotten Tomatoes.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12).
  64. . metacritic.com. Metacritic. [2014-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4).
  65. . 豆瓣电影. [2024-03-02] (中文(中国大陆)).
  66. Gettell, Oliver. . Los Angeles Times. 2014-11-05 [2014-11-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8).
  67. Foundas, Scott. . Variety. 2014-10-27 [2024-03-10] (美国英语).
  68. Brooks, David. . The New York Times. 2014-11-21 [2024-03-02]. ISSN 0362-4331 (美国英语).
  69. Calhoun, Dave. . Time Out Worldwide. 2014-10-27 [2024-03-02] (英国英语).
  70. RICHARD ROEPER. . 芝加哥太阳报. 2014-11-04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71. Barnes, Henry. . The Guardian. 2014-10-28 [2024-03-02].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72. Mendelson, Scott. . Forbes. [2024-03-10] (英语).
  73. Christina Warren. . Mashable. 2014-11-08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1).
  74. . Sky & Telescope.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7).
  75. Trotta, Dr Roberto. . The Guardian. 2014-11-05 [2024-03-02]. ISSN 0261-3077 (英国英语).
  76. . 东方早报. 2014-11-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1).
  77. . TIME. 2014-11-07 [2024-03-02] (英语).
  78. . Space.com. [2014-11-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10).
  79. CHRISTINA WARREN. . mashable. 2014-11-08 [2024-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2-27).
  80. . Warner Bros.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16).
  81. Anita Busch. . Deadline.com.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6).
  82. Scott Mendelson. . Forbes.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83. Anita Busch. . Deadline.com. 2014-11-07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6).
  84. Scott Mendelson. . Forbes. 2014-11-07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85. Dave MacNary. . Variety. 2014-11-07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86. . 时光网. 2014-1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87. Brent Lang. . 'Variety.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88. Todd Cunningham. . The Wrap.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89. Jeremy Kay. . Screen Daily. 2014-11-06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7).
  90. . 영화진흥위원회. [2018-08-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06).
  91. Anita Busch. . Deadline.com. 2014-11-07 [2014-1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8).
  92. 《星際效應》電影介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貓眼票房
  93. 时隔6年后《星际穿越》首日票房再夺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Mtime时光网.2020-08-03.[2020-08-14].
  94. 诺兰《星际穿越》内地票房破8亿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Mtime时光网.2020-08-06.[2020-08-14].
  95. 2014年全年十大最賣座香港影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香港票房有限公司
  96. . 蘋果日報. 2014-11-14 [201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97. 林慧娟. . 蘋果日報. 2014-11-21 [201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2-14).
  98. . 蘋果日報. 2014-11-28 [201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99. . 蘋果日報. 2014-12-05 [201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100. . 蘋果日報. 2014-12-12 [201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101. . 蘋果日報. 2014-12-19 [201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102. . 蘋果日報. 2014-12-26 [2019-0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2).
  103. 封以恩. . 自由時報. 2014-12-26 [2017-04-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1).
  104. . The Guardian. 2015-01-09 [2015-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
  105. . 2015-02-08 [2015-02-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106. Kilday, Gregg. . The Hollywood Reporter. 2014-12-09 [2024-03-09] (美国英语).
  107. . web.archive.org. 2015-11-27 [2024-03-09].
  108. . RadioTimes.com. [2024-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
  109. . San Diego Film Critics Society. 2014-12-11 [2024-03-09] (美国英语).
  110. Pond, Steve. . TheWrap. 2014-12-01 [2024-03-09] (美国英语).
  111. Anderson, Erik. . AwardsWatch. 2014-12-07 [2024-03-09] (美国英语).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星际穿越
维基语录上的星际穿越语录
This article is issued from Wikipedia. The text is licen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 Attribution - Sharealike. Additional terms may apply for the media fi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