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义琰
生平
早期经历
李义琰出自陇西李氏四房之一的姑臧房,是常州刺史李玄道族孙,唐朝癭陶县县令李玄德之子。先祖从陇西迁徙道崤山以东。李义琰少年时即中进士,补太原尉,在名将并州都督李勣帐下效力。由于李勣功勋卓著,他的其他部将害怕他,不敢和他争论,但李义琰不怕,当廷与李勣争辩,并得到了李勣的尊敬。[1][2][4]
唐高宗年间
李义琰曾出使高丽,高丽王据榻召见,李义琰不拜,说:“我是天子使者,可以当小国之君,奈何傲慢地见我?”高丽王词穷,为之加礼。后来李义琰的从祖弟监察御史李义琛出使,高丽王也坐着召之,李义琛匍匐拜伏。时人由是看出他们兄弟的优劣。[2]
唐高宗麟德年间(664年 - 665年),李义琰任白水令,被认为是能吏,后被提拔为司刑员外郎,再任中書侍郎。上元二年(675年)三月,高宗为慢性病(可能是高血压)所苦,想让强势的武皇后(即后来的武则天)摄政,宰相郝处俊坚决反对,李义琰也说:“郝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宜听之。”最终高宗放弃了这一想法。[5][6][7]李义琰身长八尺,博学多识,高宗每有顾问,言皆切直。[1][2]
上元三年(676年)四月,李义琰被授同中書門下三品,为实质宰相。[8][9]仪凤二年(677年)三月,他又兼太子右庶子,辅佐太子李贤。仪凤年间,官号复旧,又敕李义琰与左仆射刘仁轨、右仆射戴至德、侍中张文瓘、中书令李敬玄、右庶子郝处俊、黄门侍郎来恒、左庶子高智周、吏部侍郎裴行俭、马载、兵部侍郎萧德昭、裴炎、工部侍郎李义琛、刑部侍郎张楚、金部郎中卢律师等,删缉格式,于仪凤二年二月九日撰定奏上,[10]即《永徽留本司格后》。[11]永隆元年(680年)八月,李贤得罪武后,被控谋反并被废黜,他的同党宰相張大安也被贬官,但高宗赦免了其余的太子属官,改让他们辅佐新太子李哲。宰相薛元超等都为此手舞足蹈,但李义琰却不以为然,反而自责失职导致李贤倒台并哭泣,人们因此赞扬他。[1][2][7]
李义琰家没有中卧室,弟弟岐州司功參軍李义琎得知后就买了木材给他。后来李义琎来到京城,发现哥哥并未用他送的木头造卧室,于是向哥哥问究竟。李义琰说:“我自认为做宰相不够资格,如果我再造一间华美的卧室,会带来灾祸的,这哪里是爱我呢?”李义琎说:“当了县丞廷尉级小官的人尚且想建新房,哥哥你如今荣耀而有权,为什么要住在小屋里,让下属们蒙羞呢?”李义琰答:“不是这样的。很难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好运也不会再来。我现在是荣耀的官员,如果扩建府邸,除非我的品德已经完美了,否则便会自招灾祸。我不是不想要一间新卧室,是怕带来灾祸啊。”最后他一直没建新卧室,一次雨后,这些木材都腐烂了,李义琰将其丢弃。[1][2]
永淳年间,李义琰为中书侍郎。弘道元年(683年)三月,李义琰改葬父母,让舅舅迁旧墓。唐高宗闻讯,大怒:“李义琰只因荣耀了,就欺凌舅舅,这种人不能用来秉政!”李义琰闻知,感到不安,自称有足疾,请求退隐,高宗批准了,并授以銀青光祿大夫荣衔致仕。[9][12]李义琰即将在东都洛阳附近退隐,很多官员在城门外设宴为他饯行,时人称场面堪比当年汉朝疏廣、疏受叔侄的欢送会。[1][2][13]
家族
子女
- 李超,雍州录事参军
- 李氏,嫁唐朝太子左庶子、清河公崔道猷
孙子
- 李询甫,李超长子,尚书郎
- 李询仲,李超第四子,魏县县令
参考资料
- 《旧唐书》卷八十一
- 《新唐书》卷一百零五
- 《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
- 李世勣在626—628年间为并州都督,后于641年被召回任兵部尚书,这些事肯定在此期间发生。
- 《旧唐书》卷八十四
-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五
- 《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二
- 《旧唐书》卷五
- 《新唐书》卷三
- 《旧唐书》卷五十
- 《新唐书》卷五十八
- 《资治通鉴》卷二百零三
- 《册府元龟》