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劇
鄉土劇指描述鄉間、農村土地的戲劇,例如以種米、採茶、釀酒為背景的戲劇,也可以指擁有濃厚的當地風俗的戲劇。 早期鄉土風格只超過30萬觀看民眾盛行 到了2020年由于2019冠状病毒病的影響鄉土劇只剩下2萬觀看 加上年輕人沉迷偶像劇 觀看 鄉土風格就只能暫緩退流。
台灣
在臺灣,「鄉土劇」是早期台灣對所有以非國語(華語)發音戲劇的泛稱,後因眾多藝人及民眾認為「鄉土劇及本土劇」太過貶低,且大多劇組拍攝題材已經不是擁有濃厚風俗的題材了,因而現已改稱「台劇」,指在台灣本土拍攝、製作、故事場景發生在台灣的時裝劇,播出時間多半在週一至週五晚間的八點檔連續劇。
「台劇」捧紅眾多演員,像是以下知名台劇一哥一姐:陳昭榮、葉全真、王識賢、張鳳書、黃少祺、賈靜雯、陳冠霖、韓瑜、江宏恩、黃維德、謝承均、李燕、黃文星、霍正奇、方馨以外[1][2]
另有李政穎、江祖平、王瞳、柯叔元、曾莞婷、王振復、陳珮騏、傅子純、吳婉君、劉至翰、高宇蓁、蔡東威、蘇晏霈等藝人,因此「台劇」也有著一線藝人製造機的美稱[3][4][5][6]。
台語(台灣閩南語)
早年並不流行此種分類,普遍都以「台語連續劇」來稱呼;主要時段只限於晚間新聞之前七點至七點半的時段(早期台語劇以中視之作品居多),全劇都以台語發音,多半以描述窮困的市井小民們求生存,或鄉下人家富有人情味且相互扶持的故事為主。不過由於當時國民黨政府,實行語言政策所造成的不平等,使得此種類型戲劇不受電視台高層重視,而對其所撥入的製作費用有限,以致品質不佳,間接使台語戲劇蒙受歧視[7]。
1990年代初,臺灣社會逐漸解禁,由華視所拍攝的《愛》首先挑戰八點檔的藩籬(1992年2月6日至1992年4月29日播出續集《緣》,全劇共60集。),開啟數十年來臺灣電視史的語言禁忌,收視率大受好評,進而影響其它電視台也開始拍攝台語,或台語/華語雙聲類型的戲劇題材。譬如由台視於1988年播出的《悲歡歲月》,包含汪笨湖同名小說所改編的《草地狀元》與1992年由中視播出的《廈門新娘》等等。除此之外,還有1995年推出的《驚世媳婦》以及1996年5月6日所播出的《第一世家》。
後來更由於臺灣第四家無電視台——民視的成立和有線電視頻道的普及化(主要為三立台灣台與慈濟大愛電視的台語劇作品),臺灣電視圈生態大為扭轉。
進入2000年代,台語連續劇在民視、三立等台攝製的多部賣座劇帶動下,創造一種以當代家庭或企業的複雜糾紛為骨幹,加入部分黑社會情結,內容強調人情、利益衝突的劇種,在臺灣大眾文化中引起風潮,民視、三立台灣台八點檔連續劇收視率長年居戲劇類之冠。代表作包括:三立台灣台三部曲:《台灣阿誠》、《台灣霹靂火》、《台灣龍捲風》,及《金色摩天輪》、《天下第一味》、《天下父母心》、《家和萬事興》、《天下女人心》、《世間情》、《金家好媳婦》、《天之驕女》、《天道》等經典鄉土劇
民視代表作包括:《春天後母心》、《長男的媳婦》、《飛龍在天》、《意難忘》、《娘家》、《夜市人生》、《風水世家》、《龍飛鳳舞》、《春花望露》、《多情城市》、《市井豪門》等經典鄉土劇。
香港
鄉土劇在香港是描述民國時期農村生活奮鬥的辛苦、情愛故事等,大部分是農村、土地的故事配上鄉土情懷。 源於1980年,麗的電視(亞洲電視前身)動員全台資源拍攝蕭若元編寫的《大地恩情》三部曲系列,以清末農村為背景,由農村社會瓦解、清朝倒台、袁世凱稱帝、五四運動至直皖戰爭。 其他例子包括無綫電視的《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情濃大地》、《大醬園》;亞洲電視的《我來自潮州》、《我來自廣州》
參考資料
- . [2020-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06).
- .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 . [2020-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6).
- .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5).
- . [2020-02-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9).
- 還記得她們嗎?本土劇女神消失 不接八點檔近況曝光 NOWnews - 娛樂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 - 記者薛羽彤 / 綜合報導 -2020-01-29 11:30:50
- 2011年7月26日JET綜合台《新聞挖挖哇》-看不完的鄉土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